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5篇
安全科学   17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35篇
综合类   128篇
基础理论   54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25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The occurrence and risks of Giardia in China have been unclear to date, which has made it difficult to properly manage source water as well as to create reasonable drinking water standards. The levels of Giardia in river networks of several ci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were found to be in the range of 0-5 oocysts/10 L in the rainy season in 2008. The mortality due to Giardia infection for people in this region was calculated to be from 0 to 1.95 × 10-8 persons using a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equation. Based on multiple unboiled water intake routes, the 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DALYs) due to Giardia infection for people who consumed conventionally treated water was 0.625 (95% CI: 0.137-2.05) per 105 persons, with the symptom of hospitalization making the highest contribution to total DALYs (0.56 per 105 persons; 95% CI: 0.122-1.84). The DALYs decreased to 0.425 (95% CI: 0.137-2.05) per 105 persons per year for those consuming water treated with advanced technology. These values were lower than the acceptable risk (1.97 × 10-5 DALYs per year). This study revealed the risk of Giardia infection to the people in river networks of Zhejiang Province for the first time, and provides a method to evaluate the risk of Giardia infection. The results are useful for the modification of drinking water quality standards based on cost-benefit analysis.  相似文献   
62.
为厘清我国环境规划学科发展脉络,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及重点,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机构调研、专家咨询等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从环境规划思想与理论、技术实践、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剖析了我国环境规划学科的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及未来趋势。结果表明,当前我国环境规划学科存在基础理论体系不完善,关键技术研究水平和应用能力有待提升,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该学科未来发展对策:①紧握时代脉搏,拓展环境规划思想与理论研究;②立足问题导向,推动环境规划技术发展;③完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3.
大型海藻栽培及其在近海环境的生态作用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作为重要自然资源的大型海藻可食用、作为饲料、工业原料和有机肥料,是具有较高价值的商品。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大型海藻栽培业。当前,近海水域营养超负荷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一些栽培的大型海藻,生产力很高,在生长过程中可大量吸收N、P营养物质,是海洋环境中重要的生物过滤器。此外,大型海藻在碳循环研究、赤潮控制和维持健康的复合养殖系统方面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环境材料。为保障近海水安全和生态系统健康,大规模栽培大型海藻是重要的生态对策。  相似文献   
64.
沈娜  杨昌柱  濮文虹  罗应东 《环境科学》2013,34(4):1464-1471
在3个SBR(R1、R2、R3)中分别培养好氧硝化颗粒污泥,R1和R2分别采用进水氮负荷交替变化和进水碳氮负荷同步交替变化这2种新的培养方式,R3采用传统的逐步提高氮负荷法.对R1、R2和R3培养得到的硝化颗粒污泥在物理性状、污染物去除效能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R1和R2的培养方式明显缩短了培养时间,70 d左右成功培养出完全意义上的硝化颗粒(硝化菌的活性超过异养菌的活性),而R3需147 d.采用进水碳氮负荷同步交替变化法快速培养出的颗粒外形更规则、硝化菌活性更高、脱氮性能更优,稳定运行时氨氮和总氮去除率分别为95%和70%左右,在理化性状和脱氮性能上明显优于其他2种.对比发现,在硝化颗粒污泥培养初期,适当提高进水有机负荷,能加快颗粒的形成及生长.  相似文献   
65.
菜园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态特征与种植年限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为了研究菜园土壤生态系统的演化,在广州白云区采集共计64个不同种植年限的菜园土壤样本。对土壤丰要物理化学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粘粒和微网粒含量、土壤全磷、全钾的含量随菜园土的种植年限而增加;呼吸商则随年限升高,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真菌亦有升高的趋势,而微生物碳氮比、土壤微生物商、微生物氮/全氮随年限降低;种植10a左右菜园土壤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AWCD值最低,40a土壤最高,80a以上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指标有所降低,表明种植80a后的老菜园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有退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66.
