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45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47篇
综合类   272篇
基础理论   89篇
环境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20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39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01.
利用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依托于JICA项目,在洱海湖中建立的自动观测系统2009年全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溶解氧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洱海湖中溶解氧表现为日出后最小、日落后最大的日变化特征。全年变化范围为2.31~7.98 mg/L,最大值出现在12月20:00时,而最小值出现在9月10:00时;较小时段出现在6-10月,各月月平均12月最大,9月最小,年较差为4.83 mg/L;四季中冬季偏大,夏季偏小,冬春季比夏秋季明显偏大。四季中各个典型日的日较差相对于各季的平均偏大,峰值、谷值出现时间大都偏晚。连阴雨出现后,由于受低温阴雨寡照的影响,洱海溶解氧偏高。  相似文献   
402.
北极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与全球温暖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根据最新研究资料,综述并分析了全球温暖化与北极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系,指出近代全球大气CO2和CH4浓度显著增加,并呈现日益加剧的趋势;这些温室气体的浓度上升与全球温暖化密切相关,自本世纪70年代开始,北极地区的夏季温度显著上升.通过分析北极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其基本特征,发现北极陆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巨大的土壤碳库,占全球土壤碳库总量的237%—323%;虽然该系统目前起着大气CO2汇的作用,但大气CO2浓度增加导致的气温上升将对北极土壤碳库和CO2的源汇功能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03.
重庆市盘溪河水质不同季节日变化规律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2010年不同季节对盘溪河水质进行了采样监测,分析了盘溪河水质的季节日变化规律,运用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和灰色关联度方法评价了盘溪河不同季节的水质日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不同季节中,除了Zn和Cu以外,其余各污染物都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盘溪河各水质指标季节日变化情况差别较大,DO的浓度在冬季最低,而BOD5、COD和TOC的浓度在冬季最高;NO3--N的浓度在夏季最高,而TN、NH4+-N和TP的浓度在夏季最低;Pb、Cd、Zn和Cu的日变化在不同季节波动都较大.有机污染物(BOD5、COD和TOC)和营养物质(NO3--N、TN、NH4+-N和TP)浓度的峰值多数在12:00~16:00之间;重金属(Pb、Cd、Zn和Cu)浓度的峰值多数在12:00.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评价了盘溪河水质级别:春季在06:00和08:00为Ⅱ类,其余各时间段河流水质为劣Ⅴ类;夏季各时间段河流水质都为Ⅱ类;秋季在06:00和16:00为劣Ⅴ类,其余各时间段水质均为Ⅱ类.冬季在08:00为Ⅱ类,其余各时间段河流水质为劣Ⅴ类.  相似文献   
404.
全球变暖对上海和广州人群死亡数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表明,最高气温达到34℃以上的“热日”死亡数显著增加,“热日多出死亡数”占夏季总死亡数的百分率,上海为4.2%,广州为3.8%。广州人对热压力的适应性比上海人强。如果上海和广州未来温升不到1℃,冬夏死亡效变化不大;如温升几度,夏季死亡数上升,超过冬季死亡数的下降,全年死亡率增高。  相似文献   
405.
黑碳(BC)作为最重要的吸收性气溶胶,可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辐射、云和地表积雪等,进而影响全球季风环流及降水.本研究于2017年7月5日至9月5日在青藏高原东缘理塘县使用黑碳仪AE-33测量了BC浓度数据,结合黑碳仪模型、PSCF和CWT潜在来源模型,分析了BC的污染特征、潜在来源及其影响区域.结果表明,理塘ρ(BC)为0.4~4 699.8 ng·m-3,平均值为816.4ng·m-3,占PM2.5的质量分数为5.96%.理塘ρ(BC液态燃料)和ρ(BC固态燃料)的平均值分别为486.1ng·m-3和398.5ng·m-3,BC液态燃料的贡献率C为0.51.ρ(BC)主要分布在0~2 000 ng·m-3,可占总观测期间的92.5%. BC、BC液态燃料和BC固态燃料的日变化为双峰型分布,峰值分别出现在08:00和20:00,早高峰主要与交通源和含...  相似文献   
406.
