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7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366篇
安全科学   91篇
废物处理   94篇
环保管理   142篇
综合类   831篇
基础理论   218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20篇
评价与监测   145篇
社会与环境   34篇
灾害及防治   4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为提高施工场地内安全标志的可见性,选择建筑施工场地内常见的门架式出入口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理论推导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在观察行为中门架式安全标志的有效布置位置.首先在理论层面,从观察者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行走路径、视野以及安全标志可见域之间的关系,推导出门架式安全标志有效布置区域的理论表示范围;然后在实验验证层面...  相似文献   
912.
我国大气环境中汞污染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最近几十年中国大气汞的排放、分布、传输和沉降方面的研究.中国人为源每年汞排放量为世界最高,达到500~700t左右,超过全球人为排放量的25%~30%,并以每年4.2%的速度增加.通过已有观测和模型估算,中国来自自然地表过程(包括裸露地、地表水和森林土壤等)的汞排放量与人为源汞排放量相当,不容忽视.中国城市、农村和偏远地区大气汞浓度分布和变化范围很大,城市地区的总气态汞(TGM)浓度是北美和欧洲地区相似城市类型TGM的1.5~5倍左右;中国城市颗粒态汞(PHg)浓度比北美和欧洲地区高出2个数量级;中国沿海地区和偏远的背景区TGM、PHg和活性汞(RGM)低于中国内地城市地区,但是也明显高于背景值和北美和欧洲地区.相应地,高含量的大气汞浓度导致大量的大气汞沉降到地表,城市地区和背景区大气汞沉降分别比北美地区高出1~2个数量级和1~2倍.  相似文献   
913.
以某VOCs(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场地为例,结合实地调查,将健康风险评估用于场地风险管理策略的筛选. 结果表明:①该场地不同深度土壤均受到氯仿、二氯甲烷和苯的污染,污染物垂向迁移特征明显,最大迁移深度达25.8 m,其中深度≤15.0 m的土壤污染较重. ②基于保守的通用场地概念模型对将其规划为居住用地时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显示,氯仿、二氯甲烷和苯的致癌风险分别达6.0×10-2、2.9×10-4、7.4×10-5,均超过可接受风险水平(1.0×10-6),三者修复目标分别为0.22、12.00和0.64 mg/kg. 如采取策略一,即将场地内超过修复目标的土壤进行清除,需修复的土壤深度达24.0 m,修复土方量为33.4×104 m3. ③结合污染物垂向分布及场地未来地下空间开发规划,提出策略二,即对0~15.0 m深度范围内重污染土壤进行清除异位修复、>15 m深度范围内土壤采取工程控制措施. 实施策略二后的风险评估结果显示,虽然>15.0 m深度范围内土壤中依然存在w(氯仿)超过修复目标的采样点,但致癌风险(8.3×10-8)远低于可接受水平;概率风险评估显示,该风险值对应的累计频率为99.5%,考虑各参数取值的不确定性后,风险模拟结果最大值也仅为1.06×10-7. 可见,策略二足够保守,能够保障未来居民的身体健康;与策略一相比,策略二可减少修复土方量6.4×104 m3,因此更具经济性,为风险管理策略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914.
以某焦化类大型污染场地苯污染土壤为例,针对S1(单一用地)、S2(多种用地)、S3(考虑建筑设计)3种暴露情景,分析不同情景下场地土壤中苯污染的暴露途径并进行健康风险评估. S1情景下的苯致癌风险为9.2×10-5. 在S2情景下,规划的5个分区中仅E区(居住用地)苯的致癌风险(4.3×10-4)高于可接受水平(1.0×10-6), 考虑到各功能区累积致癌风险,则E区高污染可导致其他4个功能区〔A区(商业用地)、B区(城市绿地)、C区(居住用地)、D区(商业用地)〕的累积致癌风险(分别为6.5×10-6、2.2×10-6、7.3×10-6、2.2×10-5)均高于可接受水平,表明单一用地会低估污染物聚集区的风险. 在S3情景下,A、B、C区土壤中苯的致癌风险(分别为1.2×10-7、2.7×10-7、2.5×10-7)均未超过可接受致癌风险水平;D区由于污染土壤被完全清除,不存在健康风险;E区开发后由剩余土壤产生的苯致癌风险为2.7×10-5,D区受E区影响产生的累积致癌风险(1.5×10-6)高于可接受水平. 进一步分析表明,场地的用地规划与建筑设计等因素将影响风险评估中关键参数(包括污染源浓度、水文地质参数、暴露参数、受体参数等)的取值,从而影响风险评估结果;此外,各功能区之间的风险影响也不容忽视. 对于大型污染场地,结合用地规划进行暴露情景分析与风险评估更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915.
