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8篇
安全科学   36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80篇
综合类   143篇
基础理论   145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45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29篇
灾害及防治   2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1.
长三角农田轮作系统氨排放特征、转化机制和减排潜力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评估长三角农田轮作系统氨排放特征和减排潜力,通过密闭室间歇通气法对典型农田轮作系统的氨排放水平进行同步对比观测,探讨不同条件下的氨排放影响因素和转化机制;通过整理近10年长三角地区农田氨排放实测系数,建立基于本地因子的长三角农田轮作系统氨排放时空分布清单,并获取了不同氨减排路径下的减排效果.结果 表明,常规稻麦轮作模...  相似文献   
512.
湖南烟区烤烟钾含量与土壤钾素的分布特点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湖南烟区烤烟钾含量与土壤钾含量的分布特点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湖南烟区土壤全钾质量比偏低,平均为14.92 g·kg-1,有19.90%的土样全钾质量比低于10 g·kg-1;土壤速效钾质量比较低(140.28 mg·kg-1),10.80%土壤样品中速效钾质量比≤80 mg·kg-1,63.04%土壤样品中速效钾质量比在80~160 mg·kg-1之间.不同产地间相比较,全钾质量比由高到低顺序为:凤凰、张家界、龙山、宁乡、常德、怀化、浏阳、永州、桂阳;速效钾质量比的高低顺序与全钾质量比有所不同.湖南烟区烤烟钾质量分数适中,平均为2.28%,不同等级烟叶钾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是X2F>C3F>B2F.各等级烟叶的钾质量分数在不同产地间差异均达到0.05显著水平.在对土壤速效钾质量比分组后,烟叶钾质量分数随着土壤速效钾质量比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在速效钾质量比较低时,烟叶钾质量分数增加速度较快.在相关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土壤养分与烤烟钾质量分数的逐步回归方程,所筛选得到的4个土壤因子(水溶性氯、有机质、交换性钙和速效钾)对烤烟钾质量分数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13.
上海农用化学品使用历史演变及污染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海过去几十年农用化学品使用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上海化肥、农药和地膜等农用化学品的使用历史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上海化肥使用量和使用水平总体上不断提高,主要由作物产量驱动;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水平在经历大量使用的阶段以后逐步趋于稳定,主要受耕地面积减少和病虫害发生的影响而变动较大;地膜使用量基本保持平稳,但使用水平不断降低,主要与地膜的高强度低厚度发展有关。文章同时针对上海农用化学品使用存在的问题和污染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14.
微藻固定化条件优化及其污水氨氮去除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祥  王婧瑶  吴娟娟  彭飞  王凯军 《环境科学》2019,40(7):3126-3134
微藻污水处理被视为新概念引领下极具潜力的一项绿色技术,然而,微藻分离与采收一直是限制其大规模应用的瓶颈.本研究立足于固定化技术,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研究对象,采用响应曲面法(RSM)耦合Box-Behnken设计,以固定剂浓度、交联剂浓度和交联时间为自变量,以藻球的机械强度、传质速率和生长速率为响应值,对固定化的过程参数进行优化,制备性能最优的固定化藻球;并探索和分析藻球对氨氮(NH4+-N)去除的最佳条件及其潜力.结果表明,固定剂浓度、交联剂浓度和交联时间分别为5%、2%和16 h为制备固定化藻球的最优条件,且包埋密度为1×106cells·m L~(-1),有机物(COD)浓度为300 mg·L~(-1)时,藻球混合培养去除NH4+-N的能力最强;此外,固定藻对高浓度NH4+-N的去除潜力显著优于自由藻,当初始浓度约为50和70 mg·L~(-1)时,固定藻混合培养5 d后NH4+-N去除率分别为(96. 6±0. 1)%和(65. 2±4. 5)%,而初始浓度约为30 mg·L~(-1)时,自由藻优势明显,3 d后NH4+-N去除率高达(97. 8±0. 6)%;但异养条件下固定藻对NH4+-N的去除率整体偏低且随浓度增加而降低,当初始浓度约为30 mg·L~(-1)时,去除率仅为(49. 0±3. 1)%.本研究为污水可持续处理提供了新思路,为资源回收提供了新途径,更为该技术推广应用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15.
