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73篇
安全科学   158篇
废物处理   29篇
环保管理   28篇
综合类   192篇
基础理论   52篇
污染及防治   65篇
评价与监测   32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A programme of large-scale experiments for atmospheric dispersion was carried out by INERIS over a period extending from December 1996 to April 1997. The objectives of the test campaign were to measure anhydrous ammonia concentrations in a range of few meters to 2 km from the release, in order to generate data to be used to improve 2-phase discharge and dispersion modelling.

The discharges were released from a 6-tonne storage tank of pressurised liquid ammonia and through a discharge device with an outlet diameter of 2 in. Fifteen trials were carried out with various release configurations corresponding to industrial situations (impinging jets on the ground and on a wall at various distances, release through a flange without seal…). The quantity of ammonia discharged from the liquid phase varied according to the tests, from 1.4 to 3.5 tons for durations between 7 and 14 min and, therefore, at flow rates between 2 and 4.5 kg/s. Approximately 200 sensors were settled downwind to measure ammonia concentrations and temperature in the plume. These tests showed that for discharges with identical flow rates the distances corresponding to the same concentration vary a lot according to the configurations. These distances tend to be reduced by the presence of obstacles or retention dikes that collected liquid ammonia. In the paper, the main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presented. In order to enable the comparisons with numerical predictions,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are given in [Bouet R. (1999). Ammoniac—Essais de dispersion atmosphérique à grande échelle. INERIS rapport, ref INERIS-DRA-RBo-1999-20410 (available at http://www.ineris.fr/recherches/recherches.htm).  相似文献   

22.
23.
介绍了国外几个主要城市道路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扩散模型,以及模型的分类、特点和发展过程。同时,简要介绍了国内学者利用主要扩散模型对于城市道路机动车污染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24.
幸鸿  徐伟嘉  蔡铭  刘永红 《环境科学学报》2011,31(10):2102-2108
耦合微观交通仿真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模型,分别对含信号控制人行横道和不含信号控制人行横道的街道峡谷污染物排放进行计算,并以此为排放源,采用k-ε两方程模型与组分输运方程对风向与街道垂直时的污染扩散情况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k-ε两方程模型与组分输运方程可以较好地模拟风向与街道垂直时三维街道峡谷内的污染物扩散情况.峡...  相似文献   
25.
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并受到了高度关注.机动车排放因子是反映机动车排放状况的最基本参数,但实测排放因子代价较高、代表范围有限,基于国外排放模式估算的排放因子又与我国的实际排放状况存在一定差距.本研究首先基于早高峰时段车流量和道路附近大气污染物浓度呈近线性增加、气象条件和背景污染物浓度相对稳定的特征,将时段内污染物浓度的增加主要归因为车流的增加,从而建立车流和污染物浓度增量之间的关系;然后采用无限线源高斯扩散模式,反推道路实际行驶机动车的平均排放因子.以北京市一条主干道为例,利用早高峰车流量、污染物浓度、气象观测数据,进行了实例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同COPERT4排放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本研究和COPERT4排放模型预测的8月一氧化碳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2.0 g·km-1和1.2 g·km-1,12月分别为5.5 g·km-1和5.2 g·km-1.结果表明,本方法估算的机动车排放因子在数值大小及季节变化上均与COPERT4排放模型较为接近.所提方法通过消除背景浓度的干扰,为实时获取车队实际排放因子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26.
液化天然气(LNG)瞬时泄漏扩散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液化天然气泄漏扩散过程进行了分析,考虑其泄漏后发生闪蒸时的液滴夹带以及混合空气量,将闪蒸完的状态作为箱模型的初始状态,考虑空气的湿度影响建立了重气扩散过程的箱模型,并应用实例进行了验证,得出了泄漏后有火灾爆炸危险性的区域以及距离泄漏源的位置,为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模拟结果显示了重气扩散过程中的重力沉降,空气夹带等一般特征,同时云团初始闪蒸时的液滴夹带对云团的扩散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不能忽略.最后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7.
面源模式的通用算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矩形面源扩散模拟计算的数值积分法和中心虚点源法,以及二者结合的综合法,并用算例进行了计算精度、计算速度和结果连续性的对比.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后置虚点源法及其改进算法——谷清经验法相比,该算法与理论真值的相对误差可从20%以上降低到3%以下,并且可以准确地反映风向和面源的形状,但在计算量上要增大十几倍到上百倍.对于任意不规则面源,提出了正方形分割算法,并对分割正方形的取舍采用简便的重心判断法,以准确方便地模拟其形状.综合运用笔者提出的适于机算的通用面源算法,对不同的计算任务权衡速度和精度采用合适的算法,可以处理各种气象条件下任意形状面源的扩散计算,并可取得理想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28.
通过建立多污染热源置换通风的三维数学模型,根据数值解分析三热源位置变化对多污染源置换通风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源的位置变化对多污染热源置换通风效果的影响是很大的,房间内热源应紧凑布置以利于提高通风效果和节能。  相似文献   
29.
介绍了国内溶解乙炔的生产工艺流程,对溶解乙炔站可能引起的火灾、爆炸原因进行了分析,估算生产过程中乙炔的爆炸半径.根据爆炸半径,提出防火、防爆措施,为溶解乙炔站的选址及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0.
氯气泄漏扩散半径估算与应急处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气泄漏是常见的化学事故之一.通过对氯气的理化性质、危险特性和泄漏原因分析,估算氯气泄漏的扩散半径,同时以扩散半径作参考,提出氯气泄漏的应急处置措施,为氯气泄漏事故应急处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