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53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110篇
基础理论   26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Background. Playing guitar can cause adoption of asymmetric postures and affect the shoulder's stability.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presence of scapular dysfunction in professional guitar players. Method. A lateral scapular slide test was performed at the level of the spine of the scapula and at the inferior angle of the scapula in 20 professional guitar players (age: 18–40 years) and was compared with 20 age-matched non-players at angles of 0°, 45° and 90° of shoulder abduction with both limbs loaded with 0.5-kg weights. Analysis was done by unpaired t test. Results. Scapular dysfunction in guitar players was seen in the form of asymmetric scapula at rest in 25% and dyskinetic scapula in 20% of players. 100% of non-players had normal scapular positioning. Comparison at the level of the spine of the scapula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but the inferior angle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 (1.37?cm), 45° (1.93?cm) and 90° (2.15?cm) which was more in the player's category (p?Conclusion. There exists a marked dysfunction of scapular stabilizers in professional guitar players at the level of the inferior angle of the scapula.  相似文献   
22.
投菌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洁霉素废水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罗国维  杨丹青  林世光 《环境科学》1994,15(6):20-22,32
研究了“水解酸化-二段生物接触氧化-混凝”工艺处理高浓度洁霉素废水处理系统中好氧微生物膜特性,分布规律、降解作用,高效降解菌的选育,投加菌在反应器中能否保持优势等问题,以探讨用投菌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洁霉素废水的机理,对本系统好氧微生物膜进行后仍存于反应器中并占有优势,最优势菌株经鉴定属气单胞菌属、通过对中试好氧处理出水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寻找其引起剩余CODcr值的原因。  相似文献   
23.
在简要介绍目前含有高浓度油脂废水的产生和排放现状之后,总结分析了最近几年来一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生物处理方法的研究成果,同时提出了今后油脂废水处理技术的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24.
目的 筛选西沙试验站大气环境优势菌种,进行西沙试验站装备敏感菌研究。方法 采用撞击法进行大气霉菌采样,用统计学法计算出不同试验场地真菌数量,结合形态学法与ITS1-5.8S-TIS2或26SrDNA D1/D2区序列分析法鉴定菌种,并用SPSS初步探讨大气真菌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分析西沙试验站装备敏感菌。结果 西沙试验站优势种为Aspergillus aculeatus、Penicillium citrinum、Pithomyces sacchar、变红镰孢霉Fusarium incarnatum、Cladosporium oxysporum和Cladosporium oryzae,影响西沙试验站大气霉菌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素是相对湿度和风速,贮存在西沙试验站的装备容易长霉,多种材料有不同的敏感菌,尤其是涂层样件和橡胶类材料。结论 西沙试验站大气环境中存在种类繁多的霉菌。  相似文献   
25.
为了探究祁连山区不同灌丛类型的土壤水分时空变异规律,论文以祁连山排露沟小流域的箭叶锦鸡儿(Caragana jubata)、吉拉柳(Salix gilashanica)、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鲜黄小檗(Berberis diaphana)、甘青锦鸡儿(Caragana tangutica)5种灌丛为对象,建立固定样地,进行了一个生长季的分层(0~10、10~20、20~30、30~40、40~60 cm)土壤含水量监测。结果表明:1)在各灌丛类型样地之间,土壤含水量差异很大,由大到小依次为:箭叶锦鸡儿>吉拉柳>金露梅>鲜黄小檗>甘青锦鸡儿。2)在小流域内空间尺度上,地形(海拔、坡向)、气象(降水、温度)、植被、土壤等作为主要因素共同影响着土壤含水量的差异,导致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分布具有随海拔(降水)升高而增大、随地形遮荫作用增强而增大(阴坡高于阳坡)的变化规律。3)不同灌丛类型样地土壤含水量在生长季内各月的变异程度均为弱变异或中等变异,相同土层含水量变异系数大小顺序基本为:鲜黄小檗>箭叶锦鸡儿>吉拉柳>金露梅>甘青锦鸡儿。  相似文献   
26.