采用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污泥,在SBR反应器内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并对其微观特征进行了研究。COD负荷为1.5kg/m3·h~1.8kg/m3·h,表面气体流速在0.0052m/s之间,沉淀时间控制在10~8min时,有利于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20d后完成好氧颗粒污泥的驯化和培养。研究发现培养的好氧颗粒污泥微生物相以杆菌和丝状菌为主,球菌较少。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好氧颗粒污泥的微观结构,颗粒污泥具有不平整的表面,轮廓清晰,表面有薄层粘液覆盖并有绒毛状结构。颗粒污泥表面和内部有明显的孔洞或孔隙。研究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有机物降解能力和同步硝化反硝化能力。  相似文献   
516.
无土栽培植物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水烛、石菖蒲和黄菖蒲三种挺水植物作为无土栽培系统的培养物,通过动态试验进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相对对照系统,三种植物对农村生活污水均具有较好的适应性,生长量石菖蒲>黄菖蒲>水烛;处理系统对COD、NH+4-N和TN的去除效果依次为石菖蒲>黄菖蒲>水烛>对照;对TP的去除率依次为水烛>黄菖蒲>石菖蒲>对照。同时,通过对处理系统去除氮磷途径的分析,发现植物吸收作用是主要去除方式,沉淀吸附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综合三种植物的净化能力,认为石菖蒲更适合无土栽培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517.
为探究毛竹林改种香榧后以及香榧种植年限的增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并研究其与土壤肥力因子的关系,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毛竹林、香榧5a、香榧+山稻5a、香榧10a和香榧30a 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改变后,土壤中细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和Chao l指数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18.
为寻求适宜的污泥热处理方法富集产氢菌群,利用摇瓶发酵试验,考察了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在65 ℃下经不同时间的热处理后,其利用葡萄糖发酵产氢的特性。结果表明,在初始葡萄糖浓度为10 g/L,接种量为1.6 g/L(以MLVSS计),pH为7.0条件下,35 ℃培养64 h,经65 ℃热处理15和30 min的种泥发酵系统表现出较好的发酵产氢性能,其氢气转化率分别为1.06和1.09 mol/mol(以葡萄糖计),比产氢率分别为8.2和8.4 mmol/g(以MLVSS计)。不同热处理时间下种泥中的微生物种群存在差异,各发酵体系形成了具有不同产酸发酵产氢功能的顶级群落,其中经15~75 min热处理的种泥发酵体系表现为丁酸型发酵特征,而经90~120 min热处理的种泥发酵体系则呈现混合酸发酵特征。  相似文献   
519.
紫球藻的载体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紫球藻的载体培养进行的较详细研究,获得了适合于紫球藻培养的理想载体;采用载体培养条件的优化和流加营养物质、通气培养以及半连续培养等培养手段,显著提高了紫球藻细胞的质量浓度(ρmax =5.52 g L- 1) . 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载体法培养紫球藻不仅能有效地实现高密度培养,易于实现该微藻的连续或半连续培养,而且为细胞的采收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相似文献   
520.
SUMMARY

In India, since ancient times, several members of the flora and fauna have been identified with particular personalities of the Hindu pantheon and are worshipped. Many wild animals, such as tigers, lions and elephants, and birds such as the peacock, owl and swan have been revered as the vehicles of Gods and Goddesses and worshipped. Several trees, such as mango, coconut, khejri, emblica, tamarind, ashoka, madhuca and wood apple, and herbs such as basil are considered highly sacred and worshipped. This belief and these practices continue in one form or another even today in certain sections of Indian society, particularly the rural folk and the aboriginal tribes living in the forest. Nature worship is a form of tribal belief and the faith of these laymen has helped to conserve many natural ecosystems in India. They have preserved many pristine forests—called ‘sacred groves’ in their original forms. Sacred groves are rich in biodiversity. They are the last refuge of the rare flora and fauna which have otherwise disappeared from the modern world. Sacred groves have become part of the ‘biosphere reserves’ of Ind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