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8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410篇
安全科学   25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38篇
综合类   540篇
基础理论   332篇
污染及防治   51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32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热解是实现重金属污染生物质无害化资源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以重金属污染稻草为原料,研究了控氧热解生物炭的组分特性及其重金属的累积特征.结果表明,低氧热解可有效利用污染稻草制备生物炭,提高重金属在生物炭中的稳定性.氮气氛条件下,稻草生物炭产率为29.4%~34.9%;可溶性有机质(DOM)以类腐殖酸物质为主,其芳香化指数(SUVA254)随热解温度升高呈先升后降趋势;生物炭中Ca主要以CaCO3形式存在.与氮气氛相比,10%和20%(体积分数,下同)氧气氛条件下生物炭(热解残渣)的产率分别降低5.6%~13.5%和14.9%~15.7%,但pH值提高0.5个单位以上;有氧气氛加速了热解过程中木质素组分的降解,生物炭中DOM的SUVA254值随热解温度升高逐渐降低.随热解气氛中氧体积分数提高,DOM中类腐殖酸物质向类富里酸物质转化;生物炭中Ca以CaO形式存在,这可能是导致生物炭pH值升高的原因之一.与氮气氛相比,10%氧气氛和400℃条件下,生物炭中Cu、 Cd、 Pb、 Ni和As的可交换形态占比降低了5.2%、 3.7%、...  相似文献   
52.
土壤中磺胺二甲嘧啶赋存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章威  王沛芳  金秋彤  胡斌 《环境科学》2023,44(2):1021-1028
为探究土壤中残留抗生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选取土壤中检出率较高的磺胺类抗生素磺胺二甲嘧啶作为外源污染物,分析水稻苗期和成熟期生长指标、根系和叶片生理生化指标、水稻各器官中抗生素残留量和富集转运因子的变化特性,并评价水稻籽粒中残留磺胺二甲嘧啶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磺胺二甲嘧啶对水稻株高和生物量的抑制作用存在于整个生长周期中,且苗期的影响大于生长成熟期,根部受到的影响大于苗部.苗期秧苗根系活力、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受到随抗生素含量增加而增大的抑制作用,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表现出不同特征,具体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强、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先被激活后被抑制.磺胺二甲嘧啶在水稻各器官中的积累量表现为:根>叶>茎>籽粒,且水稻籽粒的抗生素风险评估结果显示EDI/ADI<0.1,不构成健康风险.生长成熟期土壤中磺胺二甲嘧啶对水稻富集因子和转运系数的影响大于苗期.综合磺胺二甲嘧啶对水稻的不利影响,在水稻种植中施加畜禽粪便作为有机肥和使用养殖水进行农田灌溉时,需要关注磺胺二甲嘧啶的生态效应,保障水稻等作物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53.
王永明  徐永记  纪洋  冯彦房 《环境科学》2021,42(12):6025-6037
以我国华东地区典型单季稻水稻田(江苏宜兴)的原柱状土为研究对象,通过两年土柱观测试验,研究不同灌溉管理模式(长期淹水CF、间隙灌溉Ⅱ、控制灌溉CI)和氮肥施用(不施氮CK、尿素Urea和控释肥CRF)耦合措施对水稻生长期内CH4和N2O排放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优选典型单季稻田减排增效的水肥管理模式.结果表明,两种节水灌溉方式(CI和Ⅱ)均显著影响稻田土壤CH4和N2O排放量及二者的综合温室效应(GWP)和排放强度(GHGI),与CF相比,Ⅱ和CI均显著提高了 N2O排放量(P<0.05),降低了 CH4排放量(P<0.05),进而二者的GWP和GHGI分别显著降低28.9%~71.4%和14.3%~70.4%(P<0.05);两种节水灌溉模式相比,CI较Ⅱ模式呈现较好的CH4减排优势,排放总量降低了 57.7%~91.8%,而二者的N2O排放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最终CI对GWP和GHGI的减排效应略优于Ⅱ模式2.0%~56.2%.施用氮肥(Urea和CRF)均显著促进N2O排放18.4%~2547.8%(P<0.05),其中CRF处理N2O排放量均略高于Urea处理32.7%~78.6%,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CH4排放总量对施氮处理的响应随水分管理模式的不同而不同,总体而言,施用CRF较Urea对稻田土壤GWP和GHGI均无显著影响(P>0.05).相关分析表明,2018年CF模式的Urea处理和Ⅱ模式的Urea、CRF处理中N2O排放通量与田面水NH4+-N浓度分别呈现显著(P<0.05)和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而二者在2019年CI模式的CK和CRF处理中呈现相反规律;2018年CI模式下CK、CRF处理的N2O排放通量与田面水NO3--N浓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节水灌溉和氮肥施用对水稻产量均呈显著影响(P<0.05),与CF相比,两种节水灌溉模式(Ⅱ、CI)水稻产量均下降了 14.7%~37.7%;CRF处理较Urea处理略提高水稻产量2.5%~7.4%(P<0.05).综合考虑稻田土壤GWP、GHGI和水稻产量,节水模式与控释肥施用对稻田土壤减排增产的耦合效应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4.