中国对虾养殖系统中溶解有机碳和胶体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运用切向超滤技术对中国对虾培养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对虾周日观测中DOC和COC低值出现在下午,而高值则在夜间出现,一日之内波动剧烈,胶体有机碳的活性较大;在周日观测中COC/DOC%与DOC和COC有相近的变化趋势,但增大的趋势更为明显;在连续7d的动态观测中,DOC和COC与时间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系统内DOC和COC在培养过程中的自然积聚与换入海水物理混合的共同作用使得体系内的DOC和COC的浓度随着时间而缓慢的增加;在整个培养过程中,COC与DOC具有很好的线性正相关,其斜率为0 43,COC在对虾培养系统中占总DOC的比例远高于天然海水。  相似文献   
407.
我国自2013年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来,大气细颗粒物(PM2.5)特别是硫酸盐浓度迅速下降,但硝酸盐浓度降幅较小,大气中过量的氨气(NH3)是维持硝酸盐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迄今,我国生态环境部门尚未将NH3纳入常规观测,以往有关NH3和气溶胶铵盐(NH4+)的研究多是分别进行的,缺少同步观测.由于NH3和NH...  相似文献   
408.
珠三角地区不同季节颗粒物数谱分布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珠三角大气超级站不同季节3 nm~10μm颗粒物数谱分布在线监测数据,系统分析不同季节颗粒物数浓度、表面积浓度与体积浓度的水平与构成及数谱分布日变化规律,揭示了珠三角地区颗粒物数谱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冬季、春季和秋季珠三角大气超级站总颗粒物数浓度分别为2.17×104、1.97×104、2.24×104个/立方厘米,总颗粒物表面积浓度分别为2.98×103、2.28×103、2.78×103μm2/cm3,总颗粒物体积浓度分别为1.33×102、1.04×102、1.40×102μm3/cm3。颗粒物总数浓度中,爱根核模和积聚模态颗粒物是主要贡献者,在总数浓度的比例均达到40%以上;总颗粒物表面积浓度中,积聚模态颗粒物是主要贡献者,月平均比例高达88%以上;总颗粒物体积浓度中,积聚模态颗粒物也是主要贡献者,月平均贡献为65%~80%,其次为粗粒子模贡献较大,比例为20%~30%。积聚模态颗粒物的重要贡献较好地体现了超级站的区域性。冬季、春季和秋季颗粒物数浓度平均日变化趋势均为7:00~9:00和18:00~20:00存在较高的爱根核模态颗粒物数浓度,意味着机动车排放对细颗粒物污染的影响较显著。10月颗粒物数谱分布平均日变化中存在明显的颗粒物增长过程,体现了新粒子生成事件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09.
株洲夏季大气中气态总汞浓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株洲市夏季优良天气下大气中气态总汞(TGM)的浓度特征,于2013年8月利用大气汞分析仪(2537X,加拿大)进行了20 d的连续在线观测。结果显示,实验期间株洲市大气TGM的平均浓度为(4.20±3.37)ng/m3,中值浓度为3.40 ng/m3,高于背景地区和沿海城市,略低于国内其他重点城市。晴天、阴雨天TGM浓度分别为3.59、7.96 ng/m3。晴天TGM浓度具有一定日变化规律,最高值出现在早上7:00~9:00,之后逐渐降低,17:00出现最低值;TGM白天和夜间浓度分别为3.57、3.62 ng/m3,昼夜变化不大。晴天TGM与一次污染物SO2、CO、NO2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与O3呈显著负相关性。株洲市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该方向没有明显污染源,西北方向风向频率较低,但TGM浓度明显升高,其主要来源可能是位于西北方向的清水塘工业区。  相似文献   
410.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GWP) is an index used to measure the cumulative radiative forcing of a tonne of greenhouse house gas (GHG) relative to that of a ‘reference’ gas (CO2). Under the Kyoto Protocol, GWP can be used as a fixed index to govern the trade-off between different GHGs in a multi-gas approach to GHGs abatement. The use of fixed GWPs has been criticized for not being very cost effective compared to the use of some flexible indices. To gain wider acceptance, however, a flexible index must also prove to be easy to use, and the economic gains from its adoption must be significant. In this paper, we develop a flexible index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marginal rather than cumulative or average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s. These marginal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s (MGWPs) can be endogenously determined within a climate model given a particular climate objective based on radiative forcing level. The MGPWs are then linked to the marginal abatement costs of the GHGs, which are also endogenously determined within an economic model. When the two concepts are linked in this way, the result is a cost-effective way of achieving a particular climate change objective with multigas abatement. We show that the savings in costs when using this flexible MGPWs can be significant, and more importantly, they are not uniformly distributed across different regions.
Claudia KemfertEma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