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9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659篇
安全科学   37篇
废物处理   59篇
环保管理   64篇
综合类   973篇
基础理论   586篇
污染及防治   182篇
评价与监测   38篇
社会与环境   28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571.
法院在审理环境侵权案件时,往往依赖于专业鉴定、行政标准、专家意见等等客观依据来确定案件事实.但因为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以及民事主体自身举证能力的限制,经常出现双方举证均不充分,法院无法基于现有事实和证据得出结论的情况.此时,法官应当发挥自身能动性,主动应用主观的、甚至是非科学性的因素和手段,包括容忍义务、经验法则、自由心证等等,这些因素无法被赋予客观的标准,它需要法官基于自身的理性以及经验,结合社会一般观念、习惯等因素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572.
磺胺抗性消长与堆肥进程的交互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基于添加和不添加磺胺药[m(磺胺二甲嘧啶SM2)∶m(磺胺-6-甲氧嘧啶SMM)=1∶1]的好氧堆肥试验,分析堆肥过程中鸡粪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磺胺抗生素以及5种抗性基因变化,探明磺胺抗性消长与堆肥过程的交互特征.结果表明,磺胺药添加抑制了堆肥基础呼吸,延长了堆体达到高温的时间,减缓了养分转化速度,显著影响堆肥中期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鸡粪中SMM和SM2在堆肥14 d内即可完全降解,且SMM降解速率高于SM2.随堆肥进行,sul1和sul2呈先下降后轻微回升的趋势,磺胺药添加对sul1和Int I1丰度无明显提高作用,但可促进sul2扩散.堆肥过程中,tet Q和tet W变化与磺胺抗性基因不同,但磺胺药添加亦增加tet Q和tet W相对丰度.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温度与sul1、sul2和Int I1明显负相关,与tet Q和tet W无明显相关性;5种抗性基因相对丰度均与碳氮比和硝态氮含量负相关,与p H、含水率和铵态氮含量正相关.  相似文献   
573.
铜铁氧体法处理模拟染料废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不同反应条件对铜铁氧体法(in situ copper ferrite process)处理亚甲基蓝、结晶紫、刚果红和酒石黄这4种不同模拟染料废水的效果,并以亚甲基蓝模拟染料废水为例,研究了铁氧体法处理染料废水的反应热力学和生成沉淀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提出了铜铁氧体法处理模拟染料废水的主要机制.结果表明,通过调节铜铁氧体法的反应条件对4种模拟染料废水均可取得良好的处理效果.在c(Cu2+)=0.01 mol·L-1,c(Fe2+)=0.025 mol·L-1,c(OH)/c(M)=1.7(投加的氢氧根离子与金属的摩尔比),T=40℃,t=60 min的条件下,铜铁氧体法对亚甲基蓝、酒石黄、结晶紫、刚果红这4种模拟染料废水的最大处理能力分别达到349.2、382.2、402.5、831.8 mg·g-1.铜铁氧体法处理模拟染料废水的机制主要是高活性的新生态Fe-Cu沉淀物对染料分子的高效吸附和在沉淀物聚集过程中的卷扫、包裹作用.沉淀物通过磁分离、分解提纯、高温煅烧可生成铜铁氧体晶体材料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574.
朱引  邱勇  李冰  王硕  李激 《环境科学学报》2019,39(7):2218-2223
应用活细胞三维成像技术,实时和原位观测了活性污泥菌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转移动态特征.微流控芯片是一种细菌生长的良好载体,活细胞成像系统低光毒性不损伤细菌活性,两者结合能有效实现基因转移的长时间原位观测,能够区分抗性基因的水平转移和垂直转移.结果表明:垂直转移是污泥菌群中抗性基因的主要转移方式,菌群纵向转移速率与其厚度有关,菌群内部转移率较高,基因转移速率为0.24~0.29 h~(-1).  相似文献   
575.
重金属污染的长期存在,使环境中的微生物保持并不断强化其自身重金属抗性.为了研究长期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水平和土壤中微生物重金属抗性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山西省灵丘县刁泉铜矿尾矿库区及其周边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立地条件下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以及重金属抗性基因的丰度与分布,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风险进行了评估,并对重金属及重金属抗性基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7种重金属Cr、Ni、Zn、As、Cd、Cu、Pb含量均超过山西土壤背景值,单因子潜在生态危害程度顺序基本上为CdPbCuAsNiZnCr.②尾矿库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危害,尾矿坝、草地属于很强生态危害,林地、农田处于强生态危害,不同样地间的潜在生态风险顺序为草地尾矿坝农田林地.③相对丰度较高的重金属抗性基因主要是针对Cu、As的抗性,针对Cu抗性以cop基因为主,针对As抗性以ars基因为主.④除copA基因与重金属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外,其他重金属抗性基因与重金属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576.
