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96篇
安全科学   26篇
废物处理   66篇
环保管理   26篇
综合类   303篇
基础理论   81篇
污染及防治   82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41.
王爽  许国根  贾瑛  王坤 《化工环保》2018,38(6):657-662
以海藻酸钠(SA)、聚乙二醇(PEG)、氧化石墨烯(GO)和零价铁(ZVI)为原料制备了氧化石墨烯-零价铁-聚乙二醇-海藻酸钠凝胶球(GZPS),用于活化过硫酸盐(PDS)降解水中的偏二甲肼(UDMH)。对GZPS进行了表征,并优化了GZPS的制备工艺。实验结果表明:对UDMH去除率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为:w(PEG) w(SA)w(GO)w(ZVI);GZPS的最佳制备工艺为SA、PEG、GO、ZVI的质量分数分别为5%,3%,0.3%,2%;在UDMH质量浓度为100mg/L、PDS加入量为4mmol/L、GZPS加入量为60g/L、反应温度为35℃、反应时间为80 min的条件下,UDMH的去除率达85%以上。GZPS活化PDS降解UDMH的反应符合准一级动力学,Fe溶出量仅为Fe-GO-PDS体系的12.7%,重复使用4次后对UDMH的去除率仍在65%以上。  相似文献   
142.
何雷晶  武斌  陈葵  周晓葵  曹鹏 《化工环保》2019,39(6):653-659
以NaClO_2-Fe~(3+)为复合吸收剂,在填料吸收塔中进行了脱硝实验。实验结果表明:Fe~(3+)能够显著提高NaClO_2的氧化活性,1.0 mmol/L NaClO_2溶液加入0.10 mmol/L Fe~(3+)后即可达到5.0 mmol/L NaClO_2溶液不加Fe~(3+)时的脱硝水平;在NaClO_2浓度1.0 mmol/L、Fe~(3+)浓度0.10 mmol/L、吸收液初始pH 3.75、反应温度60 ℃、液气比8 L/m~3的优化工艺条件下处理NO 140 mg/m~3的进气,NO氧化率和NO_x脱除率分别达到92.63%和83.62%。脱硝前后吸收液组成的测定结果表明:起主要脱硝作用的是ClO_2;反应消耗的NaClO_2与NO的摩尔比为1.06。通过补加消耗的NaClO_2可达同样的脱硝效果,循环3次后吸收液中的有效成分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43.
采用选择性絮凝法对硅微粉进行提纯处理,分别探索了分散剂、絮凝剂种类及用量、pH值和沉降时间等因素对提纯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聚乙烯吡咯烷酮、油酸钠的投加量分别80 g/t和1 824 g/t硅微粉,体系pH5.3,沉降时间50 min时,硅微粉中二氧化硅的含量从74%提高到了90.9%,提纯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4.
利用多晶硅生产废物制备偏硅酸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多晶硅生产废物制备偏硅酸钠.将多晶硅生产废物水解生成偏硅酸沉淀,水解温度应控制在40℃以下,水与多晶硅生产废物质量比10~12为宜,溶液pH应控制在2.0~2.5.向偏硅酸中加入质量分数为45%的NaOH溶液制备偏硅酸钠,pH控制在12.5,降温速率控制在1.0℃/min.采用该方法制备的偏硅酸钠完全符合HG/T2568-94<工业偏硅酸钠化工行业标准>的优等品指标.  相似文献   
145.
采用向十三烷基苯磺酸钠(STBS)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二元复配溶液中添加β-环糊精(β-CD)的方法,降低STBS和OP-10之间定量检测时的相互干扰。实验结果表明:添加β-CD时,可提高STBS的检测准确性,降低STBS对OP-10的检测干扰;在二元复配溶液中,STBS和OP-10的方法回收率分别在100.8%~102.0%,97.4%~102.2%之间,检测误差分别在2.0%和2.6%以内;Cl-,SO42-,Na+,Ca2+的存在对二元复配溶液中STBS和OP-10的检测干扰可忽略;将该方法应用于地层水水样中,仍可准确定量分析STBS和OP-10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6.
一株耐铬不动杆菌对十二烷基硫酸钠的降解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醋酸钙不动杆菌H1的降解广谱性时,发现其能在高浓度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环境中生长。经过对菌株H1降解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利用SDS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7.0,最适接种量为2%,并适应低渗透压环境。当SDS浓度低于400 mg/L时,菌株H1对SDS的降解率在85%以上,且在SDS浓度为400 mg/L时,达到最大降解率94%。当K2Cr2O7为500 mg/L时,菌株H1对SDS的降解率仍达到50%左右。添加酵母浸出物可促进SDS的降解。  相似文献   
147.