Abstract

Metabolic fate of two dichloromethyl diaryl phosphonates (32P labelled) in/on rice plants was investigated. The test compounds were found to be less persistent on the surface of rice leaves with half lives 7.4 and 6.7 days respectively. Main degradation product from both the phosphonates were dichloromethyl phosphonic acid with trace of dichloromethyl‐O‐aryl phosphonate as a transitory intermediate product.  相似文献   
55.
发酵稻壳对亚铁离子和硫离子的吸附-解吸附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发酵稻壳对Fe2+和S2-离子的固定潜力,采用静态批式法研究了发酵稻壳对Fe2+和S2-离子的吸附行为,探讨了反应时间、溶液中Fe2+和S2-浓度、溶液p H、吸附反应环境温度及溶液离子强度对发酵稻壳吸附Fe2+和S2-特性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解吸附试验了解发酵稻壳吸附态Fe2+和S2-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发酵稻壳吸附Fe2+(r=0.912 1)和S2-(r=0.901 1)的动力学过程均符合Elovich动力学模型,且Fe2+(R2=0.965 1)和S2-(R2=0.936 6)的等温吸附特征可较好地用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描述.发酵稻壳对Fe2+和S2-的吸附为非优惠型吸附,其中对Fe2+的吸附为非自发反应,对S2-的吸附为自发反应.发酵稻壳对Fe2+和S2-的吸附过程是一吸热过程,升温有利于吸附作用的进行,发酵稻壳对Fe2+的吸附主要为配位吸附,而对S2-的吸附主要为阴离子交换吸附.一定p H范围内(1.50~11.50)发酵稻壳吸附Fe2+和S2-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同时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发酵稻壳对Fe2+的吸附量有所增加,而对S2-的吸附量略有减少,进一步证明发酵稻壳对Fe2+的吸附以内层配位为主,对S2-的吸附以外层络合为主.此外,不同p H条件及离子强度下发酵稻壳吸附的Fe2+和S2-解吸率很低,解吸率均小于10.00%.上述结果说明,发酵稻壳对Fe2+和S2-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和环境适应性,吸附态Fe2+和S2-稳定性好,不易再释放.  相似文献   
56.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大气CO2浓度呈明显增加趋势,这将间接影响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的氮循环过程.为研究典型水稻土壤反硝化细菌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规律和机制,借助水稻密闭培养箱,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PCR)分子技术,设置不施氮(0 mg/kg)和常规施氮(100 mg/kg)2个处理,研究CO2倍增对水稻不同生长期土壤关键反硝化功能细菌(narG、nirK和nirS型)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2种施氮水平,CO2倍增显著促进了水稻分蘖期、孕穗期、扬花期和成熟期水稻根系生长(增幅为2.96%~28.4%)、地上部生物量增加(增幅为7.1%~107.3%)以及成熟期籽粒干质量的增加(增幅为19.5%和38.0%),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②反硝化细菌丰度对CO2倍增的响应与生育期及施氮水平有关,CO2倍增在2个施氮水平均抑制分蘖期反硝化细菌的繁殖,显著增加孕穗期反硝化细菌数量;在水稻扬花期,CO2倍增促进了施氮处理narG和nirS型反硝化细菌数量的增加,在成熟期抑制未施氮处理下narG、nirK和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生长.另外,narG、nirK、nirS型反硝化细菌丰度整体表现为narG > nirS > nirK,且随水稻的生长,其在成熟期的丰度均呈降低趋势.nirK和nirS基因同属亚硝酸还原酶,但nirS基因丰度高于nirK,且对CO2倍增和施氮的响应有所差异.研究显示,CO2倍增可显著增加水稻生长和产量,不同施氮水平对稻田土壤反硝化细菌丰度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7.