结合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工作实践,分析了我国场地调查土壤中污染物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包括缺少一些行业特征污染物、重金属形态分析和现场快速检测技术标准,以及部分方法的可比性和适用性较差等,提出了结合污染场地环境调查土壤基质的特点及风险评估与治理修复的需求,加快制定缺失的行业特征污染物和重金属形态分析方法标准,及时修订和完善现行分析方法体系,增强标准的可比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等建议.  相似文献   
916.
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在防霾治污方面有其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树种沉降PM2.5的功能有很大差别.本文选取代表性城市森林——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设置垂直监测塔观测大气PM2.5的浓度垂直分布,以考察不同季节城市森林对PM2.5中各组分的影响.在冬季、春季和夏季各采集PM2.5样品,分析并计算PM2.5中Na+、NH4+、K+、Mg2+、Ca2+、Cl-、NO3-和SO42-等典型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浓度.结果表明,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总浓度呈规律性变化特征:冬季((56.90±27.38)μg·m-3)>春季((46.69±12.24)μg·m-3)>夏季((23.16±8.75)μg·m-3).其中SO42-和NO3-浓度和占PM2.5主要水溶性无机离子总浓度的50%以上.3个季节中,除冬季外,在春季和夏季,8种离子有明显的垂直方向上的沉降,夏季的沉降速率高于春季,但是春季由于大气颗粒物浓度高,沉降通量高于夏季.NO3-和SO42-垂直方向的沉降量在所有可溶性无机离子中最高.植被密度、叶面积指数、气象条件等因素对于PM2.5的沉降特征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17.
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给我国带来了大量的场地污染问题,污染场地修复和风险管控成为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领域,创新土壤污染防治经济政策,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是土壤污染防治的内在要求,是破解土壤生态环境问题、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管理转型的重要支撑。本文从经济政策的体系、投融资模式与机制等方面展开,对美国、德国、荷兰等发达国家的污染场地风险管控环境经济政策进行了梳理分析,总结其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介绍了我国污染场地风险管控环境经济政策实施现状,最终从完善调控体系、明晰权责归属、拓宽资金来源、规范资金运营、丰富投融资模式、探索费用效益分析机制等方面提出我国污染场地风险管控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918.
校园考古遗址在西安高校中星罗棋布,但多数遗址面临保护与利用失衡、整体规划缺失等问题。基于校园考古遗址的"活态保护"理念,分析了遗址现状与高校的联动关系,构建了"校园遗址保护+场景复原、人文景观、研学旅行、校企共建"保护更新模式,并通过城郊型为代表的战国(秦)大墓遗址,立足于遗址背景与校园环境,提出了"形制—内核—共享"的活态营造思路,积极探寻具有可操作性的校园遗址保护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919.
李品  周慧敏  冯兆忠 《环境科学》2021,42(2):1004-1012
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导致植物生长季常暴露于高浓度地表臭氧(O3)、干旱和氮(N)沉降的环境中.为探究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及其组分(可溶性糖和淀粉)对多重环境因子胁迫的响应格局,本实验设置2个O3处理(对照,以过滤空气计;增加O3,未过滤空气+40 nmol·mol-1 O3)、2个水分处理(充分灌溉;干旱,60%灌溉)和2个N添加处理[不加氮;加氮,50 kg·(hm2·a)-1尿素],研究三因子交互作用对杨树叶片和细根NSC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O3胁迫显著增加杨树叶片可溶性糖和细根淀粉含量,降低叶片淀粉和总NSC含量.干旱胁迫显著降低叶片淀粉和总NSC含量,增加细根可溶性糖和总NSC含量.氮添加对叶和细根NSC及其组分无显著影响.叶片和细根NSC及其组分与光合速率、生物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随着胁迫因子数量的增加,叶片NSC呈现下降趋势,而细根NSC呈现上升趋势.本研究发现环境胁迫可促使植物叶片中的淀粉转化为可溶性糖,并将叶片中的NSC转移到根部储藏,这可能是植物抵御胁迫环境的一种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20.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test whether the atmospheric deposition (AD)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 and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build-up in the Ganga River. We collected data for three consecutive years (2012–2014) along with 37 km river stretch with respect to AD-input of carbon, nutrients, and surface runoff chemistry to relate changes in the river water. We found strong linkages among carbon and nutrients in AD, surface runoff and in the river. The concentration of DOC in the river was highest in the rainy season while those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and dissolved reactive phosphorus were highest in winter. 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DOC indicated dependence on point- and non-point sources and within-system DOC build-up. The GPP in the river increased consistently over time and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AD-N (R2?=?0.96, p?<?.001) and AD-P (R2?=?0.97, p?<?.001). Basin level extrapolation showed that the Ganga River Basin receives 1.81?Tg organic-C, 2.77 Tg reactive-N, and 130?Gg reactive-P annually through atmospheric deposition. Non-point source contributions of carbon and nutrients to the river were substantially higher than those of point sources. The study has relevance for regional scale carbon and nutrient budgeting and action plans for 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