长期储存亚硝化颗粒污泥的活化及菌群结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无机人工配水,通过逐级提高进水氨氮负荷(0.32~0.64kg/(m3·d))和设定合适的初始游离氨浓度(3.7~7.2mg/L),在SBR反应器中对常温(24~29℃)下储存1a的亚硝化颗粒污泥(NGS)进行了活化,并使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污泥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NGS的亚硝化性能可在短时间内恢复.运行8d后,反应器的氨氮去除率达到95%以上,亚硝态氮累积率超过了80%,但污泥粒径持续减小,胞外聚合物(EPS)含量明显降低.活化至第20d,NGS的氨氮比去除速率和亚硝态氮比累积速率分别达到24.6mg/(gVSS·h)、23.8mg/(gVSS·h),平均粒径稳定在0.5mm左右.在活化期间,绝大部分厌氧、异养菌属被洗脱,污泥的微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Nitrosomonas等氨氧化菌的相对丰度由活化前的1%上升至约58%,同时,Nitrospira等硝化菌的生长受到了选择性抑制.这意味着即使经历长期的常温储存,NGS仍可作为SBR的接种污泥,实现反应器的快速启动.  相似文献   
27.
古夫河着生藻类优势种体积与水质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研究长江三峡库区古夫河着生藻类优势种体积的变化,探索影响其体积的主要水质因子,为河流水质评价提供依据.于2010年12月至2012年2月,对古夫河着生藻类和地表水采样11次,共鉴定着生藻类197种,检测水质指标10项.选取Mcnaughton优势度指数(Y)>0.02的着生藻类(共30种)作为优势种并计算体积;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分析优势种藻类在不同月份的体积变化.结果显示,硅藻门对冷暖季的变化较为敏感.将水质因子与优势种藻类体积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水质因子与藻类体积相关性大小为:溶解氧>氨氮>叶绿素a>酸碱度>硝态氮>总磷>水温>总氮>总有机碳>化学需氧量.Monte Carlo显著性检验结果为溶解氧和氨氮对着生藻类体积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叶绿素a、酸碱度和硝态氮.硅藻门藻类体积的变化可以判断古夫河水体中溶解氧、氨氮、叶绿素a、酸碱度、硝态氮的含量与变化.  相似文献   
28.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建群种为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优势种为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和碱韭(Allium polyrrhizum),3个种群地上现存量之和可达群落现存量的60%~80%,其数量消长、时空变化及结构的位移均会引起群落的巨大波动。为明确3个植物种群占有空间资源的能力、相互关系及其受放牧影响的变化规律,以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赛汉塔拉镇1999年建立的荒漠草原教学科研基地建群种和优势种为研究对象,于2012年8月在围封区(CK)和自由放牧区(CG)按样带法和样地法进行取样,运用生态位宽度指数、生态位重叠指数及灰色关联度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如下。受放牧影响,短花针茅和碱韭主要通过大幅度调节生态位宽度来保证植物种群存活及其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变化幅度分别为0.429~0.813和0.235~0.828;而无芒隐子草生态位宽度变化不大(为0.556~0.761),其对放牧影响的耐受性较强。在生态位重叠方面,短花针茅与无芒隐子草受放牧影响后分别与其他两植物种群重叠程度增加,而碱韭植物种群表现相反;生态位重叠程度变化与种对间的竞争能力有关,也与种对间的亲和能力有关,且存在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29.
椒江口海域浮游植物与富营养化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10年椒江口海域3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该海域浮游植物、富营养化和赤潮之间的关系.自该海域共鉴定浮游植物81种,赤潮种35种,由于受椒江径流、浙江沿岸流、台湾暖流和上升流共同影响,浮游植物种类数、平面分布及优势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最主要的赤潮优势种是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curvisetu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ta)和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jonesianus);调查期间海域富营养化指标E值大于1,富营养化程度较为严重,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为稳定,多样性指数较高,并未发生赤潮.  相似文献   
30.
空中相撞事故往往是由诸多人为差错相互叠加、耦合和作用而导致的,要找出事故的真正诱因,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难度非常大。为了有效地分析和定位人为差错,以更好地服务于防相撞的管理与决策,提出一种基于人为因素分析分类系统(HFACS)的空中相撞事故分析方法,它按照从显性差错到隐性差错的思路来分析事故的诱因,最终找出组织因素对事故的影响。并利用HFACS对巴西卡欣布上空发生的一起空中相撞事故进行了系统分析。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够找出导致空中相撞事故的人为差错,解释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过程,而且能够据此提供防止相撞事故发生的安全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