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88篇
  免费   1315篇
  国内免费   6045篇
安全科学   1853篇
废物处理   318篇
环保管理   957篇
综合类   9713篇
基础理论   2023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515篇
评价与监测   494篇
社会与环境   351篇
灾害及防治   222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429篇
  2022年   632篇
  2021年   701篇
  2020年   681篇
  2019年   686篇
  2018年   580篇
  2017年   521篇
  2016年   628篇
  2015年   745篇
  2014年   626篇
  2013年   1095篇
  2012年   1083篇
  2011年   1150篇
  2010年   801篇
  2009年   897篇
  2008年   738篇
  2007年   893篇
  2006年   867篇
  2005年   628篇
  2004年   531篇
  2003年   455篇
  2002年   330篇
  2001年   274篇
  2000年   245篇
  1999年   215篇
  1998年   147篇
  1997年   144篇
  1996年   114篇
  1995年   107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5篇
  1973年   7篇
  1972年   6篇
  1971年   3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于2003年8月下旬对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进行了十船连续同步27h采样调查,分析了调查区域的溶解态无机磷、有机磷、总磷的平面分布、断面分布、时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调查区域内,溶解态无机磷浓度很低,而溶解态有机磷浓度较高(占溶解态总磷的85%以上),是溶解态总磷的主要组成部分.各形态磷的平面分布、断面分布均呈现出由河口向邻近海域降低的趋势,溶解态总磷、溶解态有机磷梯度变化较溶解态无机磷更为明显;潮汐对河口浅水区的各形态磷浓度影响较大,对邻近调查海域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2.
泉州湾滩涂沉积物对Cu(Ⅱ)的吸附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Cu(Ⅱ)在泉州湾滩涂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探讨了pH和温度对吸附作用的影响,测定了其吸附等温线。实验结果表明,常温下Cu(Ⅱ)在泉州湾滩涂沉积物上的吸附平衡时间约需3.5小时;吸附量随pH的升高先增大而后减少,pH=6.0左右时达最大;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吸附行为可以很好地用Langmuir型吸附等温线来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Cu(Ⅱ)在泉州湾滩涂沉积物上的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163.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floc aggregation, average floc size, floc size variance and floc growth velocity when ferric chloride (FeCl3) and polyferric chloride (PFC) were used to treat the simulated water samples. The factors including coagulant dose, ionic strength and solution pH, which affect the floc aggregation, were studied.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a bench-scale reactor using photometric dispersion analyzer ( PDA).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loc aggregation of PFC and FeCl3. The average floc size and fioc growth velocity of PFC were much larger than those of FeCl3. Compared with FeCl3, PFC gave a better coagulation performance in wider range of pH, dosage and ionic strength.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coagulation efficiency of PFC did not depend on average floc size but on floc growth velocity.  相似文献   
164.
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规划环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规划环评及其工作程序的研究成果,提出使用戴明循环理论对现阶段的规划环评工作程序进行改进,使程序层次化、工作细分化,增强整个规划环评工作的可操作性,使规划环评工作落实到单位和人,明确责任,减少部门间冲突.戴明循环理论的引入,提高规划环评的评价效果和效率,为规划环评提供了一个有效科学的评价方法,有助于规划环评的顺利开展,使环境问题从源头上得到控制,适应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5.
将钙钛矿型催化剂与碳烟均匀混合后置于固定床连续流动反应体系中,利用程序升温反应技术,在模拟柴油机尾气的情况下对同时催化去除氮氧化物(NOx)和碳烟的反应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改变含Cu原料的用量,得到不同Cu取代量的催化剂La0.8K0.2CuxMn1-xO3,性能评价结果表明,La0.8K0.2Cu0.05Mn0.95O3催化剂的综合性能较好,碳烟的起燃温度及NO向N2的最大转化率分别为280℃和58.0%.采用该催化剂,进一步考察了进气中NO浓度、O2浓度、进气总流量及催化剂与碳烟的接触状况对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进气中NO浓度、O2浓度、气体总流量和催化剂与碳烟之间的接触状况对NO的去除率的影响比较明显,而对碳烟起燃温度的影响较小.O2浓度从5%变为7.5%时,碳烟的起燃温度及最大NO转化率分别从280℃和53.8%变为270℃和96.7%.碳烟与催化剂松散接触时,碳烟的起燃温度及最大NO转化率分别为290℃和48.4%,紧密接触时分别为275℃和70.4%.而进气中NO浓度、气体总流量的变化对碳烟的燃烧基本上没有影响,虽然NO的转化率有明显变化,但生成的N2总量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66.
