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6篇
  免费   394篇
  国内免费   764篇
安全科学   518篇
废物处理   57篇
环保管理   316篇
综合类   1595篇
基础理论   363篇
污染及防治   227篇
评价与监测   78篇
社会与环境   118篇
灾害及防治   11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153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149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201篇
  2012年   237篇
  2011年   192篇
  2010年   176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204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51.
温度与循环热冲击对聚酰亚胺涂层耐蚀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聚酰亚胺涂层对N80钢的防腐性能和耐热冲击性能。方法采用静电粉末喷涂在N80钢表面获得一种聚酰亚胺防腐涂层,通过高温浸泡实验评价涂层在不同温度下、不同腐蚀介质中的耐蚀性能,通过循环热冲击实验评价涂层的耐热冲击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实验前后涂层的表面微观形貌。结果热重分析(TGA)表明,聚酰亚胺涂层的热分解温度(t_(d5))为518℃。电化学交流阻抗测试结果和SEM形貌观测表明,腐蚀介质温度越高,耐蚀性能下降越快,涂层在3.5%Na Cl溶液的耐蚀性能比在25%HCl溶液中更好。涂层在经过不同温度的循环热冲击之后,表面无破损。结论聚酰亚胺涂层具有优异的耐热冲击性能,温度和腐蚀介质对涂层的耐蚀性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52.
目的确保南海A钻采平台直升机安全起降,直升机全年不可用概率控制在10%以内。方法通过Fluent软件数值模拟多工况、多风向风速下高温烟气在直升机甲板上方及周围空间的流动、温升及湍流分布规律,以CAP43-7标准所推荐直升机起飞和降落的安全原则为判定依据,分析计算温升和湍流对直升机起飞和降落的全年影响概率。结果综合得出直升机不可用概率理论值,M1工况为8%,M2工况为9%。结论模拟计算结果为平台主机烟管及直升机甲板布置方案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为平台直升机起降操作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53.
目的提高丁基橡胶的阻尼性能。方法在溴化丁基中添加201酚醛树脂、受阻酚AO-80制备AO-80/酚醛树脂/BIIR共混阻尼橡胶,采用动态力学分析(DMA)方法研究共混橡胶的动态力学性能。结果 DMA测试表明,随着201酚醛树脂硫化剂用量的增大,使得材料的最佳使用温度向高温方向移动,201树脂添加10份时BIIR/酚醛树脂共混橡胶可获得最大损耗因子0.81。AO-80/酚醛树脂/BIIR共混橡胶中,AO-80的添加使材料的最佳使用温度向高温方向移动,同时AO-80/酚醛树脂/BIIR共混胶tanδ-T曲线呈现双峰特征。当AO-80添加量为30份时,材料tanδ0.3的温域为-40~60℃。同时研究了不同使用频率和不同使用温度下材料的动力学性能,研究表明,随使用频率的增高,材料的最佳使用温度向高温方向移动,材料使用温度的降低等效于高频作用。最后以约束阻尼层处理方法对新研材料进行了减振性能评估,新研材料减振降噪效果从剩余峰数、阻尼系数、剩余峰高三个方面均优于国外某先进材料。结论 AO-80/酚醛树脂/BIIR共混阻尼橡胶材料具有更好的减振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754.
涡轮叶片NiCoCrAlYTa涂层抗高温氧化和腐蚀性能测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保障涡轮叶片的安全可靠应用,研究NiCoCrAlYTa涂层的高温氧化和燃气热腐蚀行为。方法针对有无涂层的涡轮叶片试样,分别进行1050℃/100 h的抗氧化试验和950℃/100 h的燃气热腐蚀试验,同时分析试验后合金基体和涂层的微观形貌。结果抗氧化试验后,无涂层试样的平均氧化皮脱落量和平均氧化速率分别是带涂层试样的10倍和3倍左右,无涂层试样叶身表面可见大量氧化皮脱落形成的凹坑,带涂层试样的涂层完好,基体未见氧化特征。燃气热腐蚀试验后,无涂层试样的腐蚀速率是带涂层试样的3倍,无涂层试样叶身表面可见较多腐蚀坑,有涂层试样的涂层未被明显腐蚀。结论 NiCoCrAlYTa涂层在经过长时间高温氧化和腐蚀后仍能形成完整的Al_2O_3膜,从而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Ta、Y等元素对Al_2O_3氧化膜的形成及质量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55.
武汉市2014-2017年大气污染物分布特征及其潜在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武汉市2014—2017年大气污染物(SO2、NO2、CO、O3、PM2.5和PM10)和气象要素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大气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使用HYSPLIT模式计算了影响武汉市的主要气团类型,并利用潜在源区贡献(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方法,揭示了研究期内武汉市不同大气污染物的潜在源区分布及其贡献特性.结果表明,武汉市2014—2017年空气质量逐年好转,SO2、O3、PM2.5和PM10的浓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NO2和CO的浓度先下降后上升.2017年SO2、O3、PM2.5、PM10、NO2和CO的浓度分别为9.6、50.8、52.7、89.2、47.5 μg·m-3和1.1 mg·m-3,分别比2014年降低了64.3%、23.0%、24.7%、18.8%、3.5%和5.9%.大气污染物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和月变化.大气污染物在四个季节中日变化类似,SO2和O3均为单峰型分布,NO2、CO、PM2.5和PM10均为双峰型分布.武汉市空气污染以PM2.5为主,随着污染程度的加剧PM2.5/PM10的值逐渐增大,在空气质量为严重污染时,PM2.5/PM10高达90%,比空气质量为优时高了31.34%.局地气团(45%)和来自山西、陕西和河南一带的西北气团(12.1%)下大气污染物浓度较高.大气污染物的潜在源区贡献(W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WCWT)的较大值主要集中在武汉市本地及其周边地区,局地污染对武汉市大气污染物的贡献较大,但不同大气污染物受到排放源分布和停留时间等影响其WPSCF和WCWT的分布范围不同.  相似文献   
756.
