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77篇
安全科学   9篇
环保管理   79篇
综合类   203篇
基础理论   100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37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有机物料对石灰性土壤磷素形态转化及吸附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石灰性土壤,对猪粪(DR)、夏玉米秸秆(MR)和冬小麦秸秆(WR)单施或者与磷肥混施(在等磷量条件下)对土壤磷的吸附特性及其形态转化进行了为期15周的室内模拟培养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DR、MR和WR单施,还是有机物料与磷肥混施,都可以减少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增加土壤磷的活性,其中有机物料单施处理的用NaHCO3或者NaOH提取的活性无机磷(Pi)和有机磷(Po)提高较大,顺序为:猪粪>夏玉米秸秆>冬小麦秸秆.夏玉米秸秆处理与对照(CK)相比NaHCO3提取的Pi、Po增加的量分别为6 0mg·kg-1,5 6mg·kg-1,NaOH提取的Po增加的量为12 7mg·kg-1,而猪粪处理与CK相比NaHCO3提取的Pi、Po增加的量分别为7 1mg·kg-1,5 4mg·kg-1,NaOH提取的Po增加的量为14 1mg·kg-1.通过Langmuir方程求得磷的最大吸附量(b)、磷吸附结合能常数(k)、磷素最大缓冲量(MPBC)、标准需磷量(SPR)的值,进一步说明了3种有机物料均可使土壤对磷的吸附能力降低,增加土壤中磷的活性.  相似文献   
62.
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对潮土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由于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增加氮肥用量并不能导致玉米产量持续增加.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被广泛认为是同时实现粮食增产和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双赢措施,但是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对华北平原农田N_2O排放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在华北平原潮土区,通过测定不同种类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后农田N_2O排放通量和作物产量,旨在揭示不同种类有机肥及其用量对潮土N_2O排放和作物产量的影响效应.田间试验共设置8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化肥氮(NPK)、 40%牛粪氮+60%化肥氮(CM)、 40%鸡粪氮+60%化肥氮(FC)、 40%猪粪氮+60%化肥氮(FP)、 20%牛粪氮+80%化肥氮(1/2CM)、 20%鸡粪氮+80%化肥氮(1/2FC)和20%猪粪氮+80%化肥氮(1/2FP).整个玉米季N_2O排放通量均与土壤WFPS显著正相关(P0.05).除NPK处理外,玉米季N_2O排放量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平均含量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玉米季CK处理N_2O排放量为0.50 kg·hm~(-2),NPK处理增加到2.28 kg·hm~(-2).相同用量不同种类有机肥处理,N_2O排放未出现显著差异. 40%有机肥氮用量处理下N_2O排放量与NPK处理无显著差异,而用量减少至20%后, 1/2CM、 1/2FC和1/2FP处理N_2O排放量分别较CM、 FC和FP减少了33.6%、 43.7%和12.1%,其主要原因为易分解有机碳输入减少,土壤DOC含量降低,但玉米产量未出现显著差异.因此,从减少温室效应的角度,玉米季80%化肥氮配施20%有机肥氮为本地区农田施肥的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63.
对鄞州区种植的稻谷、叶菜类、水果类、豆类、茄果类和块茎类农产品按月进行了411个批次抽样,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22个农药项目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发现样本农药项目检出率为0.3%,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97.82%,农药残留检出项目中88.89%是杀虫剂。超出农药残留标准的样本主要是5-10月的青菜,叶菜类超标样本率达到3.72%。农药残留超标样本在平原、滨海地区种植散户中有发现,而在山区各规模农户中均有发现。小学文化程度农户样本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4.50%,是大学文化程度农户样本农药残留超标率的6.16倍。为了降低鄞州区农作物农药残留率,提出5方面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64.
张兰  樊宏  任茜  钱鑫 《四川环境》2005,24(5):41-44,47
本文以成都市1999年和2003年统计年鉴和龙泉驿区统计年鉴1998年和2003年的数据为依据,采用生态足迹的方法,对龙泉驿区1998年和2003年的可持续发展性进行定量评价,通过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龙泉驿区1998年和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均为赤字,且2003年比1998年的生态足迹赤字更为加剧,这反映出人类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此区域生态系统处于过度开发利用和压力之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这种趋势还在继续加大.  相似文献   
65.
