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0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330篇
安全科学   25篇
废物处理   57篇
环保管理   44篇
综合类   531篇
基础理论   219篇
污染及防治   90篇
评价与监测   29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铜陵铜尾矿对油菜生长和生理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种子能在铜尾矿上萌发,但发芽率和发芽速率均小于正常土壤.尾矿能降低油菜叶绿素含量,而且对叶绿素a/b比值也有影响.在尾矿胁迫下,油菜叶片的细胞膜透性增加,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抗坏血酸含量下降,表明尾矿对油菜具有毒害作用.与对照相比,尾矿处理油菜根系表现为主根变短,侧根数减少,根系体积明显变小.尾矿能明显抑制油菜幼苗的根和茎叶生物量,降低根冠比.随着油菜的生长发育,尾矿的毒害作用更加明显.尾矿对油菜的影响最终反映在油菜的产量上.铜元素的毒害和尾矿的极端贫瘠是影响油菜生长的2个因素.成熟期油菜各器官铜含量大小依次为根>茎叶>籽粒,籽粒中铜含量与土壤和尾矿混合物中有效铜含量在α=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62.
铜污染草地对放牧乌蒙半细毛羊矿物质元素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草地铜污染对放牧乌蒙半细毛羊的影响,探讨铜污染的治理方法,在乌蒙山区的妈姑镇和凉水沟开展草地放牧试验和矿物质元素补充研究。应用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土壤、牧草和动物组织的重金属含量,应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分析血液指标。放牧试验的结果显示:铜污染草地放牧明显增加了动物组织铜和锌的含量(P 0.01),降低了动物组织钼和铁的含量(P 0.01),试验结束时,试验组动物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PCV)、红细胞数(RBC)和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羊毛产量和长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矿物质元素补充试验的结果显示:补充硫酸钠明显降低了铜污染草地放牧动物血液和肝脏铜元素含量,补充试验结束时,处理Ⅰ组动物血液的Hb、PCV、RBC和MCV显著高于处理Ⅱ组(P 0.01),血液指标达到正常范围。处理Ⅱ组动物血液和肝脏铜元素的含量继续升高,动物组织钼的含量继续降低(P 0.01),Hb、PCV和RBC继续下降,试验结束时出现溶血性贫血,但补充硫对羊毛品质的相关指标没有显著的影响。研究表明,铜污染草地严重影响了乌蒙半细毛羊的矿物质代谢,补充硫酸钠可以部分拮抗铜的毒性。  相似文献   
963.
以某未知样品为研究对象,综合样品外观及物理、化学等特性,分析得出样品具有和铜冶炼渣一致的特征,含有特征物相——铁橄榄石,成分与铜精炼炉渣类似,而且其碳含量较高,含有少许金属铜,可以判断样品为铜;台炼渣。经过破碎、研磨、浮选得篓Ⅱ精炼渣(铜精矿),可作为炼铜原料投入生产。  相似文献   
964.
胡吉成  邬静  许晨阳  金军 《环境科学》2021,42(3):1141-1151
本研究同时测定了1家典型再生铜冶炼厂周边土壤中PCDD/Fs、PCBs和PCNs的含量,进而分析和评估了该冶炼厂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研究区域工人的健康风险.冶炼厂周边土壤中PCDD/Fs、PCBs和PCN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7.2~370、1.20~14.2和70.9~950 pg·g-1.在冶炼厂附近(<300 m)的采样点检出了高含量的PCDD/Fs和PCNs,其含量随距离的增加呈指数型下降.源解析结果表明,再生铜冶炼厂对其周边300 m内土壤中PCDD/Fs和PCNs的含量和单体分布特征影响显著.此外,除再生铜冶炼厂外,周边土壤中PCDD/Fs的污染可能还受到历史使用五氯酚或五氯酚钠的影响.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工人暴露周边土壤中PCDD/Fs、PCBs和PCNs的非致癌和致癌风险均处于可接受水平范围内,经口摄入是最主要的暴露途径.虽然健康风险评估只考虑工人工作时间内对室外环境中这些污染物的暴露,两份土壤样品的致癌风险值已达到0.47×10-6和0.15×10-6(阈值10-6),值得关注.PCDD/Fs对总致癌风险(PCDD/Fs+PCBs+PCNs)的贡献率最高(96%),是该区域需首要关注和控制的二英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965.
DOM对沉积物悬浮颗粒吸附铜的促进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沉积物悬浮颗粒对重金属吸附是重金属在湖泊中迁移的关键环节,受到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为了探究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对沉积物悬浮颗粒吸附Cu (Ⅱ)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通过室内模拟沉积物悬浮液进行Cu (Ⅱ)吸附试验.结果表明,两种DOM (富里酸和沉积物DOM)不同程度地促进了Cu (Ⅱ)在悬浮颗粒上的吸附;吸附48 h后,吸附百分比从71.51%分别提高到了75.31%和85.69%.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结果显示,在DOM的影响下,Cu (Ⅱ)被吸附后存在于沉积物颗粒内部.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分析结果表明,在吸附反应过程中,Cu (Ⅱ)与DOM存在先络合后解离的过程.荧光激发发射矩阵结合平行因子分析、同步荧光光谱结合二维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类蛋白组分能够促进Cu (Ⅱ)在沉积物悬浮颗粒上的吸附,其中类酪氨酸组分在促进Cu (Ⅱ)被沉积物颗粒吸附沉淀过程中优先发挥作用,而类腐殖酸组分几乎没有促进吸附作用.完善了湖泊重金属迁移的相关理论,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66.