马杰  佘泽蕾  王胜蓝  邓力  孙静  刘萍  徐敏 《环境科学》2023,44(9):5264-5274
以重庆市煤矸山周边农用地土壤和农产品(玉米和水稻)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和农产品(玉米和水稻)中Cd含量,评估摄入农产品(玉米和水稻)对人体的潜在健康风险,并基于物种敏感性分布法(SSD)推导土壤环境基准值.结果表明,重庆煤矸山周边旱地土壤Cd含量超风险筛选值的点位占55.8%,水田土壤Cd含量超风险筛选值的点位占31.6%,土壤Cd以较高生态危害和高生态危害为主,分别占47.4%和36.8%.玉米Cd含量超标点位占4.4%,水稻Cd含量均未超标.健康风险评价表明因食用玉米和水稻摄入Cd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可忽略,食用玉米摄入Cd存在可耐受致癌健康风险,食用水稻摄入Cd存在不可耐受致癌健康风险,且玉米和水稻Cd含量敏感度最高.SSD推导出煤矸山周边旱地土壤在pH≤5.5、5.57.5时Cd的环境基准值分别为0.491、0.382、0.376和0.588 mg ·kg-1,水田土壤Cd的环境基准值为0.807 mg ·kg-1.水田土壤和旱地土壤pH≤7.5时,现行土壤标准(GB 15618-2018)相对偏严;旱地土壤pH>7.5时,现行土壤标准(GB 15618-2018)相对偏宽松.应加强煤矸山周边土壤Cd污染防治和农产品安全利用研究,并对土壤Cd环境基准值进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58.
基于大田试验的铅镉复合污染土壤中甜糯玉米低积累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乐斌  李龙  宋波  董心月  韦美溜 《环境科学》2023,44(9):5186-5195
为筛选适合在铅(Pb)、镉(Cd)复合污染土壤种植的低积累特性甜糯玉米品种,选取39个玉米品种,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其籽粒和秸秆对Pb和Cd的富集特性和差异.将玉米产量、富集系数和基于土壤Pb和Cd风险阈值的方法作为筛选低积累玉米品种的评价指标.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玉米的产量、籽粒和秸秆的Pb和Cd含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籽粒对Pb和Cd的富集系数分别为0.00003~0.00230和0.01~0.15,秸秆对Pb和Cd的富集系数分别为0.003~0.065和0.64~4.28.通过对不同玉米富集系数的聚类分析,综合不同品种玉米的土壤Pb和Cd风险阈值得出,惠甜5号、新美甜818和玉糯9号可在Pb和Cd含量超风险管制值的耕地安全生产,天贵糯937和金萬糯2000可在Cd含量超风险筛选值的耕地安全生产.惠甜5号、新美甜818和玉糯9号作为Pb和Cd复合低积累品种,适宜在广西铅镉复合污染土壤上推广种植,天贵糯937和金萬糯2000作为籽粒低积累、秸秆Cd高积累品种,建议将其作为植物修复资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59.
本文对水田甲烷排放通量的研究进展及有关的土壤和环境因素作了综述。指出用于减少水田甲烷排放的措施不应导致水稻的减产和引起其它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应开展落干期间水田作为大气甲烷汇的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60.
研究了转cry1Ab基因水稻(克螟稻)中Cry1Ab毒蛋白的表达、根系分泌及其在土壤中的残留规律.结果表明,分蘖始期至成熟期,克螟稻地上部和根部中的Cry1Ab毒蛋白的表达量(FW)分别为3.23~8.22 μg/g和0.68~0.89 μg/g.生育期间克螟稻根系分泌的Cry1Ab毒蛋白含量仅为1.66~48.02 ng/(株·d).试验证实,克螟稻根际土中的Cry1Ab毒蛋白残留含量低于检测限(<0.5ng/g 干燥土).生物测定还表明,克螟稻根际土及其提取液对棉铃虫初孵幼虫和3龄幼虫不产生致死性效应.相对于Cry1Ab毒蛋白的根系分泌转移,克螟稻秸秆还田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