冯兆忠  彭金龙 《环境科学》2021,42(6):3084-3090
当前我国地表臭氧(O3)污染日趋严重,对植物生产力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综述了粮食作物产量和木本植物生物量与O3暴露水平指标M7(7 h平均O3浓度,09:00~16:00)、SUM06(每小时O3浓度大于60 nmol·mol-1的累积值)、W126(每小时O3浓度在特定时段内用Sigmoidal函数加权求和值)、PODY[每小时气孔O3通量高于阈值Y nmol·(m2·s)-1的累积吸收通量]和最常用的AOT40(每小时O3浓度超过40 nmol·mol-1部分的累积值)之间的响应关系,并计算了相应的损伤阈值.基于AOT40的结果表明,导致水稻、冬小麦、玉米和大豆产量下降5%的O3风险阈值分别为5.93、2.69、8.67和4.17 μmol·mol-1·h,说明我国玉米对O3的耐受性可能要高于其它3种作物;对于木本植物,杨树5个品种的熏蒸实验和17种木本植物的整合分析的结果显示,导致其总生物量减少5%的O3风险阈值分别为12.20 μmol·mol-1·h和10.87 μmol·mol-1·h.此外,提出了未来相关研究应关注建立植物其它重要参数与O3污染的响应关系与提高O3区域风险评估精度,同时需要重点考虑如何将影响植物O3敏感性的重要因子(如土壤氮素和树龄等)耦合到区域评估模型中.  相似文献   
66.
不同灌溉方式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而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农田生态系统是受人类强烈调节与控制的复合系统,其碳循环受各类农作措施的影响极大。新疆地处干旱区,水分条件是农田碳循环的最重要限制因子。为此,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l)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影响,从而提出有利于新疆冬小麦生产的固碳减排的灌溉方式。试验于2012—2013年在伊宁县科技示范园冬小麦试验田进行,选择伊农18冬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确定滴灌和漫灌为两个试验主因子并设置小区。试验自冬小麦返青开始至完全成熟结束,期间平均每7天采1次样,其中用典型样株法采集小麦植株,分根、茎、叶等不同器官单独烘干测定植株固碳量;用静态钠石灰吸收法测定冬小麦土壤呼吸;收集整理已发表国内外文献中的各类碳排放参数确定本研究中所需参数;采用王小彬的碳平衡计算方法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据此对滴灌和漫灌两种灌溉方式的冬麦农田作物生物量固碳、土壤碳排放量和作物生产过程中物质投入的间接碳排放量,以及两种灌溉方式下冬麦农田生态系统净碳值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冬麦农田生态系统小麦的固碳量、土壤碳排放总量分别比漫灌小麦的高出15.38%和11.43%,冬小麦穗是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农业生产资料排碳总量比漫灌少排3.88%;但无论是滴灌还是漫灌,耗电碳排放量均占农业生产资料碳排放总量的59%以上,是农业生产资料碳排放的第一大来源。两种灌溉方式下冬小麦田生态系统的净碳值均呈现出固碳并存在显著差异(p〈0.01),且滴灌冬麦农田生态系统净碳值比漫灌高25.39%。因此,新疆冬小麦生产中采用滴灌方式更有利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  相似文献   
67.
秸秆焚烧影响南京空气质量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利用卫星遥感的火点和云覆盖信息,结合气团后向轨迹分析,探讨了由秸秆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物的区域尺度输送和本地源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气象条件下,污染物可以发生区域尺度的输送,上风火点与下风城市的污染有明显的相关,将空气污染分为局地型(如,2006年5月31日、2009年11月8日)、区域型(如,2008年10月28日),以及局地区域相结合型(如,2006年6月14日、2007年6月5日、2008年6月2日)3种.应用本文的方法,在有云时,可以通过部分火点和气团后向轨迹分析推测污染物源地.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分析表明,秸秆焚烧若伴随高空(500hPa)有槽(或位于槽前),低空存在弱切变,气流由周边向中心辐合;同时,若在均压场控制下,等压线稀疏,风速较小或静风,污染物则易积聚而不易输送;逆温层的形成将污染物禁锢在混合层以下,不利于垂直扩散;再加上较大的相对湿度,有利于霾的形成,造成严重空气污染.  相似文献   
68.