MCM - 41中孔分子筛对铜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MCM-41中孔分子筛(简称MCM-41)为吸附剂,对含Cu^2+的溶液进行了静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MCM-41对Cu^2+的吸附量较大,约为283.0mg/g;Cu^2+的去除率随吸附液pH的增大和吸附温度的升高而增加;MCM-41对Cu^2+的吸附性能符合Langmuir吸附方程的特征;Cu^2+的吸附过程为自发的吸热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967.
NTA对玉米体内Cu、Zn的积累及亚细胞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向多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加入螯合剂氨三乙酸(NTA)并运用差速离心法研究了NTA对玉米根、茎和叶中Cu、Zn亚细胞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Cu和Zn在玉米细胞内的分布特征与其吸收和富集重金属能力密切相关,NTA能显著促进Cu和Zn在玉米体内的吸收和积累并且影响重金属在细胞壁和液泡内的分布.在玉米细胞内,细胞壁是Cu的主要结合位点,其次为含液泡的细胞质部分,只有少量的Cu分布在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核等细胞器组分中;Zn更趋向于分布在以液泡为主的细胞质中,并且在细胞器中也有较高的分布.在NTA诱导下,Cu和Zn在液泡内的分布呈强化趋势,有从细胞壁向细胞质转移的趋势,叶片中细胞器的重金属也部分向细胞质转移.  相似文献   
968.
锰氧化物/石英砂(MOCS)对铜和铅离子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研究了锰氧化物/石英砂(MOCS)吸附剂对Cu2+和Pb2+的吸附行为,考察了吸附剂用量、平衡时间、温度、盐浓度、溶液的pH值等因素对MOCS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MOCS对Cu2+和Pb2+的吸附在3 h基本达到吸附平衡,吸附量随着溶液的pH值增大、温度的升高以及盐浓度的降低而增加,在单一体系以及混合体系中对Cu2+和Pb2+的吸附均符合Langmiur吸附等温式,温度从15 ℃升高到45℃,Cu2+和Pb2+的饱和吸附容量(qm)分别从13.4 μmol·g-1和15 5μmol·g-1升高到16.4μmol·g-1和18.1μmol·g-1.Cu2+和Pb2+吸附反应的ΔG°均为负值,焓变ΔH°为正值,说明该吸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反应.利用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以及粒子扩散方程的数学模型检验了吸附过程的动力学性质,表明MOCS对Cu2+和Pb2+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计算了不同温度下3个动力学方程的吸附速率常数K值.根据准二级反应的吸附速率常数K值,求得MOCS对Cu2+和Pb2+的吸附活化能(Ea)分别为92.3 kJ·mol-1和119 kJ·mol-1.在混合体系中,共存离子的存在影响金属离子的吸附效率;Cu2+存在时,Pb2+的饱和吸附量下降了24.4%,而Pb2+存在时,Cu2+的饱和吸附量下降了93.8%.MOCS对Cu2+和Pb2+的吸附强弱顺序为Pb2+>Cu2+.  相似文献   
969.
以人工稀释水作为背景水样,通过实验室暴露和化学平衡软件的辅助分析,研究了4种有机络合剂(草酸、酒石酸、EDTA和腐殖酸)对大型水蚤(Daphniamagna)体内铜的生物积累(BBD)以及生物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络合剂的存在降低了大型水蚤体内生物积累量和金属硫蛋白(MT)含量,明显降低了水体中金属Cu的毒性,4种不同有机络合剂所产生的效果大体相同;有机络合态的铜也能为大型水蚤所吸收和利用,在相同浓度条件下大型水蚤对腐殖酸络合态铜的利用大于EDTA络合态铜.  相似文献   
970.
A simple and efficient liquid-phase microextraction (LPME) technique was developed using ultrasound-assisted emulsification solidified floating organic drop microextraction (USAE-SFODME) combined with flam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for the extrac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trace copper in water samples. 1-(2-Pyridylazo)-2-naphthol (PAN) was used as chelating agent. Microextraction efficiency factors (including extraction solvent type, extraction volume, time, temperature, and pH), the amount of the chelating agent, and salt effect were investigated and optimized. Under the optimum extraction conditions, figures of merit of the proposed method were evaluated. The calibration graph was linear in the range of 20–600 mg·L−1 with a detection limit of 0.76 mg·L−1.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 for ten replicate measurements of 20 and 400 mg·L−1 of copper was 3.83% and 2.65%, respectively. Finally, the proposed method was applied to tap water, river water, and sea water, and accuracy was assess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ertified reference water or recovery experi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