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32篇
安全科学   29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33篇
综合类   270篇
基础理论   61篇
污染及防治   44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421.
针对振动沉管碎石桩水上施工应用少、合适船机设备少、桩身质量控制难等问题,通过改造施工船机设备,优化关键技术参数和施工工艺,依托具体工程开展现场研究。采用三管式碎石桩船,研发了大开度活瓣钢桩靴,配置沉桩定位及视频监控系统实现施工过程的可视化;碎石添加采用干法填料、管身开孔润料、提升过程不留振的工艺,可顺利拔管成桩;采用皮带机供料、计量斗计量、提升斗运输的一体化加料工艺,碎石填料可精确控制。结果表明:通过将桩间距2.3 m 分别调整为桩间距2.4 m、排间距2.18 m 和桩间距2.1 m、排间距2.5 m,整个桩身分为三段,并控制平均拔管速度为1.5 m/min,充盈系数采用1.38,合理分批次加料、干法填料,两次留振时间分别控制在20 s和60 s等措施,经重型动力触探法检测,表层2 m 锤击数平均值为8.3,2 m 以下锤击数平均值为11.2,满足表层2 m 的碎石桩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达到7击以上,2 m 以下贯入10 cm 锤击数不小于10击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22.
沉积磷在不同pH水平下的释放与转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沉积磷在不同pH条件下的转化及释放行为,有效控制内源磷向水体释放,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内源污染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采用室内模拟的方法,考察了pH值对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元素释放与转化的影响.实验研究了在不同pH水平下,沉积物中内源磷的相互转化及向水体释放的总磷(TP)、总溶解磷(TSP)、溶解反应磷(SRP)、总反应磷(TRP)、溶解水解磷(SHP)等5种形态磷的含量.结果表明,受试沉积物样品TP含量为760 mg/kg,属于中等富营养化水平; pH值是影响内源磷释放的重要因素,pH在5~9之间,沉积物中5种形态磷的释放水平较低; 酸性范围内,pH=3的极端酸性条件下,沉积磷释放量最大,在连续38 d的释放时间内,TP最大释放量可达1.47 mg/kg; 在pH=11的极端碱性条件下,能大幅提高沉积磷的释放量,其中TP释放量最高达14.27 mg/kg; 对于同一pH值,除SHP外 ,其余4种形态磷的释放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不同pH值对沉积磷形态含量之间的转化影响不明显; SHP受沉积物吸附表面积动态变化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423.
坝上高原生境脆弱与人为不合理活动的叠加影响,导致票钙土退化。表现为土壤代换量降低,养分含量减少,有机复合体破坏;松结合态、稳结合仓和紧结合态腐殖质下降,其下降率依序为21%~34%、44%~55.5%和5%~62%。  相似文献   
424.
几种物质磷形态的生物有效性模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研究了无磷HB-4培养液中添加7种物质磷形态磷酸二氢钾,焦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磷酸肌酸钠,三磷腺酸苷(ATP),β-甘油磷酸钠和5‘-腺嘌呤核苷磷酸(AMP)4个浓度系列时羊角月芽藻的生长情况,获得了各物质磷形态下藻的最大生长量与生长速率。结果表明:ATP与六偏磷酸钠具有独特的生物效应,同时获得羊角月芽藻的生长与7种磷形态的相关方程,进行了太湖湖水中各物质磷形态的添加试验,发现ATP及焦磷酸钠对藻  相似文献   
425.
研究了武汉市繁华市中心典型过富营养湖泊沉积物—间隙水体系磷形态的相关性。对沉积物—间隙水中磷形态的连续提取分析发现,自然粒度下,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与沉积物中有机/细菌聚合磷存在很好的线性相关性,说明沉积物中有机质是有机/细菌聚合磷的源;沉积物中总磷决定间隙水中总溶解性磷和溶解性磷酸盐的含量,并且总磷与间隙水中总溶解性磷和溶解性磷酸盐存在很好的相关性;沉积物中Fe P和Al P分别与间隙水中的Eh和溶解性磷酸盐存在相关性,说明Eh的大小严重影响Fe P和Al P的含量,但是Fe P和Al P含量之和又主导着间隙水中溶解性磷酸盐的含量。对典型市内过富营养湖泊的沉积物-间隙水体系中形态磷的相关性研究,旨在为控制这种典型过富营养湖泊沉积物中磷向水体释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26.
