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32篇
  免费   1523篇
  国内免费   7779篇
安全科学   1843篇
废物处理   438篇
环保管理   1109篇
综合类   11775篇
基础理论   2535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2613篇
评价与监测   700篇
社会与环境   394篇
灾害及防治   225篇
  2024年   95篇
  2023年   571篇
  2022年   817篇
  2021年   843篇
  2020年   831篇
  2019年   860篇
  2018年   734篇
  2017年   766篇
  2016年   910篇
  2015年   917篇
  2014年   804篇
  2013年   1354篇
  2012年   1298篇
  2011年   1368篇
  2010年   937篇
  2009年   1069篇
  2008年   896篇
  2007年   1054篇
  2006年   1011篇
  2005年   744篇
  2004年   620篇
  2003年   587篇
  2002年   431篇
  2001年   366篇
  2000年   314篇
  1999年   266篇
  1998年   183篇
  1997年   181篇
  1996年   150篇
  1995年   138篇
  1994年   102篇
  1993年   99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5篇
  1973年   6篇
  1972年   7篇
  1971年   3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采用活性炭涂层电极构建电容去离子吸附装置,以氯化钠模拟含盐原水,研究电压、流量、进水浓度等操作参数对活性炭涂层电极脱盐效率和能耗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去除率和比吸附量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加,且比能耗随之增大。流速越小,出水的浓度越低,当对出水的浓度要求较高时,宜采用小流速。当进水浓度低于活性炭涂层电极的饱和吸附量时,比吸附量随着进水浓度呈线性增加;当达到饱和吸附量时,比吸附量不会随进水浓度的增大而发生改变;比能耗随着进水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52.
磷酸铵镁热解循环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磷酸铵镁结晶技术的药剂费用。同时,在磷酸铵镁热解过程中添加Mg(OH)2碱促媒介,能阻止磷酸氢镁向焦磷酸镁的转化,并降低热解产物氨氮去除过程中上清液磷酸盐的残留。在Mg(OH)2:NH4+摩尔比为1:1,热解温度为110℃条件下,热解产物沉氨效率接近84%,上清液磷酸盐残留量为0.02 mg/L。  相似文献   
53.
为了解苯并三唑(BTA)在水-土系统中的迁移转化,通过批实验方法研究了BTA在华北平原土样(GSS13)中的吸附,考察了平衡时间、土壤投加量、溶液初始pH以及共存阳离子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阶段,土壤对BTA的吸附速率较快,之后随着吸附点位的减少,吸附逐渐变慢;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土壤对BTA的平衡吸附为非线性吸附,吸附等温线为Freundlich型;随着土壤投加量的增大,单位质量土壤吸附BTA的量减少,可能原因是所选土壤对BTA的吸附存在"固体浓度效应"。溶液的pH通过改变BTA的存在形式和土壤表面的带电性而影响吸附,当溶液pH在BTA的pKa2(8.6)附近时,土壤对BTA的吸附效果最好。此外,溶液中共存阳离子对土壤吸附BTA有不同的影响, Na+对吸附影响不明显,而不同浓度Ca2+对BTA的吸附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4.
以浸渍法制备的新型纳米Fe3O4/ZrO2为催化剂,3,4-二氯三氟甲苯(3,4-DCBTE)为目标污染物,用Fe3O4/ZrO2-H2O2非均相类Fenton体系对目标污染物进行降解,考察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和温度、pH、H2O2投加量和掺杂比等因素对催化剂催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纳米Fe3O4/ZrO2作为催化剂的非均相类Fenton体系对3,4-二氯三氟甲苯的处理效果极佳;随着温度的升高,纳米Fe3O4/ZrO2的催化效果不断提高;当pH降低时,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有明显提升,原始pH(pH=5.7)时反应去除效果最佳,去除率可达88.6%;催化剂用量的增加同样可以提高3,4-二氯三氟甲苯的降解效率;催化剂中Fe3O4:ZrO2的物质的量比为1:2时效果较其他掺杂比的催化剂效果更好,去除率最终可以达到96.82%;当H2O2投加量增加时,3,4-二氯三氟甲苯的降解效率先提高后降低,投加量为0.3 mL时去除效果最好,几乎可以完全去除目标有机物。以Fe3O4/ZrO2-H2O2非均相类Fenton体系处理3,4-二氯三氟甲苯时,目标污染物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  相似文献   
55.
