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6篇
安全科学   24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87篇
综合类   213篇
基础理论   37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107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中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趋势分析与数据重建:1949~2003   总被引:83,自引:7,他引:83  
由于统计方面的原因,1949年以来中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至今尚没有一个客观的描述。针对该问题,论文对1949~2003年不同时期不同来源的耕地数据系列进行分析,认为统计数据存在问题较多的时期为1960~1985年,并采用粮食产量对耕地面积进行了分时期的反演,对于1986~1996年间的耕地数量则按照全国土地利用详查统一到1996年的结果再进行反推,由此重新刻画建国以来中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趋势和特征,并结合不同时段耕地相关政策对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49年以来中国耕地资源数量呈现波动性变化,但在1979年之前总体上是增加的,自20世纪80年代起呈现缓慢下滑,1999年后由于生态退耕等原因引起耕地数量迅速减少,由此导致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与耕地安全问题值得关注。在经过一段快速的大规模生态退耕时期后,中国生态退耕速度将逐步趋缓,耕地安全与粮食安全将会成为影响中国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问题,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势必将贯彻下去,预计2010年后中国的耕地资源数量将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92.
黄土高原砖窑沟试验区土壤资源与改良利用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田间试验、定位观测和野外调查为依据,系统地研究了位于晋西北黄土丘陵区的砖窑沟试验区土壤资源特点及采用改良利用措施后的效果。结果表明,试验区土壤类型多,肥力低。低产原因主要是:土质过砂,有机质含量低,气候多灾,侵蚀严重,经济贫困。通过修建水平梯田,实施快速培肥技术;实行以有机肥与氮肥为主的优化施肥方案;蓄水保水,合理用水,提高水分生产效率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土壤肥力,改善了环境条件。根据科学试验和生产实践,提出了在该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改土培肥途径。  相似文献   
93.
黑河中游边缘绿洲农田退耕还草的土壤碳、氮固存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永中 《环境科学》2006,27(7):1312-1318
研究黑河中游边缘绿洲农田退耕种植苜蓿5a后土壤碳、氮库的变化,通过对2个土类(开垦耕种的风沙土和灰棕漠土)退耕苜蓿地和相邻农田0~5、5~10和1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颗粒有机碳和氮(POC、PON)储量的分析表明:开垦耕种的风沙土和灰棕漠土有极低的SOC和TN含量,退耕种植苜蓿后0~20cm SOC储量提高了22.1%~27.8%,SOC的固存率平均为0.47 Mg/(hm2·a),0~5cm表层SOC储量变化最大,提高32%~66%;TN储量0~20cm储量变化不显著,在0~5cm表层TN储量风沙土和灰棕漠土分别提高12.8%和48.1%.退耕后POC和PON较SOC和TN有更显著的变化,其分配比例增加,0~20cm土层POC和PON储量分别提高22.8%~42.7%和18.6%~57.6%,在0~5cm变化最大;在瘠薄耕地转变为多年生苜蓿地后土壤C库的增加主要是由于POC的形成量增加.SOC含量相对更低的灰棕漠土比风沙土退耕后土壤C、N的增加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4.
南阳盆地区耕地利用效率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耕地利用效率演变规律关乎农业产业振兴与国家粮食安全。在使用DEA-GWR指数模型测算出南阳盆地区12县(区)2000年、2010年、2016年耕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结合趋势面分析和$G^{*}_{i}$ 指数研究耕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1)2000年、2010年和2016年研究区综合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2000年和2016年规模效率对综合效率的作用更大,而2010年纯技术效率则对综合效率更具影响。(2)从全局视角看,三个时期耕地利用综合效率高值区从东南部向中部及西北部转变,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从局部视角来看,相对高值(低值)耕地利用综合效率在空间上呈现出较强的组团式集聚。(3)在耕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中,影响程度的绝对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农业劳动力>复种指数>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人均耕地>地形条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化水平。  相似文献   
95.
对矸石土样及植被材料进行采样测定,研究分析矸石的供肥能力、微量有毒元素含量、矿区植物中微量有毒元素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对Cu、As元素吸收能力大于其它植物;荠菜(Capsella bursapastrois)对Zn元素的吸收能力较其他植物强;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对Cr元素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依据矸石废弃地立地类型特点,矸石废弃地人工植被景观恢复过程中应选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作为先锋树种,宜优先选用刺槐×沙棘×荠菜(Robinia pseudoacacia×Hippophae rhamnoides×Capsella)、刺槐×沙棘×狗尾草(Robinia pseudoacacia×Hippophae rhamnoides×Setariaviridis)、臭椿×沙棘×狗尾草(Ailanthusaltissima×Hippophae rhamnoides×Setaria viridis)群落与刺槐林、臭椿林配植模式。运用生态恢复的方法对矸石废弃地进行人工植被景观恢复与重建,恢复其受损伤的生态系统,这对矸石废弃地植被恢复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6.
中国耕地资源的区域差异与保护问题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采用土地整理工程手段建设基本农田,有助于实现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提高,但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论文根据自然地理区划和各地区的地貌特征,从分布特点、地类结构和利用水平等方面,对中国耕地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提出各地区耕地资源建设和保护的方向与重点。东部季风区应重点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改造现有中低产田,提高土地生产能力;西北干旱区不宜大规模开发,要着重发展农业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治土地退化;青藏高原区则应限制开垦。在土地整理与耕地资源建设中,因地制宜具体表现在生态保护、量力而行和重在效用3个方面。  相似文献   
97.
典型区耕地变化与GDP值变化的脱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为了深入分析耕地占用与GDP值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同区域之间耕地数量变化与GDP值变化的差异性与相似性,有利于平衡耕地占用与GDP值增长之间的矛盾,同时有利于“状态-压力-响应”体系的研究。研究方法:主要是应用脱钩理论,引入了脱钩指数来分析不同区域各时点耕地数量变化与GDP值变化之间的关系,同时运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方法,确立了不同研究区耕地数量与社会经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耕地面积与GDP值的回归曲线。研究结论:耕地数量的变化与GDP值之间的关系因地域差异而表现不同,但是也存在一些相似点,即各个区域相对脱钩与绝对脱钩的年份基本一样;此外脱钩理论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土地利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98.
通过对塔河上游阿拉尔地区天然植被的物种多样性的特征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得出了该地区天然植被生态系统在人类干扰下普遍存在退化现象,尤其在绿洲—荒漠过渡带,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天然植被特别是过渡带的植被进行生态恢复。另外还讨论了本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对策。  相似文献   
99.
实用厨房油雾净化方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对过滤材料的实验,研究了几种过滤材料对厨房油雾的净化性能并建立了新型的过滤材料的布置方式。  相似文献   
100.
生物多样性在路域植被恢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从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出发 ,根据公路路域的特点以及近年来公路绿化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探讨植物多样性在公路植被恢复中的应用。自然界中植物通过多种多样的组合体而存在 ,多样性是自然形成 ;利用植物多样性原理可以提高路域植被的恢复水平和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