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5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67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2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从土壤中筛选出一株以苯并[a]芘为唯一碳源的高效降解菌SL-1,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分析以及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该菌株鉴定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28℃震荡培养10d后,菌株SL-1对5mg·L^-1苯并[a]芘的降解率为35.7%;同时测定该降解菌的生长曲线、降解率变化曲线、最佳培养条件;土壤修复试验表明,42d时,降解菌SL-1对苯并芘的降解率达到76.3%。  相似文献   
72.
一株草甘膦降解菌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长期受草甘膦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10株草甘膦降解菌,其中A5菌株对草甘膦的降解率最高,经鉴定该菌株属于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对A5菌株进行降解特性研究,结表明,该菌株降解草甘膦最适条件为:草甘膦600mg/L,葡萄糖10g/L,NaCl0.5g/L,pH6.5,32℃。在最适降解条件下,该菌株在72h时对草甘膦的降解率达94.2%。  相似文献   
73.
亚硝酸盐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一株能以亚硝酸盐为唯一氮源生长的异养硝化细菌53,根据其形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结果,将其初步鉴定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研究了亚硝酸盐的初始浓度、pH、温度、接种量4个影响因素对菌株53降解亚硝酸盐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适降解条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亚硝酸盐浓度10 mg/L、培养温度30℃、pH为8.0、接种量5%条件下,接种24 h后对亚硝酸盐的降解率达到94.8%以上。在亚硝酸盐质量浓度为5mg/L的10L污染水体模拟实验中,按1%的接种量接入53发酵菌液(A600nm≈0.4),在30℃的水温条件下经4 d,53菌株对亚硝酸的降解率可达96.52%,处理后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能达到养殖水体标准。表明该菌株对污染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具有较强的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74.
焦化厂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强化微生物修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从北京焦化厂采集了多个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样品,目的是从中分离出PAHs降解菌并确定其适宜的生存条件,进行富集培养后,应用于焦化厂污染土壤的强化微生物修复.分别以美国EPA优先控制的16种PAHs中的一种为唯一碳源,采用平板划线法对降解菌进行分离并通过基因分析方法确定其种属,共获得7种PAHs降解菌,这些菌混合在一起,在适当的浓度条件下,可对16种2~6环的PAHs进行降解.在液体培养基中16种PAHs总浓度(ΣPAH16)为17μg/mL时,单一菌即可生长良好且具有降解活性,但当ΣPAH16为166μg/mL时,不论是单一菌还是混合菌(7种PAHs降解菌),其生长和活性均受到抑制.针对北京焦化厂污染土壤,设计了5组处理,即对照(C)、添加营养物(N)、添加营养物和降解菌(N+B)、添加营养物和表面活性剂(N+S)、以及添加营养物、降解菌和表面活性剂(N+B+S).经过5周的实验,与C组相比,N+B组16种PAHs的去除率平均提高了32%,N+B+S组16种PAHs的去除率平均提高了46%(其中10种4~6环PAHs的去除率平均提高了52%).添加PAHs降解菌和表面活性剂可明显增强土壤中PAHs的降...  相似文献   
75.
白腐菌降解木素酶系及其作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浆行业目标是脱除木质素,留下纤维素.白腐菌对木素的选择降解性能是造纸工业兴起研究领域如生物制浆,生物漂白及污染处理的理论基础.本文对有关白腐菌降解木素的酶系及作用机制作了概述,目的在于绘出一幅整体的木素降解酶系相互依存的图景,以便人们扩大视野,全面深入研究木素降解过程.  相似文献   
76.
一株呋喃丹降解菌(CDS-1)的分离和性状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活性污泥中 ,分离到一株能降解呋喃丹的细菌CDS 1,14h内对 10 0mg·L-1的呋喃丹的降解率达 10 0 % .依据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 ,将该菌初步鉴定为鞘氨醇单胞菌属 (Sphingomonassp) .CDS 1降解适宜pH为 6 0~ 7 0 ,适宜温度是 30℃ .降解过程中受外界营养物的影响小 .通过气质联机对细菌降解呋喃丹的代谢产物进行检测 ,发现呋喃丹的降解产物为呋喃酚 ,同时还检测到红色化合物 2 ,4 二叔丁基苯醌的存在 .  相似文献   
77.
外置式超滤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油田废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外置式超滤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油田废水,废水中的有机物被生物接触氧化池填料上形成生物膜的微生物降解,然后通过中空纤维超滤膜进行过滤,出水中油的质量浓度在1m g/L以下,悬浮物的质量浓度在3m g/L以下。考察了细菌的筛选、生物膜的培养驯化及压力、温度等对膜通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筛选出的3株高效原油降解菌有很好的除油效果;生物膜经培养驯化成熟后,生物接触氧化池内细菌浓度为1×106个/mL;膜通量随压力和温度的适当提高而增加,适宜的操作压力为0.08M Pa,温度为20~28℃。分别用超滤水反冲洗、稀碱、稀酸、杀菌剂(如N aC lO溶液)和清水冲洗被污染的超滤膜,可使膜通量恢复到新膜的98%以上;在生物除油工序后增加沉淀池,膜污染可减少约7.77%。  相似文献   
78.
为了解决高浓度焦化废水不经稀释无法直接处理的问题,将HENGJIE高效混合菌制剂和粉末活性炭加入O1AO2废水处理系统中,进行焦化废水的中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对未经稀释的高浓度焦化废水直接进行处理,且系统启动快,菌种对污染物的降解效率较高。在O1段水力停留时间为20h、A段水力停留时间为35h、O2段水力停留时间为25h的条件下,经过20d的连续运行后,使进水COD由5435.7mg/L(平均值)降至出水COD369.3mg/L(平均值),COD去除率为93.17%;使进水中NH3-N平均质量浓度由67.80mg/L降至出水中NH3-N平均质量浓度1.04mg/L,NH3-N去除率为98.18%,废水色度为100~200。除废水COD与色度外,其他检测项目均可达到废水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79.
从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到一株菲降解菌2F5-2.根据该菌株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相似性分析,将其初步鉴定为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ium sp.).该菌株在10 h内对100 mg/L的菲的降解率为100%.降解菲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7.对降解途径的初步研究显示,该菌株通过水杨酸途径降解菲.克隆了编码芳香烃双加氧酶α亚基的基因phdA,它与菌株Sphingomonas sp.P2、Sphingobium yanoikuyae B1、Sphingomonas sp.ZP1中phdA的同源性分别为97.9%、98%和100%,表明该基因具有保守性.图6参16  相似文献   
80.
The heterotrophic yield coefficient of activated sludge bacteria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in the field of wastewater degradation kinetic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degradation kinetics of defined chemicals. With the help of easily biodegradable organic compounds like glucose and acetate the respiration kinetics of degrading activated sludge bacteria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of the respiration analysis were transformed to examine the degradation and respiration kinetics of municipal wastewaters at different food to microorganism ratios (F/M ratios). It was proved that the heterotrophic yield coefficient of aerobically degrading activated sludge bacteria could reliably be determined and that the heterotrophic yield coefficient was independent of the F/M ratio over a wide r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