采用水热法制备1,2-二吡啶基乙烷-钼磷酸盐(C12H14N2)2·PMo12O40,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其进行表征.该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α=11.3577(9)(A),b=12.2030(10)(A),c=18.1588(14)(A),α=80.866(2)°,β=78.170(2)°,γ=88.783(2)°,V=2431.9(3)(A)3,Z=2,R1=0.0454,wR2=0.0880.该晶体由十二钼磷酸阴离子和质子化的1,2-二吡啶基乙烷分子通过静电引力和氢键相互作用堆积而成.UV-VIS-NIR反射光谱表明,该晶体在4.0-1.5eV都有较强的选择性吸收.  相似文献   
427.
不同晶型锰氧化物去除水中亚甲基蓝染料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蔡冬鸣  任南琪 《环境科学学报》2006,26(12):1971-1976
利用溶液法和固态合成法制备α、β、γ和δ晶型粉末二氧化锰,借助等电点测定技术、颗粒计数仪、傅立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光谱和原子力显微镜对其性质进行了表征;并通过静态吸附平衡实验考察了上述物质对水溶液中阳离子染料亚甲基蓝的去除效能.结果表明,δ二氧化锰去除染料的能力相对最强,试验条件下染料去除率达99.0%,脱色能力受pH变化的影响也最小;其脱色机理可能是染料中的N原子与二氧化锰表面羟基形成的氢键作用,以及静电吸引的叠加,其中氢键去除占主导地位.其它晶型的二氧化锰只在强酸性时存在表面羟基;故只在强酸性时有良好的脱色能力.pH值是影响去除染料能力的关键因素,脱色能力随pH值的变化规律因晶型而异,体系温度和颗粒分布也对去除能力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28.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在富营养水平(ρ(TN)为4.0 mg/L,ρ(TP)为0.2 mg/L)下不同ρ(NH4+-N)/ρ(NO3--N)(4/0,5/1,1/1,1/5,0/4)对沉水植物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生理生化的影响,以期阐明富营养化水体中不同形态氮对沉水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ρ(NH4+-N)/p(NO3--N)对轮叶黑藻的生理活动和生长具有明显的影响,随着培养液中ρ(NH4+-N)比例的上升,尤其当ρ(NH4+-N)/ρ(NO3--N)>1时,轮叶黑藻的相对生长率、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明显下降,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蛋白质含量降低.当水体中铵盐含量上升到一定比例时对轮叶黑藻产生的胁迫作用,影响了其生理功能,抑制其生长.   相似文献   
429.
丘陵坡地地表径流中磷的形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磷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是导致水域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研究地表径流中磷的形态有助于了解农业活动对流域水质的影响.本研究在2年内测定了浙江北部排溪冲小流域6种坡地利用方式的径流中各种磷的形态浓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对于己开发利用的坡地(尤其是新开荒的坡地)泥沙结合态磷(PP)是地表径流中P存在的主要形态,PP占总磷(TP)比例在49.39%~87.72%,径流中可溶性磷(DP)占生物可利用磷(BAP)的50%以上;径流中的DP和BAP明显受施肥状况和土壤中磷含量的影响,磷肥施用后遇降雨和高的土壤含磷量是导致径流中DP和BAP浓度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30.
The examinations of selected wastes and stream sediments from the vicinity of a chemical plant by 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dures and direct methods, SEM/EDX and XRD, were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different forms of chromium, particularly as they are released to potential mobil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p and bottom waste samples contain 37,756 and 53,650 μg g1 Cr, respectively, but about 7% and 2% of the total chromium type Cr(VI). The chemical extrac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bility of Cr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waste pil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bottom section; the exchangeable form of Cr accounts for 25% and < 1%, respectively, the last one irrespective of redox conditions. About 50% of Cr is associated with the reducible fraction of the top waste, and similar with the residual fraction in the bottom waste. Oxidation of the bottom waste shift some portion of Cr from residual to the moderately reducible fraction. The major Cr-forms in the river sediments are compounded with Fe-oxides. The < 2 μm size fraction of the selected sediment sample, particular enriched in chromium contained up to 73,000 μg g1 Cr with about 95% of this in the moderately reducible fraction, predominantly bound with oxyhydroxides. SEM/EDX and XRD analysis of wastes and river sediment indicate that the main insoluble Cr-phase is ferroan — (Mg, Fe) (Cr, Al)2O4 which would be dissolved mainly in the residual fr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