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篇
安全科学   20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1篇
综合类   33篇
基础理论   34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 毫秒
121.
为研究复杂建筑结构下人员疏散特征,依据元胞自动机理论建立了多障碍物多出口条件下的疏散模型。该模型结合"静态场+动态场"理论能反映真实场景中的人员疏散过程。利用该模型分别对教室内不同人员密度和不同人员初始分布的疏散过程进行模拟,并重点分析走廊宽度、出口宽度和出口间距对人员疏散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员疏散时间随着人员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合理的人员分布可提高出口的利用率及疏散效率。此外,人员疏散时间随走廊宽度的增加呈指数衰减趋势,房间的出口间距较出口宽度对疏散时间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2.
长廊型建筑前室缓冲区对排烟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采用加压防烟将会有大量的新鲜空气被送入着火层。这些新鲜空气稀释了烟气,从而降低了机械排烟效率。提出了高层建筑条形走廊前室缓冲区的设想,并通过高层建筑内烟气流动的数学模型,采用双方程三维紊流模型,对相同排烟量情况下前室缓冲区对排烟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模拟计算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条形走廊,前室缓冲区能够提高机械排烟效率近3.6%,同时在前室门附近走廊内形成一段相对安全的区域,有利于人员逃离着火层。  相似文献   
123.
Nitrogen (N) loss in irrigated croplands from coupled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shows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due to differences in soil properties and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practices. Previous research has demonstrated that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strongly affect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capacities of cropland soils. However, existing research on soil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following the conversion of native desert soils to irrigated croplands lacks long-term tracking and monitoring capabilities. Therefore, six types of reclamation years of irrigated croplands and uncultivated sandy land in the Hexi Corridor marginal oasis in northwestern China were selected for study, and the differences in soil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rates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were studied over 42 sites in the desert-oasis ecotone derived from seven reclamation sequences, including the years of 0, 15, 30, 50, 80, 100, and 15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rates of soil first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reclamation years. The highest soil nitrification rate and denitrification rate were observed at 80 years of cultivation (101.4 μg g-1 d-1) and 100 years of cultivation (0.93 μg g-1 d-1),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the soil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rates in the natural sandy land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ultivated croplands (P < 0.0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among soil nutrients, soil moisture, and soil particle size composition between the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rates (P < 0.05).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ccounted for 69.7% and 75.7% of the variation in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rates, respectively. Among them, organic matter content, pH, soil moisture, and NH4+-N content were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change in soil denitrification rate, whil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NO3--N, pH, and clay content were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change in soil denitrification rate. © 2022 Science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24.
河西走廊绿洲城市化及可持续对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分析了河西走廊绿州城市化现状 ,认为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是河西走廊绿洲城市化的主要限制因素 ,指出河西绿洲加速城市化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系统规划城市建设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节水建设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5.
河西走廊地质灾害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晓玲  李岩瑛  成华  李玲萍 《灾害学》2005,20(3):103-107
河西走廊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区,其主要灾害有滑坡、泥石流、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土地盐渍化等.本文利用河西走廊酒泉、张掖和武威三地区的降水、暴洪灾害和地质灾害等资料,分析了该区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结果表明,强降水是引发滑坡、塌陷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构成了这些灾害的发生.分析了它们的主要出现地,圈定了落区,为今后准确预报地质灾害提供了科学依据.还提出了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6.
河流作为一种门然要素,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城市河流的廊道功能退化,导致其生态质量不断恶化,河流生态功能的正常实现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人居环境的适宜度.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城市河流展开多尺度、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是解决城市河流问题的必然趋势.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廊道理论、尺格局原理、源汇理论等,在现...  相似文献   
127.
北运河是北京市重要的绿色生态走廊,贯穿联络京津冀协同发展多个关键节点.北运河主要由来自于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水等非常规水源补给,其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不仅是支撑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而且是支撑北京城市副中心等重点区域水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环节.本专刊是国家水专项"北运河项目"团队近年来科研成果的总结,从"源-流-汇"全过程污染防控的角度出发,在"源削减"-多源污染防控、"流改善"-河流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汇景观"-库区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三个方面对研究和实践进行了梳理总结,以期为北运河流域绿色生态廊道构建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28.
自然资源空间管制是平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的基本工具,严守生态安全格局的底线思维对于重建系统完备、生态盈余的自然资源空间管制新格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胶东半岛典型山地丘陵区——栖霞市为例,应用数据密集型知识挖掘,集成地理信息方法与模型,基于栅格从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两方面精准识别生态源地,利用地形位指数修正基本阻力面,并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从而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实现自然资源分区管制。结果表明:栖霞市生态源地面积为627.80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31.14%,集中分布在中东、中南和西北部,且超过一半源地为林地;关键、优化生态廊道各237.19 km、83.90 km,大多由林地组成,主要分布在中东、西北和西南部,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条件建设区和优先建设区,为自然资源空间精准管制提供方法保障。  相似文献   
129.
资源型城市工矿用地系统修复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对其工矿用地进行系统修复,在空间上统筹工矿用地的生态修复,使其从整体上参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十分必要。基于生态安全格局与电路理论,以典型资源型城市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为例,分别识别2000年、2005年、2011年、2017年生态廊道和关键点,根据优先修复程度设置修复分级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7年,廊道路径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和城市扩张导致生态廊道质量下降、位置发生变化。7条最小耗费路径总长度从120.74 km增加到125.71 km;加权耗费总距离从692.58 km增加到1162.28 km。(2)识别出2017年障碍点14处,总面积为16.06 km2。其中关键点12处,总面积14.09 km2。(3)修复区域为识别出的2000-2017年四期生态廊道和2017年关键点,共划分三个修复等级,总面积为475.86 km2。研究通过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理念统筹工矿用地生态修复,使之成为国土空间系统修复的有机整体,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