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5篇
  免费   282篇
  国内免费   798篇
安全科学   401篇
废物处理   36篇
环保管理   321篇
综合类   1713篇
基础理论   523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42篇
评价与监测   67篇
社会与环境   383篇
灾害及防治   208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149篇
  2021年   145篇
  2020年   138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139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84篇
  2012年   239篇
  2011年   241篇
  2010年   176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94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5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51.
城市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子。当今城市空间拓展与结构转型步伐加快,但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的蔓延扩展,城市生态变得异常脆弱,人地矛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相当突出。经济发达城市无锡市的生态环境问题相当突出,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研究自身的特点,无锡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强化城市生态规划的作用,优化城市用地布局,发挥其丰富的河流、道路和湖边山体的绿色优势,营造网络型开敞式的生态空间,环境与经济才能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52.
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维值和稳定性指数空间变异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土地利用类型是一种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的产物,具有不规则、相对不稳定性和复杂性特征,可以利用分形方法进行探讨;分形理论在土地结构研究中的应用涉及土地利用类型分数维的计算、土地利用结构分形研究方法、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的分形描述、区域景观结构的分形模型等方面;但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形机制的空间差异研究少见报道。综合考虑广东省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文章选择韶关、潮州、汕头、广州作为不同类型区域的代表,基于分形理论计算了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道路用地、水体和未利用土地8种地类分维值(D)和稳定性指数(Si)以及平均分维值和稳定性指数,从影响土地利用结构的地貌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出发,对比和分析了地域之间的D值、Si值的关系,并从中得到了D值和Si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复杂的地貌类型是影响土地利用类型D值和Si值的最主要因素;(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维值和稳定性指数;(3)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平均分维值、稳定性指数的大小是土地利用结构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853.
黄少辉  李柏青  李方  陈波 《生态环境》2006,15(4):892-896
通过对生态旅游理论的探讨,对其内涵和外延提出了新的观点。重点对广州风景结构与生态旅游发展背景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科学地构建了“一山一水六区七廊”的广州生态旅游景观格局,为广州建设生态型山水旅游城市提供依据。加强广州市生态旅游建设,将进一步改善广州的生态环境,优化广州城市景观格局,创造更好的旅游大环境,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和回归大自然的愿望。  相似文献   
854.
The objective of our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genetic structure of a solitary primate at the microgeographical scale of adjacent local populations. We obtained spatial data and tissue samples for mtDNA analysis from 205 gray mouse lemurs (Microcebus murinus) captured along transects and within 3 grid systems within a 12.3 km2 area in Kirindy Forest, western Madagascar. Our capture data revealed that, even though the forest was continuous, gray mouse lemurs were not evenly distributed, and that daily and maximum dispersal distances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males.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22 mtDNA D-loop haplotypes was highly skewed. Nine haplotypes were unique to males, indicating male-mediated gene flow from surrounding areas.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haplotypes revealed that males were also more dispersed than females. Females with the same haplotype showed a tendency towards spatial aggregation,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genetic and geographic distances was higher in females. In several areas of the forest, however, spatially clustered females were not of the same haplotype, and females were not always found in clusters. Hence, in contrast to suggestions from previous studies, matrilineal clustering is not the only way females are socially organized. In addition, our study revealed heterogeneity and patterns in population structure that were not evident at smaller spatial scales, some of which may be relevant for designing conservation strategies.Communicated by C. Nunn  相似文献   
855.
室外空气细菌群落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着重论述了空气细菌的来源、粒子特征、群落特征、浓度的时空变化及其群落结构的影响因素.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空气细菌主要来源于自然界的土壤、动植物、人类和水体,另外一些非自然的人类活动也是其重要来源;空气细菌的粒径主要在 0. 3~15. 0μm间变化,海岸边细菌气溶胶的粒径相对较小,而其他地方 84%或更多的细菌粒子的粒径≥2. 1μm;空气中革兰氏阳性细菌占绝大多数,无论在森林、海岸、城市还是乡村,芽孢杆菌 (Bacillus)都是优势菌属;一年中空气细菌浓度夏季最高,冬季最低,一天中则可以明显的划分为 5个阶段: (ⅰ )午夜细菌浓度最低, (ⅱ )日出时细菌浓度达到高峰, (ⅲ)正午细菌浓度积累逐渐上升, (ⅳ)下午后期细菌浓度降低, (ⅴ )晚上到午夜细菌浓度较低;人类活动频繁,动植物较多的地方空气细菌浓度较高.此外,空气细菌不仅与各种环境因素有关,还受到各种污染因子的影响. 表 2参 53  相似文献   
856.
