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0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726篇
安全科学   87篇
废物处理   118篇
环保管理   115篇
综合类   1151篇
基础理论   175篇
污染及防治   340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961.
ABSTRACT

In this study, the impact of DC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s on the output power, open-circuit voltage, and photocurrent density of a silicon photovoltaic (PV) cell/module is assessed. In this regard, the influence of DC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s is first evaluated in theory by formulating and discussing related basis and concepts. Then,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and data obtained from two different sets of experiments are given that verify theoretical result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t is shown that depending on the direction of a DC electric field applied to a silicon PV cell/module, it causes an increase or reduction in the output power and open-circuit voltage of the PV cell/module. In detail, when the DC electric field points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junction electric field of the PV cell(s), the output power and open-circuit voltage of the silicon PV cell/module increase, otherwise the output power and open-circuit voltage decrease. Regarding the magnetic field, it is proved that depending on the direction of a DC magnetic field applied to a silicon PV cell/module, different effects are observed. In detail, when the DC magnetic field points along the junction electric field of the PV cell(s), it has no effect on the output power and open-circuit voltage of the silicon PV cell/module. But, the output power and open-circuit voltage of the silicon PV cell/module decrease when the DC magnetic field points in the other directions. Moreover, the reduction in the output power and open-circuit voltage reaches its peak when the DC magnetic field is applied in the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junction electric field.  相似文献   
962.
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SMBR)处理抗生素废水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抗生素废水,用配水在水温30℃,体积负荷分别为0.5COD/m3*d,1.0COD/m3*d,1.5kgCOD/m3*d,出水COD、NH3-N均小于21.7mg/L、14.1mg/L,原水实验中在水温30℃时,体积负荷为0.957kgCOD/m3*d时,出水平均值分别为26.53mg/L,2.84mg/L、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963.
阐述了膜分离活性污泥法的类型及关键工艺——膜组件的选择方法,并对膜分离活性污泥法在国内外的应用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964.
聚丙烯中空纤维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膜生物反应器中使用聚丙烯中空纤维膜材料的膜组件,可以解决以往其它材料寿命短、强度低、易污染等问题。利用这种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其出水水质达到回用水标准,CODcr小于25mg/L;NH3-N小于5mg/L;浊度小于0.6NTU,可以回用于冲厕、绿化用水及河湖补充水。  相似文献   
965.
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膜法处理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张林  陈欢林  柴红 《化工环保》2002,22(2):75-80
简要介绍了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来源,分类及其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以及国内外近年来的排放状况。较详细地论述了蒸汽渗透,气体膜分离,膜基吸收3种膜技术用于废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去除和回收的研究进展和工业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966.
溶解氧对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高氨氮废水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处理高氨氮有机废水,探讨了溶解氧(DO)对有机物、氨氮、总氮等去除效果的影响。当进水COD1500mg/L,NH4+-N150mg/L,TP为15mg/L,pH7.5~8.0,MLSS控制在6000~7000mg/L,DO在0.5~4mg/L时对COD的去除效果没有明显影响,都可高达95%;在DO为4.0和2.0mg/L时对NH4+-N的去除率都很高,最高可达99.17%,在DO为0.5mg/L时明显降低,最低降至48.30%。在DO2.0mg/L时,取得了较好的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COD、NH4+-N、TN去除率分别高达97%、97%、68%。MBR中硝化反应的比氨氮消耗速率与氨氮浓度成零级反应动力学,比氨氮硝化速率为0.0979/d,比常规处理系统中的污泥硝化活性高。  相似文献   
967.
对不同的油气回收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分析了冷凝法、吸收法、吸附法、膜分离法对油气回收的优缺点。及回收效果影响因素。认为油气回收装置的应用将为石化企业带来明显的社会、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68.
对五种海洋微藻的脂类组成进行了测定,微藻在确定的条件下生长,分别于指数生长前期和稳定期收获,采用超声波萃取法提取脂肪酸,应用GC及GC-MS技术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两个时期取得的同种藻体中,各主要脂类化合物的量存在明显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实验藻体中多数脂肪酸都参与组成储能物质;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以储能物质形式存在,在细胞膜中存在较少。  相似文献   
969.
采用国产连续微滤膜(CFM)系统对多源进水条件下钢铁污水处理厂生物处理出水进行深度处理,通过现场实测其进出水水质和性能参数,分析了该系统对钢铁废水生化二级出水的水质处理效果及其运行状况,结果表明:连续微滤膜(CFM)系统运行稳定,具有较强的耐污能力,对水中COD平均去除率约为19.6%,SS平均去除率约为72.7%,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随进水水质变化波动较大,通过该系统膜的截留作用可有效去除水中COD、悬浮物、胶体和有机颗粒,能够使水质满足多用途回用和反渗透预处理要求。河流划分为容量型、点源污染型、农业面源型和混合型等四种类型。建议对不同类型河流应采取不同控制对策,点面结合,综合防治。系统每3~5周左右进行化学反洗后,膜通量与跨膜压差等膜性能参数可基本恢复至起始水平。  相似文献   
970.
文章研究了从牛仔布染色废水中回收靛蓝染料的方法。取自常州某印染厂的染色废水中,其靛蓝含量为249.6mg/L。经预处理-晶体再析-膜回收处理工艺,成功的回收了废水中的靛蓝染料。首先通过显微镜观察、统计废水中的纤维和颗粒大小,选用聚丙烯无纺布PP25预处理,过滤除去废水中的纤维及大颗粒杂质;然后加酸调节pH值至6,鼓空气氧化30min,将隐色体靛蓝氧化为氧化态的固体靛蓝析出,后调pH至4,有效削弱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实现靛蓝晶体再析,同时破坏废水中的胶体物质,减轻后续分离过程中对膜的污染;处理过后的靛蓝染色废水经PE微滤膜过滤,靛蓝染料可全部截留。膜孔径0.2μm,所得靛蓝含量达50.17%,出水在660nm波长下的吸光度为0.02,色度、浊度分别降低99.2%和99.5%,COD去除率达80.6%。该工艺回收靛蓝染料的同时,废水水质有很大程度的改善,减轻了废水的后处理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