动物饲料中砷、铜和锌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广东省采集市售鸡、猪配合饲料样本70个和76个,调查评价其中砷、铜、锌形态和含量,并考察常用有机胂添加剂洛克沙胂(ROX)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鸡、猪料平均总As含量分别为3.6 mg·kg-1和6.5 mg·kg-1,总Cu含量为18.2 mg·kg-1和119.4 mg·kg-1,总Zn含量为124.6 mg·kg-1和486.2 mg·kg-1.按照国家相关限量标准,如考虑到可能添加了有机胂,饲料总As超标现象较少,猪料Cu、Zn超标现象较为普遍.Zn、Cu、As在饲料中添加量较高成为它们在禽畜粪中残留较高的根本原因.另外,有25.4%的饲料样本检出有机胂,且普遍同时含有As(Ⅲ)和As(Ⅴ)杂质.检出ROX和阿散酸(p-ASA)含量平均分别为7.0 mg·kg-1和21.2 mg·kg-1.鸡、猪料中各有24.3%和26.3%的样本检出有机胂.鸡料中常用ROX,而猪料常用p-ASA.ROX及其无机砷杂质在添加剂和饲料中均在室温至少30 d内保持形态稳定,说明饲料中较高含量的无机砷杂质很可能源自有机胂添加剂中的砷杂质.对相关从业人员而言,这是一种新的砷暴露途径.  相似文献   
577.
周彦卿  郝瑞霞  刘思远  王丽沙 《环境科学》2017,38(10):4309-4315
为强化再生水深度脱氮除磷的能力,利用硫磺粉、海绵铁粉等制备出一种新型复合填料,并在不同HRT和C/N条件下将其与同种物质组成的颗粒混合填料进行对比实验.最后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两填料表面的微生物种群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条件下新型填料的脱氮除磷能力均优于颗粒混合填料;当HRT=4 h、C/N=1时,新型填料的总氮、总磷去除率均分别比颗粒填料高出30%以上.根据高通量测序结果,两反应器内的反硝化体系均由硫自养反硝化种群和异养反硝化种群构成,且新型填料系统内的硫自养反硝化菌群所占比例更大,两反应器内的优势种属分别为Sulfurimonas和Acinetobacter.  相似文献   
578.
Species that are tolerant of broad environmental gradients may be less vulnerable to epizootic outbreaks of disease. Chytridriomycosis, caused by the fungus 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 has been linked to extirpations and extinctions of amphibian species in many regions. The pathogen thrives in cool, moist environments, and high amphibian mortality rates have commonly occurred during chytridiomycosis outbreaks in amphibian populations in high-elevation tropical rainforests. In Australia several high-elevation species, including the armored mist frog (Litoria lorica), which is designated as critically endangered by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 were believed to have gone extinct during chytridiomycosis outbreaks in the 1980s and early 1990s. Species with greater elevational ranges disappeared from higher elevations, but remained common in the lowlands. In June 2008, we surveyed a stream in a high-elevation dry sclerophyll forest and discovered a previously unknown population of L. lorica and a population of the waterfall frog (Litoria nannotis). We conducted 6 additional surveys in June 2008, September 2008, March 2009, and August 2009. Prevalences of B. dendrobatidis infection (number infected per total sampled) were consistently high in frogs (mean 82.5%, minimum 69%) of both species and in tadpoles (100%) during both winter (starting July) and summer (starting February). However, no individuals of either species showed clinical signs of disease, and they remained abundant (3.25 - 8.75 individuals of L. lorica and 6.5-12.5 individuals of L. nannotis found/person/100 m over 13 months). The high-elevation dry sclerophyll site had little canopy cover, low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a more defined dry season than a nearby rainforest site, where L. nannotis was more negatively affected by chytridiomycosis. We hypothesize this lack of canopy cover allowed the rocks on which frogs perched to warm up, thereby slowing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of the pathogen on the hosts. In addition, we suggest surveys for apparently extinct or rare species should not be limited to core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579.
利用从具有特殊B-hordein亚基组成的青藏高原青稞材料中克隆的B-hordein编码基因(SL60)和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胚乳特异表达启动子PGlu1Dx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CB2007-SL60.通过农杆菌介导对普通小麦进行遗传转化,共获得227株再生植株,经PCR鉴定和转化片段测序验证,最终获得5株阳性植株.研究为进一步分析B-hordein基因在小麦背景中的遗传和表达,以及对小麦加工特性的影响奠定了基础.图5表2参21  相似文献   
580.
皮氏罗尔斯通氏菌株DX-T3-01的耐镉性能及镉富集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江西德兴铜矿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具有较强耐镉(Cd)能力的细菌DX-T3-01,经生理生态及16S rRNA分析进行鉴定,研究其对不同浓度Cd2+的耐受特性及对重金属Zn2+、Cu2+、Ni2+的耐受性,进一步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X)和红外光谱(FTIR)探讨菌株对Cd2+累积去除的机理.经鉴定,耐镉细菌DX-T3-01为皮氏罗尔斯通氏菌(Ralstonia pickettii);Cd2+最高耐受浓度(MTC)为16 mmol L-1,最低抑制浓度(MIC)为4 mmol L-1,并可耐受一定浓度的Zn2+、Cu2+;菌体积累Cd2+后细胞表面有沉淀物附着并有镉元素检出,对Cd2+的累积主要依靠细胞壁上—PO43-、胺基中的—C—N—、—M—O(O—M—O)、C=O和酰胺基(—CO—NH—)基团.图5参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