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1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57篇
基础理论   29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31.
耕地地块细碎程度及其对山区农业生产成本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务农成本持续上涨和省工性技术普及的背景下,山区地块细碎化逐渐成为抑制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厘清山区耕地细碎程度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具有指导价值。基于重庆市武隆区、巫山县和酉阳县的1015份农户调研数据,分别从地块权属和空间分布两个角度测算耕地细碎程度,并采用半对数经济计量模型评估耕地细碎差异对农业生产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细碎程度严重,辛普森指数和地块距离指数分别为0.71和0.19,户均耕地面积6.19亩、地块数8.89块,地块与家庭平均相距430 m,即呈现出“块数多、规模小和距离短”的特征;耕地细碎程度加剧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当辛普森指数和地块距离指数每增加一个标准差时,单位产量总成本依次上升33.8%和16.6%;具体到各单项成本,耕地细碎程度加剧显著提高了劳动力、化肥和种子成本,而限制机械及其他要素的使用。分作物的实证显示,耕地细碎化效应存在明显的作物异质性。此外,优质耕地能缓解地块细碎带来的成本上升,同时扩大地块面积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政策启示:降低农业经营成本是缓解山区耕地撂荒的重要举措,政府应建立低成本的农地流转网络,并鼓励农户或村庄之间的土地互换,提高地块规模和减少耕作距离,同时政府还应推广和普及适合山区农业的微耕机械。  相似文献   
32.
在结合湖南省长沙县乌川湖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环保“四洁”示范村建设背景下,对鸟川湖村田园污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地调查和系统地剖析的基础上,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探究了治理田园污染的有效措施,进一步对乌川湖村清洁田园工程建设规划进行了研究,其中主要有:化肥、农药减控工程;白色污染防治工程;废弃物回收利用工程;土壤污染治理工程以及绿色、有机食品工程,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态化之路。  相似文献   
33.
基于GIS的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以浙江省慈溪市快速城镇化的小城镇为研究区,研究其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与分布状况.采用ArcGIS中的地统计分析模块研究土壤中重金属分布的空间变异性,最后应用Kriging方法进行空间插值作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均已超出当地的背景值,含量变异系数较大的重金属是Hg和Cu,中等变异的是Zn,其他几种重金属变异系数相对较小.空间分布上,Cu、Cd、As的空间相关性较强,Zn、Ni、Hg居中,而Cr和Pb较弱.插值结果显示,土壤中Cu、Zn和Pb的高含量区主要位于东南部,Cd、Hg和Ni的含量由南向北逐渐减少,As和Cr的分布为西部高而中部较低,不同的分布特征是人类活动与土壤母质双重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34.
SUMMARY

Long-term cropland fallowing decisions of farmers in the West Nile Province of Uganda were studied. Tabular and regression methods are us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rm and household factors and seasons of net fallow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farmers plan to decrease the rate of fallowing in the immediate future. Serious (but undocumented) problems in maintaining cropland productivity could result. Population density had a large and negative effect on net fallowing (seasons of fallowing less seasons of crops), decreasing from the current average of ?0.6 seasons to ?2.21 seasons for a doubling of population. This 268% decrease in the use of fallowing could occur in as few as 13.5 years, assuming a 3% annual population growth rate. Farms larger in size, but with no increase in per capita cropland availability, had a higher rate of net fallowing. Cashcrop production wa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net fallowing, whilst farmer age had a positive association.

The results have implications for both agricultural policy and guida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cropland fallowing. Increased cash-cropping should not be recommended unless the full economic costs of using land resources are evaluated. Much of the increased area for cash-crop production would come from fallowed land, decreasing the rate of fallowing and thus increasing the potential for soil degradation. Fallowing has long been used in the area to maintain cropland productivity. Building upon farmers current practices and improving fallowing through the use of green manures and agroforestry could prove to be more economical than the use of mineral fertilizers. Investigating why farms larger in size and those with older head-of-households were able to use fallowing more effectively may provide key inform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productive fallowing technologies.  相似文献   
35.
基于Agent的城市扩张占用耕地动态模型及模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与传统的在景观尺度上对城市扩张占用耕地时空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不同,论文从微观层面提出基于Agent 的城市扩张占用耕地动态模型(Urban Encroachment on CroplandDynamic Model,UECDM),多角度深入探索耕地向城市用地转变的驱动机理及其时空动态特征,并提出协调二者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在UECDM模型中引入视域分析,通过模拟地形和观察点将视觉景观的量化评价结果应用到居民居住区位决策过程,从而分别构建包含可视域的能够更全面表征环境要素及其内部关系的元胞自动机层和不同类型Agent 相互作用的多智能体层,兼顾人类决策行为和城市空间生长自组织性。应用该模型对天津城市扩张占用耕地进行动态模拟研究,并从数量与空间格局两方面展开精度验证,Kappa 系数达到0.795,依据4 个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得到模拟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3.86%,表明模型具有较高可信度。对不同时期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天津城市扩张占用耕地空间主要表现为“摊大饼”式外延扩展和跳跃式“卫星城”,研究结果将为未来城市发展规划和耕地保护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36.
