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5篇 |
免费 | 106篇 |
国内免费 | 37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5篇 |
废物处理 | 32篇 |
环保管理 | 54篇 |
综合类 | 553篇 |
基础理论 | 191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145篇 |
评价与监测 | 38篇 |
社会与环境 | 26篇 |
灾害及防治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37篇 |
2021年 | 25篇 |
2020年 | 44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39篇 |
2017年 | 54篇 |
2016年 | 60篇 |
2015年 | 52篇 |
2014年 | 51篇 |
2013年 | 65篇 |
2012年 | 65篇 |
2011年 | 66篇 |
2010年 | 53篇 |
2009年 | 46篇 |
2008年 | 31篇 |
2007年 | 41篇 |
2006年 | 46篇 |
2005年 | 39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33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8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51.
陈明杰 《安全.健康和环境》2022,22(1):49-52
概述了石化行业现场直接作业环节的安全管控现状,分析了现场管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考虑现场安全管理和监督监控的实际需要,设计了石化行业直接作业现场智能化管控系统,并深入研究作业现场违章行为图像识别的关键技术。现场应用表明,系统充分体现了日常管理、实时监控、智能报警、统计分析等方面的便利性和有效性,各类违章行为图像识别准确率达到80%以上,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2.
以磷酸硅铝分子筛SAPO-5、SAPO~(-1)1和SAPO-34为载体,采用乙醇分散法制备了用于低温氨选择性还原(NH_3-SCR)NO_x的分子筛负载MnO_x催化剂.活性测试结果显示,3种分子筛催化剂均展现出优良的NH_3-SCR活性,但三者在低温区间的SCR活性存在较明显差异,其SCR活性顺序如下:MnO_x/SAPO-34MnO_x/SAPO-5MnO_x/SAPO~(-1)1.借助XRD、N2吸附-脱附、XPS、H2-TPR、NH_3-TPD、NH_3FT-IR等技术对催化剂的表面活性物种及表面酸性等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MnO_x主要以无定型状态分散于载体上,负载后载体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均有所下降.XPS和H2-TPR分析证实,不同分子筛载体上MnO_x的表面浓度与氧化态明显不同.NH_3-TPD和NH_3FT-IR分析揭示了催化剂表面均存在Bronsted酸位和Lewis酸位,其中,Lewis酸性位对低温SCR反应起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会因载体不同而存在差异,高Mn4+表面浓度和丰富的Lewis酸性位对催化剂在低温区间实现优良的催化活性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3.
54.
硫酸盐气溶胶对地球系统能量收支平衡和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基于中国2007年二氧化硫排放清单,应用Can METOP、OPAC和SBDART模型,对中国硫酸盐气溶胶直接辐射效应及其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中国硫酸盐气溶胶直接辐射效应全年波动范围在-9.1~0.0008 W·m~(-2)之间,全国年均值为-1.372 W·m~(-2),低于全球均值(-0.35 W·m~(-2)),其中华东地区最强为-5.017 W·m~(-2),西北地区最弱仅为-0.22 W·m~(-2),该空间分布主要受SO_2排放的空间差异及西风导致的向东溢出效应影响.同时,除华南之外的绝大多数地区夏季辐射效应最强、冬季最弱,这主要由SO_2向硫酸盐的转化率及相对湿度的季节差异决定.本研究有助于了解中国硫酸盐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时空差异,对评估硫酸盐气溶胶的气候效应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5.
为揭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机理,分别在浙江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石梁岙和凤阳湖设置样地,采用13C核磁共振技术分析常绿阔叶林与杉木林、柳杉林与针阔混交林全土和不同粒级(0~0.5、>0.5~2.0、>2.0~5.0、>5.0 mm)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的质量分数及其分子结构特征. 结果表明:①常绿阔叶林0~20 cm层全土w(有机碳)(12.84 g/kg)显著高于杉木林(9.98 g/kg),柳杉林(13.93 g/kg)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11.54 g/kg) (P<0.05).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团聚体w(有机碳)总体上均随着粒径的增大呈降低趋势. ②与杉木林相比,常绿阔叶林全土有机碳中w(烷氧碳)较高,w(烷基碳)、w(芳香碳)、w(烷基碳)/w(烷氧碳)、w(疏水碳)/w(亲水碳)则较低,显示常绿阔叶林全土有机碳稳定性较差;与针阔混交林相比,柳杉林全土有机碳中w(烷基碳)、w(烷基碳)/w(烷氧碳)、w(疏水碳)/w(亲水碳)较高,w(烷氧碳)则较低,显示柳杉林全土有机碳稳定性较好. 与0~20 cm层相比,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20~40 cm层全土w(烷氧碳)均明显降低,w(烷基碳)、w(烷基碳)/w(烷氧碳)、w(疏水碳)/w(亲水碳)均明显升高,有机碳稳定性变好. ③随着粒径的增大,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团聚体的w(烷基碳)、w(烷基碳)/w(烷氧碳)、w(疏水碳)/w(亲水碳)均呈降低趋势,w(烷氧碳)均呈升高趋势,说明团聚体结合的有机碳稳定性逐渐变差. 研究显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不同树种组成是影响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及其分子结构、稳定性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6.