Bt作物杀虫蛋白在农田土壤中残留动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转Bt作物释放的杀虫蛋白在农田土壤中的残留动态.重点阐述了:①土壤中Bt毒素蛋白的检测方法;②Bt毒素在土壤中残留、富集与降解动态;③Bt毒素蛋白与土壤中具有表面活性颗粒的吸附结合规律;④土壤中Bt毒素的杀虫活性.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植物释放到土壤中的Bt毒素蛋白迅速与土壤中具有表面活性的颗粒吸附并紧密结合,降低生物降解,但结合后的Bt毒素结构没有改变,致使毒素蛋白在土壤中长期滞留并保持其杀虫活性,可能会对土壤中非靶标生物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和评价转Bt作物释放的Bt毒素对土壤生态系统的风险迫在眉睫.参50  相似文献   
857.
化学-生物絮凝污水处理工艺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直接从化学-生物絮凝工艺的活性污泥样品中提取DNA,对16S rDNA V3区进行PCR扩增,结合DGGE(变性浓度梯度凝胶电泳),分析了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并对Shannon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讨论,通过研究指出系统中细菌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测定了活性污泥中部分菌种的16S rDNA V3区片段序列,通过NCBI(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基因库比对,初步确定细菌的属.结果表明,PCR—DGGE结合测序技术是一种完全可行的快速进行环境样品微生物研究的分析方法.图3表4参13  相似文献   
858.
环境中存在的多种内分泌干扰物能够与生物体内的天然激素受体选择性结合并产生多种生物效应,由于受体功能区三维结构的不同,其内分泌干扰活性存在着种间、种内、组织间等的种种差异,限制了不同物种间毒性效应的外推研究,增加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筛选和风险评价的难度.论文综述了基于受体介导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生物活性与相应受体选择性及受体功能区结构关系的研究进展,并利用分子模拟方法分析探讨了雌激素受体与部分化合物结合作用模式,讨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对以后有关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59.
宁波市城市绿地系统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能否拥有一个良好的城市绿地系统,将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对彩红外航空遥感绿化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宁波市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构建宁波市城市绿地系统的基本思路和绿地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60.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秸秆还田既可以缓解土壤污染问题又可以增加土壤养分及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提高土壤质量。研究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碳结构的变化对了解碳周转规律、促进农业管理和生产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3种性质差异较大的土壤,分别为红壤、褐土及黑土。实验分为对照处理和添加质量分数为5%的水稻秸秆的秸秆处理。土壤在温室条件下培养24个月,每4个月取样一次,测定土壤中总有机碳含量及采用碳1s X射线吸收光谱测定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及各类型有机碳含量。实验结果显示,(1)黑土中总有机碳含量最高,达29.5-32.5 g·kg^-1,是红壤的4.7-6.4倍,褐土的3.9-4.9倍。加入秸秆后,红壤、褐土及黑土中有机碳含量较对照分别显著增加124%-196%、60%-110%和21%-28%。(2)3种土壤的对照中,有机碳主要以脂肪碳、羧基碳和烷氧碳存在。这3部分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百分比在红壤、褐土和黑土中分别为69.1%-86.6、79.6%-88.5%和87.3%-90.3%。加入秸秆后,3种土壤中有机碳类型依旧是上述3种有机碳占主导。(3)秸秆处理使红壤和黑土中有机碳疏水性增强,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对改善土壤结构起促进作用。(4)秸秆加入后,红壤和褐土中发生正激发效应,这两种土壤中有机碳结构简单、稳定性减弱;黑土中发生负激发效应,其中有机碳结构趋于复杂,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