青海乐都县30a来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地处高寒区,近几十年来针对这一区域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SOC)库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研究利用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1982 年),结合近期(2011 年)重复采集的田间土壤样品,以土壤类型为单元,对县域尺度(青海乐都县)农田表层(0~20 cm)SOC库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乐都县1982 年表层有机碳密度(SOCD)为3.8kg·m-2,2011 年降低至2.8 kg·m-2,30 a 间降幅达26%,且呈东北部和南部降低、西北地区增加的趋势;② 乐都县1982 年表层SOC储量1.8×106 t,2011 年1.4×106 t,30 a 间降幅达24%;③ 土壤类型中,草甸土、栗钙土和黑钙土表现为丢碳,速率分别为-137.3、-35.0、-91.0 g C·m-2·a-1,潮土和灰钙土表现为固碳,速率分别为9.7、7.3 g C·m-2·a-1,且30 a 来各土类SOCD变化率与1982 年SOCD呈负线性相关(y=0.35-0.13x).  相似文献   
37.
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的时空演变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非农化压力及其区域差异是建设用地指标区际配置的基础。湖北省社会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耕地非农化压力区际差异明显。通过对比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理论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异开展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的时空格局研究,结合重心迁移模型,采用Arc GIS空间分析方法揭示了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的时空演化路径。结果表明:(1)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西部地区中恩施市的耕地非农化压力较大,其他城市耕地非农化压力较小且相对变化较小;东部地区的耕地非农化压力较大且相对变化较大;(2)2000~2011年,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的重心总体向东北方向迁移,表明湖北省东部一些城市的耕地非农化压力相对西部一些城市的增长较大。(3)重心迁移距离为17.37 km,相对较小,表明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于2000~2011年整体变化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38.
本文采用虚拟变量模型。以软件Eviews为分析工具。以农业大省山东省为例。首次对土地用途管制在耕地保护中的绩效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后。每1万元基本建设投资可节约占用耕地0.00195hm^2。1998-2002年。山东省共节约建设占用耕地80430.48hm^2。但GM(1,1)预测结果表明。到2010年,山东省耕地保护形势仍然非常严峻。据此文章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9.
耕地集约化利用研究进展评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耕地集约化利用是人类作用下的一种耕地发展模式,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供给保障、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开展耕地集约化利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论文基于文献回溯和综合概括的方法,从科学内涵、描述指标、时空格局探测、归因分析、环境效益评估等方面对国内外耕地集约化利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和评述,并提出了未来耕地集约利用研究的重点方向。从现有的研究进展来看,耕地集约化利用研究呈现如下特点:1)集约化利用的科学内涵既涉及到社会经济层面,也涉及到自然地理层面,不同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逐渐丰富其内涵,但尚未形成广泛认可的、综合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的耕地集约化利用内涵;2)集约化利用的评价指标具有多样性,不同指标描述了不同的特性,实际应用需要根据研究目标和区域特点,对各类指标进行筛选,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单一或多指标;3)集约化利用时空格局及其变化的研究方法多样,统计方法和空间技术法是现有的主流方法,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和不足,两者的结合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4)影响耕地集约化利用的因素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由于区域差异和尺度效应,尚不存在统一的主导因素;5)耕地集约化利用具有多功能和多效应,目前研究多关注于集约利用的粮食产出功能,对生态环境效应分析较为薄弱。未来研究需要注重社会经济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科学、多方法的交叉,重点加强耕地集约化利用的研究范式、时空格局探测技术、综合效应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实现耕地“可持续集约化利用”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40.
西部地区生态退耕的"效益问题"及其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刘黎明  李蕾  赖敏 《生态环境》2005,14(5):794-797
在剖析了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内涵的基础上.指出退耕还林还草项目首先追求的是较好的生态效益,并在此前提下要求尽量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目前评价退耕效益可采用以下两种思路:生态效益经济价值化法与综合评价法。生态效益经济价值化,可以从国民经济的角度考察退耕还林还草的投资成本和获得的情况,为国家制定宏观政策提供客观依据。按照综合评价法获得的结果,则能为退耕前选择退耕预案、退耕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和调整政策以及退耕后进行实施成效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