长期覆膜条件下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响应特征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地膜覆盖是农业生产中保障粮食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为明确长期地膜覆盖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采集4个不同覆膜年限的农田土壤,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变化,探讨长期覆膜农田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及其对微生物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覆膜对土壤细菌多样性无显著影响,但降低真菌多样性;长期覆膜使土壤细菌酸杆菌(Acidobacteriota)和真菌被孢霉菌(Mortierellomycetes)物种丰度降低,增加土壤放线菌(Actinobacteriota)物种丰度.长期覆膜可以使土壤富集细菌中的芽孢杆菌(Bacillus)和类诺卡氏菌(Nocardioidaceae),及真菌中的肉座菌目(Hypocreales)和曲霉菌(Aspergillus)等有益微生物菌群.然而长期覆膜使土壤真菌共生网络变得简单而脆弱,其关键物种仅有子囊菌门中的粪壳菌目(Sordariales)中的未知菌属一种,因此对农田土壤生态环境带来潜在风险.本研究为深化了解长期覆膜对农田微生物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7.
为研究高岭石对NH4+吸附的微观情况,通过Material Studio软件对高岭石单胞进行收敛性测试后构建了4×2×1不同水化程度高岭石模型,采用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方法对模型晶胞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吸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在交换关联泛函GGA-PW91,K点4×3×2,截断能600eV条件下,得到了高岭石稳定结构模型(误差<2%);高岭石对NH4+的吸附受温度影响明显,随温度升高,吸附量逐渐减少,与吸附实验结果一致;动力学结果显示吸附类型主要为物理吸附,吸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和库仑力. 相似文献
58.
Originally prenatal diagnosis was confined to the diagnosis of metabolic disorders and depended on assaying enzyme levels in amniotic flui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molecular diagnosis became possible for some genetic conditions late in the 1970s. Here we briefly review the history of molecular prenatal diagnostic testing, using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as an example, and describe how over the last 30 years we have moved from offering testing to a few affected individuals using techniques, such as Southern blotting to identify deletions, to more rapid and accurate PCR-based testing which identifies the precise change in dystrophin for a greater number of families. We discuss the potential for safer, earlier prenatal genetic diagnosis using cell free fetal DNA in maternal blood before concluding by speculating on how more recent techniques, such as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might further impact on the potential for molecular prenatal testing. Progress is not without its challenges, and as cytogenetics and molecular genetics begin to unite into one, we foresee the main challenge will not be in identifying the genetic change, but rather in interpreting its significance, particularly in the prenatal setting where we frequently have no phenotype on which to base interpretation.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59.
采用凝胶色谱技术研究了光催化氧化处理过程中垃圾渗滤液DOM 6种组分的分子质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垃圾渗滤液DOM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多在104以下,平均在104以上的大分子物质主要是HIB和HIN,仅占渗滤液DOM总量的20%左右.其余组分大多位于(1~10)×103之间,低于500的组分含量很少.说明垃圾渗滤液DOM是以中等相对分子质量的黄腐酸类物质为主,难以生物降解.光催化处理过程中渗滤液DOM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范围逐渐变宽,多分散系数D逐渐增大.HOB、HIB、HIA以及HON组分在光催化处理后,相对分子质量显著减小;其中HOB减小最为明显,由初始的(4~25)×103,减小为72 h的(0.4~1)×103之间.而HOA和HIN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呈增加趋势,其中HOA增加最为明显,在垃圾原液中分布于(2~20)×103,在72 h光催化处理液中位于(20~50)×103之间.随着处理时间延长,DOM各组分的RID信号均降低,说明其浓度下降.整体上看,渗滤液DOM各组分均发生了明显光催化转化.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