以受污染的城市河道新运粮河为对象,开展了微曝气生物滤池(BAF)-多级土壤渗滤系统(MSL)工艺的河道旁路示范工程研究。结果表明,BAF-MSL工艺对TN的去除效果明显,TN去除率达到了87.56%,TN水质指标能够满足地表水V类水质标准要求。BAF段和MSL段分别较好地完成了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其中新型固相碳源的加入保障了MSL系统的持续高效的反硝化能力。工艺工程对TP和有机物也具有一定的去除能力,去除率分别达到了57.69%和35.99%。新型固相碳源的加入为反硝化过程提供了充足的碳源,增强了MSL系统的脱氮能力。  相似文献   
56.
土壤中多环芳烃菲的自然降解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华  刘哲  赵璐  李焕妮 《环境工程学报》2015,9(8):4055-4060
自然降解是去除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了解土壤中多环芳烃的自然降解规律,选择陕北风沙滩地区风积砂为典型土壤,多环芳烃菲为典型污染质,探讨了菲在风积砂中的自然降解规律;建立了菲的降解动力学模型;进一步考察了污染浓度、温度、pH值、含氧量等环境因素对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风积砂中菲的自然降解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降解半衰期为17 d;菲的降解率与生物量呈正相关;污染浓度对菲的自然降解影响不显著;25~35℃、中性条件能够促进风积砂中菲的降解;好氧微生物是降解的关键,氧的存在对于土壤中菲的降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7.
以北京市近12年空气污染指数(API)为数据基础,首先分析了2001—2012年北京市API、污染等级、首要污染物的变化特征以及污染天数年度值、季度值、月值的变化特征;然后根据API转换得到PM10质量浓度,对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最后采用相关系数法分析了北京市API、PM10质量浓度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北京市近12年空气污染天数有明显下降趋势,首要污染物主要为可吸入颗粒物;空气污染主要集中于春季,优良天气主要集中于夏季;PM10质量浓度年度最大值出现在2006年,季度最大、最小值分别出现在春、夏季,月值最大、最小值分别出现在3月和7月;气象因素与空气污染关系密切,气温、相对湿度、降雨量与污染天数和PM10质量浓度均呈显著负相关,而风速与污染天数和PM10质量浓度则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8.
利用静电低压撞击器(ELPI)对石灰石-石膏法脱硫前后烟气中的细颗粒(PM2.5)进行采样分析,获得细颗粒浓度与粒径分布特性。对脱硫前后细颗粒形貌和主要元素进行扫描电镜(SEM)、离子色谱(IC)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石灰石-石膏法对于烟气中的细颗粒数浓度的脱除效率为负值,脱硫后出口烟气细颗粒数浓度增加4.95倍;细颗粒的形貌发生很大变化,脱硫前细颗粒以单个球形或团形态分布,脱硫后颗粒相互堆积形成致密不规则层状结构;化学组成分析表明,细颗粒中主量元素Al、Fe和Si的含量稳定,但水溶性离子Ca2+和SO42-含量增加明显,分别由3.5%、6.45%增加到8.76%、32.73%。  相似文献   
59.
合理分析车载加油油气回收系统(ORVR)内气液两相的流动特性对油气排放控制技术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以ORVR加油系统为对象,采用高速摄像、粒子动态分析仪(PDA)实验测量和CFD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ORVR车辆加油过程中的气液两相流动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讨论了加油量对加油管内流场和压力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加油速度的增大,加油管口的射流卷吸增强,气液两相流动过程中的湍流程度加剧,液流冲击与破碎严重,涡旋现象明显;随着加油速度的增大,气液掺混严重,液体自由表面边界逐渐模糊;加油过程中加油管和燃油箱内气相压力的变化分为2个阶段:开始加油时气相压力迅速增大,在5~8 s内达到峰值;然后气相压力逐渐减小,最终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60.
为了研究进料油脂含量(5%~25%)和有机负荷(40~60 kg VS/m3)对餐厨垃圾中温干式厌氧消化的共同影响,采用软件Design-Expert 8.0.6设计进料参数,以容积产甲烷率作为响应值,对14组序批式实验的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并建立容积产甲烷率与油脂含量和有机负荷间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当有机负荷为40 kg VS/m3时,甲烷产率随油脂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有机负荷为50 kg VS/m3时,甲烷产率随油脂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有机负荷为60 kg VS/m3时甲烷产率随油脂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序批式实验中进料的最佳油脂含量和有机负荷分别为18.7%和42.9 kg VS/m3,对应响应面的理论容积产甲烷率最大值为32.74 L CH4/L。研究结论可以应用到实际工程中,为餐厨垃圾干式厌氧消化技术的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