采用地面大气能见度、PM_(2.5)质量浓度、梯度气象资料、塔上湍流观测资料等多种资料及后向轨迹方法,分析近地层温湿结构和湍流特征对2016年12月16日—21日天津地区一次严重持续雾霾天气演变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次雾霾天气过程可以明显的分为霾、雾的生成和发展、雾成熟和雾霾消散等4个阶段,近地层温度、相对湿度和风的垂直分布及湍流特征对各阶段的雾-霾转化起到了重要作用.霾生成期间,偏南气流盛行,地面风速降低,RH不断增大,湍流不活跃;地面辐射降温引发了近地层内显著的强逆温,并导致RH由地面到高空逐渐增大,有利于雾的生成和发展;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爆发式增长,导致逆温层瓦解,雾顶继续抬升,雾进入成熟阶段,湍流活动减弱;受西北气流影响,湍流活跃,高空的干冷气团向下取代地面暖湿气团,结束本次雾霾天气过程.采用近地层温湿结构和湍流特征资料,可用于雾-霾天气的演变及其转化过程精细分析.  相似文献   
757.
利用中国北方357个气象站1951—2014年的季(月)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数据,应用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了中国北方地区三类气温季节突变与变暖停滞年份时空变异性。结果表明: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各季节整体随纬度降低突变和变暖停滞年份变晚,突变至变暖停滞周期缩短。东北春、冬季突变和变暖停滞整体最早(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1993—2002年),华北次之,西北最晚(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前10 a、1996—2010年);夏、秋季突变华北最早(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东北次之,西北最晚(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前10 a),变暖停滞年份地区差异较小。平均最高气温未突变和平均最低气温未停滞站点较多,均主要分布在山地、高纬度地区和华北平原南部,其周边区域突变及停滞年份相对偏晚。同类气温突变和变暖停滞年份整体上分别按冬(1981—1990年)、春、秋、夏季(1994—2008年)和冬(1995—2008年)、秋、夏、春季(1998—2010年)顺序依次变晚,冬→春→秋→夏季突变至变暖停滞周期依次缩短。春、夏和冬季均为平均最低气温整体突变最早(1972—1999、1987—1999、1971—2000年),平均气温次之,平均最高气温最晚(1975—2008、1994—2008、1972—2006年),秋季与之不同。春、夏季整体按平均最低气温(1994—2008、1997—2008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均为1997—2010年)停滞依次变晚,秋、冬季与之相反。各季节突变至变暖停滞周期整体按平均最低气温(9~18 a)、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5~12 a)依次缩短。夏季三类气温均在华北南部(低纬度)突变最早,与研究区整体规律相悖,该地区大部分站点未停滞,亦与突变早停滞也早的整体规律不同。  相似文献   
758.
不同温度桉树叶生物炭对Cd2+的吸附特性及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元素分析、BET-N2、Zeta电位、Boehm滴定,SEM-EDS、FTIR等分析方法对不同热解温度(300、500和700℃)下制备的桉树叶生物炭进行表征,研究了3种生物炭(BC300、BC500和BC700)对Cd2+的吸附特性与机制.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生物炭产率下降,灰分、pH值和Zeta负电荷量上升,比表面积增大.当Cd2+浓度为20mg/L时,平衡时间依次为80min(BC700)<360min(BC500)<540min(BC300),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8),以化学吸附为主.BC300和BC500吸附过程均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BC700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最大吸附量依次为BC700(94.32mg/g) > BC500(67.07mg/g) > BC300(60.38mg/g).在Boehm滴定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结合FTIR和SEM-EDS,表明生物炭吸附机制主要为静电吸附和官能团络合作用.BC700吸附性能最佳,原因可能是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较多的负电荷量和较为丰富的官能团.  相似文献   
759.
通过正交实验、单因素温度影响实验,利用SMT磷分级提取法研究了高温热水解后高含固污泥中磷的形态转化.结果表明,120℃~160℃的高温热水解可以将高含固污泥中14.80%以上的有机磷转化为无机磷,影响因素对无机磷/总磷的影响大小顺序为:热水解温度 > 热水解时间 > 氧化剂含量 > pH值,随着温度的升高,高含固污泥中无机磷/总磷也从79.13%增加至95.87%;当热水解温度为160℃、时间为40min时,高含固污泥中无机磷含量由原泥的18.30mg/g增至20.49mg/g,无机磷/总磷由80.83%增至96.97%.结果为实现污泥中磷的回收利用奠定基础,同时为“高温热水解+高含固厌氧消化”工艺的优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60.
自发热持续高温好氧堆肥碳、氮、腐殖酸变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超高温自发热好氧污泥堆肥过程中有机碳、氮、腐殖酸变化过程,以1m3小堆体好氧堆肥的形式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水溶性COD从23.18mg/g增大到47.49mg/g,然后逐渐减少至30.67mg/g.总有机碳和TN在前7d减量最多,分别从207.45mg/g,45.40mg/g降到157.86mg/g,38.23mg/g,并在第35d趋于稳定.NH4+-N从9.89mg/g逐渐增加到14.04mg/g,堆肥过程中NO2--N,NO3--N含量极低,总含量低于0.07mg/g,不足TN的0.2%.TN损失达82.87%,主要通过氨气挥发的途径.腐殖酸含量前7d从115.12mg/g迅速上升至214.11mg/g,第21d缓慢下降至154.47mg/g,趋于稳定.腐殖度E4/E6在3.49~4.23范围内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不适用于本工艺腐熟判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