陈一萍  黄耀裔 《化工环保》2014,34(4):394-397
以碳纳米管(CNTs)和海藻酸钠(SA)为主要原料,制备了环境友好型的复合吸附材料——CNTs-SA。采用TEM和FTIR技术对吸附材料进行了表征,并采用静态法考察了溶液pH、吸附时间、原料固液比(m(CNTs)∶V(SA))等因素对CNTs-SA吸附Cr(Ⅲ)的影响。表征结果显示,CNTs-SA表面引入了更多的—COOH和—CO基团,导致其吸附Cr(Ⅲ)的效果较CNTs有了显著的提高。实验结果表明:在室温、初始Cr(Ⅲ)质量浓度4 000 mg/L、CNTs-SA加入量21 mg/mL、溶液pH 5、吸附时间3 h、m(CNTs)∶V(SA)=1.0 mg/mL的条件下,CNTs-SA对Cr(Ⅲ)的吸附量为120 mg/g,Cr(Ⅲ)去除率为61.5%;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适合描述CNTs-SA对Cr(Ⅲ)的吸附行为。  相似文献   
148.
长链烷基化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共振光散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奉萍  黄承志  舒为群 《环境化学》2001,20(5):497-502
应用荧光分光度计进行共振光散射测定,研究了水相介质中长链烷基化物十二烷基硫酸钠(SL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平衡。实验表明,在微酸性条件下,SLS与BSA形成的复合物引起共振散射增强,根据470mm的光散射增强信号建立了一定酸度下SLS与BSA结合的数学关系式,随着pH值的变化,二者相互作用的结合平衡常数(Kf)及每分子BSA所结合的SLS个数(n)均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9.
阴-阳离子有机膨润土制备及其对铅离子的吸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STAB)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共同改性膨润土制备阴.阳离子有机膨润土,并用红外光谱分析法、热分析法和X粉晶衍射分析进行了表征;考察了阴-阳离子有机膨润土对铅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用0.5CEC(cationexchangecapacity)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0.4CEC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改性的膨润土吸附铅的效果最佳;阴-阳离子有机膨润土吸附铅离子的能力比改性前明显增加,达到吸附平衡所需要的时间缩短;pH值强烈影响有机膨润土对铅离子吸附;有机膨润土对铅离子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吸附热力学分析表明该吸附是一个放热过程,降低温度有利于铅离子的吸附。  相似文献   
150.
A series of novel N-alkyl-N-[1-(2-hydroxyphenyl) ethyl]amines were synthesized as potential new agents to control pests. Their structures were confirmed on the basis of IR, NMR and elemental analyses. Six new N-alkyl-N-[1-(2-hydroxyphenyl) ethyl]amines were prepared by reduction of corresponding Schiff bases using sodium borohydride in 80–87 % yields. These compounds were tested for their antifungal activity against two pathogenic fungi viz., Rhizoctonia bataticola ITCC 0482 and Sclerotium rolfsii ITCC 5226 and for insecticidal activity against insects of stored grain pest Callosobruchus analis. Fungicidal bioassay revealed that compound N-Decyl-N-[1-(2-hydroxyphenyl)ethyl]amine, was highly effective against R. bataticola (ED50 6.86 mg L?1) which was comparable with that of commercial fungicide hexaconazole (ED50 6.35 mg L?1). Also compounds N-Heptyl-N-[1-(2-hydroxyphenyl)ethyl]amine, N-Octyl-N-[1-(2-hydroxyphenyl)ethyl]amine and N-Nonyl-N-[1-(2-hydroxyphenyl)ethyl]amine displayed promising fungitoxicity against same pathogen. However, compound N-Heptyl-N-[1-(2-hydroxyphenyl)ethyl]amine was also found to be effective against S. rolfsii (ED50 4.92 mg L?1 as against 1.27 mg L?1 for hexaconazole). Compound N-Hexyl-N-[1-(2-hydroxyphenyl)ethyl]amine was most effective as insecticide followed by compound N-Octyl-N-[1-(2-hydroxyphenyl)ethyl]amine. LC50 values for these compounds were 155.0 and 275.0 mg L?1 respectively as against 36.70 mg L?1 for commercial insecticide dichlorovos.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bioassays indicate that this class of compounds can be utilized for the design of new substances endowed with pesticidal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