长期开垦与放牧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地下碳截存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闫玉春  唐海萍  常瑞英  刘亮 《环境科学》2008,29(5):1388-1393
以围封26 a草地(E26)为对照,研究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长期开垦与放牧对土壤-植物根系系统碳截存的影响.结果表明,0~40 cm土壤和根系中的C贮量, E26(7 307.59和950.32 g·m-2)≈连续放牧草地(LG)(7834.01和843.43 g·m-2)>开垦35 a耕地(LC)(4537.04和277.35 g·m-2). E26、LG和LC中,0~40 cm土壤贮存的C分别占各自土壤-根系系统C总贮量的88.49%、90.28%和94.24%.长期开垦完全破坏了草地原生的植被-土壤系统,造成严重的土壤风蚀:相对于E26,比中O~10 cm和10~20 cm砂粒含量分别增加了81%和39%,0~40 cm土层中根系生物量减少了71%;长期开垦导致草地土壤及根系碳截存分别降低了37.9%和70.8%.因此,在草原地区,若将长期开垦的耕地恢复为天然草地,土壤和植物根系将会有较大的固碳潜力.放牧对该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及根系生长的影响较小;但长期放牧样地土壤表层容重显著增加,预示目前放牧压力已达到或接近草地的承载阈值,应及时减小放牧压力以避免草地的进一步退化.  相似文献   
67.
近三十年中国非点源污染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点源污染是我国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其影响范围广,污染不易控制,因此受到研究者和管理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非点源污染研究呈起步晚、速度快、范围广的发展特点,近十年来相关论文发表已达到一定数量,但是现有研究多是针对非点源污染体系中某些方面进行探究,缺少从全国尺度和长时间序列角度对我国非点源污染研究现状的梳理和总结.本文从全球主要文献库中检索了1988—2018年我国非点源污染的相关文章,挑选出1354篇文章进行统计分析,对于年发文数量、研究区所属省份、研究区所属流域、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分别进行统计展示.对我国近三十年非点源污染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其中农业非点源污染需要继续深入探究其机理,城市非点源污染研究深度不足,研究地区有较大差异,研究方法存在复杂性与实用性的矛盾.未来中国非点源污染研究仍会以农业和农村非点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城市非点源将得到进一步发展;非点源污染物的防治与利用将成为重要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向;在国家实施的长江大保护战略及黄河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战略中,非点源污染也是关键研究问题;全球变化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也将是未来研究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对近三十年中国非点源污染...  相似文献   
68.
通过农户问卷调查和地下水田间取样分析 ,主要对河北省藁城市蔬菜种植区的化肥施用与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2 0 0 1年藁城市蔬菜种植区化肥施用纯量为 1 4 0 8.6kg·hm-2 ,其中氮肥施用纯量为 84 0 .8kg·hm-2 ;藁城市各蔬菜种植模式下氮肥施用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大棚 >温室 >中棚 >小棚 >地膜 >露地 ;温室、中棚和露地蔬菜区地下水硝酸盐含量最高值出现在 8月 ,而地膜蔬菜区则在 1 1月 ;各蔬菜种植模式对地下水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地膜 >中棚 >温室 >露地 ,影响因素主要有密集度、种植模式、种植年限、氮肥施用量和土壤质地等。  相似文献   
69.
海洋环境污染监测是海洋环境管理的“耳目”和“哨兵”.离开海洋环境污染监测.海洋环境管理将寸步难行。在过去15年中,中国海洋环境污染监测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成了从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一海区监测中心-管区-监察站的四级海洋环境监测体系;组建了由国务院有关部委、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等有关部门100多个单位2500人参加的全国海洋环境污染监测网;每年获取各类海洋环境污染监测数据十万余个,提供了估计全国海洋环境形势的基础。二是海洋环境污染监测工作有中国的特色。组织上实行了优化布点、分级管理,初步形成了有特色的监测网络体系;技术上推行站点网络化、布点采样规范化、分析方法标准化、数据处理计算机化、质量保证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具有自己特色的技术路线正在形成;管理上逐渐走上科学管理的道路。三是为海洋环境管理服务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该文概略地介绍了中国海洋环境污染监测工作的全貌,全面地总结了中国海洋环境15年来的十条宝贵经验,宏观地描述了未来中国海洋环境污染监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0.
ABSTRACT

The signing of Colombia’s peace agreement in 2016 signaled the end of a decades-long war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FARC (Las Fuerzas Armadas Revolucionarias de Colombia), but also an emerging assault against the country’s forests. This article aims to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forests and peace. In doing so, it traces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s of deforestation and possibilities for making landscapes livable in the midst of disturbance. Drawing on field research, including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carried out in Colombia from 2016 to 2018, it reveals how deforestation is driven by ongoing colonization and land grabbing, mostly dedicated to extensive cattle ranching, coca cultivation, and campesinos’ transition to ‘licit’ agricultural alternatives. The article also shows how emerging coordination among farmers and forests following forest disturbance contributes to an interpretation of peace in which forests are integral.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a call to incorporate fores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e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