针对重金属对难降解有毒有机物厌氧降解的影响问题,采用间歇试验法研究Ni2 对2-氯酚(2-CP)厌氧降解系统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ρ(Ni2 )<5 mg/L时,Ni2 对2-CP厌氧降解表现出轻度促进,当ρ(Ni2 )为5~500 mg/L,Ni2 以抑制作用为主,抑制作用随ρ(Ni2 )的增加而增强.Ni2 对原基质及关键中间产物苯酚和苯甲酸的抑制程度表现为:苯酚>苯甲酸>2-CP;ρ(Ni2 )低时的驯化能有效提高厌氧污泥对Ni2 毒性的耐受性能,300 mg/L Ni2 对2-CP降解的抑制从驯化前的65%降至驯化后的21%.Ni2 对2-CP厌氧降解的抑制作用与污泥中Ni的截留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抑制浓度CIP值和方程αC=[1-(I/I*)m]/[1 (I/I*)n)]能较好地表征厌氧生物处理过程受抑制程度.  相似文献   
167.
胞外聚合物、Ca2+及pH值对生物絮凝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阳离子交换树脂从活性污泥中提取了胞外聚合物(EPS),考察了EPS、Ca2 及pH值对生物絮凝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7.5, EPS≥70mg/L,[Ca2 ]≥300mg/L时,有利于生物絮体的形成.通过正交试验,得出pH值、EPS和[Ca2 ]对生物絮体形成综合影响的回归方程: h浊度= -901.70 97.35pH 1.96[Ca2 ] 9.08EPS-0.11pH[Ca2 ]-0.91pHEPS-0.02[Ca2 ]EPS 0.0021pH[Ca2 ]EPS.回归分析表明,pH值对生物絮体形成影响最显著,其次是EPS和Ca2 .  相似文献   
168.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也诱发了新的环境风险可能性的发生,特别是近年来的多种环境风险灾害事故的发生已引起了各国和国际组织的普遍关注。环境风险评价与环境风险管理已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公众健康的重要内容和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文章结合目前环境风险评价的发展,探讨有关两大类环境风险评价(突发性与非突发性)以及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的区别,环境风险评价评估标准以及环境风险评价与城市环境管理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9.
中国NOx控制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NOx污染呈现总量逐年增加的趋势,已成为大气污染治理的主要内容.从NOx的控制制度、排放指标上对我国现行NOx控制体系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进一步完善NOx控制制度及标准提出了建议.主要建议有(1)降低NOx控制标准适应当前环境状况;(2)应用科学方法,制订合理的NOx总量控制标准和制度;(3)制订氮氧化物排放标准;(4)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结合.总量控制的实施要注意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的政策取向;总量控制法的基本原理和程序;总量控制结合排放标准控制.  相似文献   
170.
根据对福州开发区阴离子射线管(CRT)产业集群进行调查、访谈和统计分析,实证研究了该产业集群的废物产生特征和管理模式.结果发现,福州CRT产业集群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随着主导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配套企业的进入,废物的产生总量不断增加,单位主导产品的废物产生强度持续上升,废物种类也逐渐丰富,给区域环境带来的压力不断增大;但同时,产业集群借助其规模和集聚效应,不仅为废物交换和工业共生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础平台,而且为专营性废物回收组织和处理处置设施的良好运转营造了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