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7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314篇
安全科学   247篇
废物处理   43篇
环保管理   324篇
综合类   970篇
基础理论   204篇
环境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109篇
评价与监测   98篇
社会与环境   231篇
灾害及防治   5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172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As and Sb contents in soils from the Murcia Region of Spain and the pos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neralogical composition, soil properties, and As and Sb concentrations. In this study, 490 samples were selected from area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study As and Sb variability. Results show that As and Sb concentrations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hyllosilicate and quartz content bu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alcite content. The generic reference level (GRL) for these elements was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Spanish legislation. Established GRL values vary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mineralogical groups, suggesting that GRL has to be determined considering the li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102.
介绍了甘肃省的风力资源及风力发电的发展现状,重点阐述了白银地区、玉门地区、酒泉瓜州、金昌地区、敦煌地区和武威地区等几个具有代表性地区的风能资源优势及风电建设情况,指出了甘肃省风力发电在技术和政策等方面目前还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促进甘肃省风力发电事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3.
根据2019年7月国务院印发和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的相应考核指标,在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个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一级分类指标中,当调查对象得分之和大于或等于卷面分数的70%,则认为其具备该分类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居民整体...  相似文献   
104.
西藏农村能源消费及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国田  张雷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2(3):238-241,244
西藏农村人口现有220多万,占全区总人口80%以上,农村经济落后,城乡差距很大。西藏农村能源资源主要有水力、地热、太阳能、风力、林木和畜粪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高热值的优质能源很少。在这种经济发展水平及能源资源基础条件下,农村能源消费中高热值的现代能源比重很低,主要以生物质能如薪柴、牛粪、草皮等为主。这种低水平的能源消费结构已经对西藏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西藏未来的能源发展战略迫切需要改变农村目前的消费结构,应发展太阳能、风能、农村小水电及输入高热值的化石能源替代目前生物质能的消费,减少因能源消费对西藏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105.
横向流中曝气气泡生成动力学及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彦鹏  关卫省 《环境科学学报》2006,26(10):1751-1755
采用水平集方法和变物性的单一流体运动方程,结合显式时间步进的ICE数值算法,三维模拟了推流式曝气池内气泡的生成过程.重点研究了横向水流对曝气气泡生成动力学的影响.模拟的气泡形状演变过程与国外学者的可视化实验符合较好.模拟结果显示,与在静止水流中气泡的生成相比,曝气池内水横向流动对气泡的生成过程有重要的影响.由于受到水流施加的横向曳力作用,气泡逐渐倾斜向下游生长;气泡生成的时间明显缩短;生成气泡的体积也显著地减小.  相似文献   
106.
黄河河口区域有机污染物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对2004年采集于黄河河口区域的水样进行了检测分析共鉴定出有机污染物8类192种,包括VOCs33种、SVOCs159种;其中属美国列出的129种优先控制污染物的有62种,属我国列出的58种优先控制污染物的有33种,属GB3838-2002控制的有31种.定量出的VOCs有19种,主要包括卤代烃类和单环芳香族类,其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0.683和0.609 μg/L;定量出的SVOCs有69种,主要包括多环芳烃类、酯类、单环芳香族类、卤代烃类、酚类和农药类,其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0.458,1.011,0.367,0.121,0 220和0.045 μg/L,其中多环芳烃类、酯类和单环芳香族类的污染程度相对较高,分别超标2.857,0.288和0.001~1.543倍.   相似文献   
107.
上海市能耗与GDP大气污染的协整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理论考察上海市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增长、废气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上海市能源消费只与经济增长、废气排放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并建立了相应的长期均衡方程及误差修正模型。另外,对1978~2003年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提出实现上海市经济-能源-环境和谐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8.
黄土高原能源富集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粮食主产区,其水资源匮乏使区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为研究黄土高原能源富集区能源、粮食与水资源之间协调发展状况,本研究以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安全为核心,通过构建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TOPSIS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典型案例地榆林市及榆阳区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安全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关联特征。结果表明:从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耦合协调关系来看,榆林市各区县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耦合度整体较高且近年来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耦合协调度呈现“北高南低”格局且近年来表现出轻微下降趋势。从榆阳区层面来看,榆阳区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耦合度较高,耦合协调度呈现由中度协调向优质协调发展态势,水资源系统制约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安全发展,能源子系统波动性较强。为协调能源富集区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健全跨部门协调机制,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同时构建节约高效的资源管理体系,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9.
根据2003年11月辽宁团山海蚀地貌自然保护区选划研究现场调查,探讨了该区海蚀地貌的成因,评价了海域环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依据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7504-1998),确定了保护区类型,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给出了保护区级别。结果表明,保护区海域环境质量总体尚好,生态群落正常,保护区类型符合《海洋自然保护区分类原则》(类别III)相关标准,主要保护对象为海蚀地貌景观,该保护区可建成国家级,这在全国沿海尚不多见。  相似文献   
110.
咸阳地裂缝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咸阳地裂缝出现于1992年,以近东西向为主,局部发育为近南北向,水平拉张位移最明显,垂直位移次之,水平扭动位移最小,为拉张兼具左旋地裂缝。咸阳地裂缝的出现位置与区域构造线吻合,说明与区域地质构造环境密切相关,构造带的存在与活动为地裂缝的发育提供了空间条件和力学薄弱界面,而承压水头的急剧下降,最终使地裂缝的出现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