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9篇
安全科学   2篇
综合类   66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应用解蛋白菌生物预水解剩余污泥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何品晶  王颖  胡洁  吕凡  邵立明 《环境科学》2016,37(11):4317-4325
本文比较了解蛋白菌——地衣芽孢杆菌在不同接种比(0.17%、0.66%、1.16%和1.65%,以TS比计)条件下,生物菌剂预水解对剩余污泥液化效果和脱水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以地衣芽孢杆菌为接种物进行生物预处理,可以促进污泥胞内物质的溶出,同时促进污泥中蛋白质的溶出和降解,但污泥的脱水性能会有所劣化.发现地衣芽孢杆菌的接种比为1.16%时,溶解性有机物的累积溶出量达到最大值,而继续提高接种比并不会增加溶解性有机物的累积溶出量;同时,在该接种比下,经过129 h的生物预处理,蛋白质与挥发性固体的比值达到最低,为初始值的72%,表明蛋白质的降解量达到最大值.但经过129 h生物预处理,污泥的模化CST值上升为初始值的2倍左右,经过生物预处理后污泥的脱水性能劣化.  相似文献   
72.
水热处理时间对污泥中氮磷钾及重金属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研究了水热法预处理城市污泥时反应时间对污泥脱水性能和污泥中N、P、K元素及重金属迁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60℃的温度下,随着水热反应时间(30~120 min)的增加,污泥脱水性能明显提高,污泥中的N元素向水热液中转移量逐渐增加,P元素几乎全部残留在固相中.虽然K元素较P易转移到液相中,但多数K元素(57%~62%)还是残留在污泥固相中.重金属的迁移和元素本身的性质有关,其随着水热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呈现出不一致的迁移规律:相对于原污泥,Cu、Zn、Cr和Pb的含量在脱水污泥中增加程度明显,As增加缓慢,而对于Ni和Cd则先低于原污泥中重金属含量,而后随着水热处理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73.
钛盐混凝剂调理对活性污泥絮体理化性质的影响作用机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研究了预制的不同形态钛盐混凝剂对污泥的调理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碱化度[B值,即n(OH)/n(Ti)]聚合氯化钛(PTC)单一调理污泥时,在相同投加量时,PTC_(0.5)调理后污泥比阻、可压缩性以及EPS中有机物含量均低于其他形态钛盐,其最佳投加量以TSS计,为0.005 g·g~(-1),该投加量远低于传统的铁盐和铝盐混凝剂.不同B值PTC调理污泥脱水能力的强弱顺序为:PTC_(0.5)PTC_(1.5)Ti Cl_4PTC_(2.5).同时分析了调理过程中污泥絮体粒径(d_(0.5))和分形维数(D_F)的变化特征.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和高效体积排阻色谱,解析了钛盐混凝剂对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分布和组成的影响,EPS蛋白峰的荧光强度和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峰分布变化规律与污泥比阻、可压缩性和脱水能力变化规律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74.
剩余污泥共厌氧消化改善脱水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改善剩余污泥厌氧消化脱水性能,减少后续处理费用,研究了剩余污泥添加废物酒精糟液在高温(55℃)下共厌氧消化后污泥脱水性能,并对影响脱水性能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共厌氧消化提高了剩余污泥的碳氮比、有机负荷和产气率,减少了胞外聚合物中有机成分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颗粒尺寸,明显提高厌氧污泥脱水性能。当进样总体积为450mL、剩余污泥与酒精糟液二者体积比为2:1、污泥停留时间为11.1d时,厌氧消化污泥的脱水性能最好,毛细吸收时间为127s;当有机负荷继续提高时会出现酸化现象,可导致厌氧污泥脱水性能变差。对厌氧消化污泥脱水性能影响明显的因素是污泥颗粒尺寸、紧密粘附胞外聚合物含量。  相似文献   
75.
活性污泥与消化污泥的脱水特性及粒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裴海燕  胡文容  李晶  陈磊 《环境科学》2007,28(10):2236-2242
对活性污泥和消化污泥的脱水特性和粒径分布进行了研究,分析了2种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含量的差异以及生物相的变化特征和机理.结果表明,表征脱水性能好坏的毛细吸收时间(CST),新鲜活性污泥为9.84 s,消化污泥增加到607.5 s,消化污泥固体颗粒从悬浮液分离所需的时间变长,脱水性能变差.其原因一方面是消化过程使EPS中蛋白质和多糖降解,另一方面是大大降低了消化污泥中原生动物数量,减少了促进微生物凝聚的EPS物质向污泥中的释放.消化污泥EPS含量为123 mg/g(以干污泥计,下同),比EPS含量为540 mg/g的活性污泥减少了77%.EPS的降解使较大的污泥颗粒分解成较小的污泥颗粒,活性污泥占体积最大的颗粒粒径是133 μm,消化污泥下降到44.6 μm,活性污泥的平均粒径是132.6 μm,消化污泥仅为70.48 μm,结果导致消化污泥脱水性能变差.  相似文献   
76.
