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17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12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安全工程专业课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视角,客观地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背景与面临形势;阐述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大学生人才的素质结构和培养目标;同时,结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CIIR)的具体情况,针对学院在安全工程专业课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了提升安全工程专业课教学中大学生创新能力与素质培养的基本对策。该对策包括:切实开展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效果;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专业课教学中要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课堂开展教书育人活动;"以人为本",突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在课堂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法。  相似文献   
22.
养殖池塘生态系统中磷的收支及解磷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池塘养殖系统磷的收支情况.研究发现,在池塘养殖系统中,磷输出最主要的形式为底泥沉积,养殖池塘中存在着磷的总体利用效率不高,水体中活性磷含量低的问题.而解磷微生物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它们能将植物难以吸收利用的磷转化为可吸收利用的形态.通过阐述解磷微生物的种类、解磷效果及解磷机制,结合养殖池塘的情况,分析了将解磷微生物应用于水产养殖中的可行性,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出了展望.结合我国水产养殖的实际情况,筛选适应池塘养殖环境的高效解磷微生物,并将其应用于池塘养殖中,使池塘沉积物中难溶性磷转化具备相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3.
为更深入地剖析社会网络中信息传播的对冲规律,基于多智能体建模方法构建人群信息传播模型(agent-social-network model, ASN),该模型包括个体在进行行为决策时的理性及非理性判断因素、典型信息传播机制、个体决策间可能存在的影响关系等典型要素;并结合2个真实的社会关系网络,基于Monte Carlo方法设计传播模拟实验,探讨突发事件人群信息对冲传播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一定条件下,负面信息对冲有利于群体内响应人数的增加,必要情况下可主动构建信息对冲机制加速应急信息的扩散和响应速度;从众行为会降低群体的响应人数,需要在应急演练中特别关注社会公众的从众效应并避免其消极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突发事件下面向公众的危机信息传播策略制定和推演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4.
研究依据测定不确定度的基本理论和ISO 21748:2017《采用重复性、再现性和正确度评估测量不确定度的导则》,提出了基于中国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多家实验室验证中已获得的数据计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方法,将方法标准中规定的重复性、再现性等指标与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进行了衔接。分析了近年发布的6项水质监测分析方法标准中钴、铬、钼、钛等4种金属元素的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结果表明:被测量的浓度是影响方法标准测量不确定度的重要因素。对于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FAAS)和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AAS),样品浓度为方法标准测定下限3倍左右时,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可保持在15%以下;对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样品浓度为方法标准测定下限3~5倍时,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12%~17%;对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钛元素浓度为测定下限3倍左右时,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在15%以下,而钴、铬、钼的浓度在测定下限40~100倍以上时,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在15%以下。6项方法标准可分别用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以及22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钴、铬、钼、钛的达标监测。  相似文献   
25.
Deliberative monetary valuation (DMV) methods can support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 by enabling the exchange of arguments and information to produce more democratic outcomes. The product of a valuation may be an array of expressions of willingness to pay (WTP) by individuals or a collectively agreed monetary value. Concerns have been raised, however, as to whether this product is an outcome of thoughtful and independent decision-making or influenced by social pressures to conform. Our study examines this issue and addresses concerns about the use of DMV, based on a public deliberation of forest conservation in Colombia. We analyzed the impacts of social conformity on WTP under two different decision scenarios: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impacts of social conformity are greater when a collective decision is required.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ensions between the differing goals of DMV could undermine its democratic promise.  相似文献   
26.
高职生源具有自我管理能力差、学习情绪化、形象思维能力强等特点,高职教师由此存在倦怠情绪。高职设计类课程现有教学模式存在讲练分开、缺乏专业特色和重理论轻实践等方面的不足。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采用仿真实践教学、自主学习和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实现高职设计类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7.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sex-stereotype conformity and the internalization of traffic rules on risk-taking among adolescent pedestrians. Sex-stereotype conformity, danger perception, internalization of traffic rules and risky behaviors self-reported by 278 adolescent pedestrians (130 boys and 148 girls) aged 12–16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 an effect of sex-stereotype conformity on the internalization of traffic rules and risky behavior. Furthermore, the results show an effect of internalizing traffic rules on the risky pedestrian behaviors. Thus, it appears that, more than biological sex, it is the level of masculinity and the level of internalization of the rules that explain gender differences in risk-taking among adolescent pedestrians.  相似文献   
28.
Teaching hazards by geographers: A decade of chang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nvironmental Hazards》2013,12(1):71-85
  相似文献   
29.
首都圈内城市职能的分工与整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群是一国经济的重心区和增长极,其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形成合理的城市职能分工体系。首都圈曾经具有全国最优越的发展条件,处于中国经济的核心地带。但是其发展相对滞缓。主要原因是首都圈没有形成合理的城市职能分工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首都圈内各城市职能的现状进行量化分析,认为首都圈内各个城市的职能并没有发挥出自身的基础和优势。城市各个部门发展都相对平庸.城市之间竞争大于合作。因此,只有实现首都圈内各城市职能的整合,才能提高首都圈整体的竞争力。首都圈内各城市实现职能整合面临的主要问题有:①京津两市在首都圈中的龙头作用不明显;②首都圈内部行政区划分割导致的矛盾日益尖锐;③首都圈内各城市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城市间分工不明确;④首都圈的空间结构急需调整。据此提出促进首都圈内各城市职能整合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30.
探讨了安全价值意识转变中的整合作用机制和价值取向的形成机制。分析了价值意识整合方式及其价值互动、价值认同、价值顺应的作用原理 ,论述了价值取向的形成模式及文化模式与价值取向的交互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