周瑶  张鑫  徐静 《自然资源学报》2013,28(5):765-775
使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青海省东部农业区7个气象代表站的逐日参考作物蒸散量(ET0),运用多窗谱方法(MTM)对青海省东部代表站的ET0的变化周期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影响ET0的主要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运用基于偏导数的敏感系数法分析了生长季ET0对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的7个站点有比较一致的19.23~22.22 a的周期;整个东部农业区的气温(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日照时数、风速、相对湿度则随纬度的变化而趋势不同,北纬36°以南的两个站日照时数、风速均有增加的趋势,相对湿度则减小,以北的5个站则呈相反的变化;ET0对日照时数最为敏感,其次是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敏感系数在整个生长季随气象因子的变化而变化,日照时数敏感系数呈波动状,最大值出现在4月,最小值出现在9月,气温敏感系数呈现单峰型变化,最大值出现在7月,风速敏感系数则呈单谷型变化,最小值出现在7月。  相似文献   
69.
Addition of plant residue into soils improves soil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its fertility. Rapeseed residue is an emerging N source to paddy soils via rice-rape double-cropping practic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rapeseed residue and eggshell waste on chemical changes and enzyme activity in the rice paddy soil. The powdered eggshells at 0, 1, 3, and 5% were applied once to 7.0 kg paddy repacked soils in each pot treated with the rapeseed residue or the conventional N, P, and K fertilisers. Eight rice seedlings (Oriza sativa L. cv. Ilmibyeo) (40 days after sowing) were transplanted to the treated each pot. The contents of total C (TC) and N (TN), and organic matter (OM)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soils treated with the rapeseed residue compared to the N, P, and K fertilisers. With the addition of eggshell containing ~92% CaCO3, a considerable increase of soil pH was observed in soils treated with the rapeseed residue and the N, P, and K fertilisers, compared to the untreated soil. Activities of β-glucosidase, urease, and arylsulfatase enzymes were higher in soils treated with the rapeseed residue than soils treated with the N, P, and K fertilisers. The eggshell additions at 1, 3, and 5% into soils treated with the rapeseed residue increased enzyme activity mainly resulting from N mineralisation, whereas no change in enzyme activity was observed in the soils treated with the NPK fertiliser. The combined use of the rapeseed residue and the eggshells can be beneficial to improve soi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70.
Land degradation in terms of soil degradation is a major environmental issue posing threat to sustainable livelihood in the semi-arid region of Central Myanmar. However, the studies on soil degradation status and its impacts in this region are very scanty.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land degradation on crop production both in terms of area and yield in the Dry Zone of Myanmar.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based modelling was utilized to assess and map soil erosion rates. Household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land degradation and its impacts on crop productivity and livelihoods. It has been found out that the current rate of soil erosion ranged from 0 to 114 t ha–1 yr–1, and that the average rate of soil erosion increased from 14.2 to 54.6 t ha–1 yr–1 over a period from 2000 to 2012. The major types of land degradation were physical and chemical soil degradation. Farmers identified topographic condition, soil types, improper crop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climatic factors as the main causes of soil erosion. The observed crop yields of monsoon rice, groundnut, sesame and cotton in the highly degraded area were 3–12 times lower compared with the yields of these crops grown in less degraded area. Livelihoods of the farmers in the high-degraded area were affected by crop yield reduction, increased cultivation cost and increased uncultivable land area. The impact of land degradation on crop production was dependent on the severity of degradation. This suggests that advanced conservation measures are immediately required and the supportive policy strategies need to be implemented to educate farmers and to strengthen extension services for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in the Dry Zone of Myanm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