分别用生物沥浸法(BC)、Fenton法和石灰/三氯化铁/PAM法(石灰法)对同一批城市污泥进行调理,并以常规PAM法(CC)为对照,探究不同调理后污泥的理化性质及其脱水性能的变化差异,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污泥中细胞裂解情况,以分析其机理.结果表明,BC法、Fenton法和石灰法均能大幅提高城市污泥脱水性能,表现在污泥过滤比阻(SRF)值仅为常规处理的0.43%~6.12%,尤其以石灰法处理脱水性能最佳.但BC法脱水泥饼中的有机质和养分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有机质(56.9%)、总氮(4.66%)、速效氮(0.47%)、矿化氮(1.80%)和总磷(1.60%)含量均远高于石灰法处理,而且污泥中重金属能被部分去除(Cr、Mn、Ni、Zn溶出率分别为18.7%、50.0%、48.7%和72.9%),该处理的污泥最具资源化潜力.而石灰法脱水泥饼由于大量脱水剂添加导致有机质(49.5%)、总氮(3.55%)和总磷(1.20%)含量明显下降,且泥饼呈强碱性(pH值接近11).脱水滤液中的sCOD(645mg/L)和TP(4.62mg/L)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流式细胞仪测定结果显示,BC法、Fenton法和石灰法均能导致污泥微生物凋亡,活细胞数量由原始的86%降至75%左右,特别是石灰法对污泥中细胞的破解效果最为彻底,从而释放出更多内部水和胞内物质,这可能是引起其有机质和养分大量损失至脱水滤液中的原因之一.与Fenton法和石灰法调理相比,生物沥浸法既具有能大幅提高污泥脱水性能,脱水滤液水质相对较好的优点,又具有泥饼有机质和氮磷养分高,重金属含量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77.
制药污泥的脱水处理及毒性削减是当前业界的研究热点。以污泥脱水性能(污泥比阻和泥饼含固率)和污泥综合急性毒性为评价指标,对2种不同型号PAM处理污泥的投加量进行优化,讨论了污泥絮凝脱水和毒性削减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处理100 mL原污泥,当制药污水厂现场使用的德国天使PAM和拓普戴克TOP8321型PAM投加量分别为4mg/L和12 mg/L时,污泥脱水性能达到最佳,此时污泥比阻从0.730×1012cm/g分别降低至0.126×1012cm/g和0.034×1012cm/g,泥饼含固率从16.32%分别提高至46.89%和34.98%;在毒性削减方面,2种混凝剂都可将污泥上清液毒性由微毒降至无毒,但对污泥毒性的削减效果不明显。对2种PAM的处理成本进行估算发现,污水厂现场使用的PAM对处理该制药污泥效果更佳,且费用相对较低,但要大幅度削减制药污泥的毒性需串联相应毒性削减技术和混凝沉淀单元。  相似文献   
78.
利用一种新型静态序批式蠕虫生物反应器处理剩余污泥,另设一个未加蠕虫的反应器作为对照。通过对比分析2个反应器中污泥的比减量速率、沉降性能、脱水性能和比好氧速率来研究蠕虫捕食对污泥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蠕虫具有良好的污泥减量效果,蠕虫加入后可使污泥比减量速率增加(0.15±0.02)mg/(mg·d)。蠕虫作用后污泥沉降性能明显改善,污泥容积指数(SVI)降低28.9%,胞外聚合物(EPS)含量减少和污泥絮体结构变得更加密实规则是污泥沉降性能得到改善的重要原因。蠕虫捕食后污泥脱水性能变差,污泥标准化毛细吸水时间和比阻分别增大2.45倍和1.16倍,推测主要是由污泥絮体平均粒径减小造成的。另外,蠕虫的存在会降低污泥的微生物活性,异养细菌、氨氧化细菌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的比好氧速率分别降低7.09%、7.84%和8.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