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33篇
  免费   5766篇
  国内免费   498篇
安全科学   1127篇
废物处理   283篇
环保管理   4517篇
综合类   11281篇
基础理论   2271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821篇
评价与监测   1602篇
社会与环境   894篇
灾害及防治   300篇
  2025年   164篇
  2024年   514篇
  2023年   660篇
  2022年   796篇
  2021年   731篇
  2020年   820篇
  2019年   670篇
  2018年   588篇
  2017年   780篇
  2016年   897篇
  2015年   932篇
  2014年   925篇
  2013年   1183篇
  2012年   1241篇
  2011年   1298篇
  2010年   923篇
  2009年   922篇
  2008年   735篇
  2007年   1123篇
  2006年   1054篇
  2005年   832篇
  2004年   722篇
  2003年   726篇
  2002年   643篇
  2001年   519篇
  2000年   491篇
  1999年   410篇
  1998年   309篇
  1997年   287篇
  1996年   255篇
  1995年   220篇
  1994年   197篇
  1993年   178篇
  1992年   134篇
  1991年   103篇
  1990年   83篇
  1989年   82篇
  1988年   75篇
  1987年   71篇
  1986年   46篇
  1984年   47篇
  1983年   56篇
  1982年   59篇
  1981年   73篇
  1980年   79篇
  1979年   73篇
  1978年   52篇
  1977年   46篇
  1973年   44篇
  1971年   5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5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Umited water resources, increasing demand, low use efficiency, and serious pollution result in severe water resource difficult in China. The evaluation of addressing water problems and the search for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hat ensure sustainable water use are key to China‘ 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compound water security“ consists of food security, life security, environmental security, and economic security. By establishing a conceptual model, the water security of China has been simulated in terms of four scenarios called BAU(the business-as-usual scenario), TEC(the technology and economics scenario), IVL(the institution, values, and lifestyles scenario) and TSD(towar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ater crises, especially water shortages, are being experienced now and will continue to do so for a relatively long time in China and that it is possible to reach a basic 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water and grain under the TSD developing pattern by a series of approaches includ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olicy adjustments, and behaviour inducement.  相似文献   
752.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内河普遍遭到污染的问题,在分析影响内河水质因素的基础上,选取BOD5(五日生化需氧量)、CODcr(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挥发酚、NH3-N(氨氮)、总磷等6个主要因素作为评价因子,建立了城市内河水质评价的投影寻踪分析模型,采用人口迁移算法对评价模型进行优化,并将该模型应用于南宁市10条内河水质的评价与排序。研究表明,用投影寻踪回归分析法进行水质评价,避免了传统评价方法由于主观原因造成的误差,评价结果合理可信、方法简单,为我国城市内河水质的评价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753.
王光泽  曾薇  李帅帅 《环境科学》2021,42(10):4815-4825
本研究通过共浸渍-热解法开发了一种铈改性水葫芦生物炭吸附剂(Ce-BC),用以去除实际废水中的磷酸盐,考察了Ce-BC投加量、废水pH值、反应时间及共存的竞争性离子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e-BC投加量为0.4 g·L-1,初始磷酸盐溶液pH值介于3~10时,Ce-BC对磷酸盐的吸附性能最佳,最大吸附量达到35.00 mg·g-1.Ce-BC对磷酸盐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并能在1 h内达到98%的磷酸盐去除率,吸附速率快.此外,Ce-BC具有较高的抗阴离子干扰能力,且具有良好的再生性能,Ce-BC经过4次再生后仍能保持90%以上的初始吸附效率.场发射扫描电镜-能量色散光谱(FESEM-ED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光谱(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结果表明,Ce-BC对磷酸盐的吸附机制主要包括配体交换和内球络合.本研究制备的Ce-BC吸附剂,可以有效去除及回收实际生活污水中的磷酸盐,在避免水体富营养化的同时实现磷资源的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754.
本文在分析锰渣填埋场区渗滤液及周边水体水化学组成的基础上,运用改进的水质量指数(WQI)进行了水质评价,阐述了填埋场渗滤液对下游水体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渗滤液pH呈中性偏酸性,EC在1 780~44 500μS/cm之间,渗滤液中NH4-N、Mn2+、Mg2+、SO2-4、NO-3的浓度较高,并呈现SO2-4Mn2+Mg2+NH+4-N的特征,并且浓度与堆存时间呈负相关性。填埋场下游水体的重金属浓度微量,但NH4-N和Mn2+浓度较高,均超过GB 3838—2002和GB/T 14848—93规定的限值,其中2014年5月份某地下水的这两个参数分别超标243倍和488倍。改进的WQI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地表水的渗滤液水污染指数(LWPI)值在2.89~7.83之间,受影响的地下水为172,说明渗滤液已对锰渣填埋场下游水体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755.
笔者自行开发并研制了低空(<1km)分层降水和云水采集系统,该系统成功地应用于福建省厦门市和贵州省贵阳市酸性降水来源和成因的研究中,取得了显着的成果,为探讨酸性降水来源和成因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支持。该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航空测量,目前国内外的类似研究中没有使用该系统进行样品采集的先例,因此该系统的开发填补了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756.
通过中试试验考察了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PC)预氧化强化混凝/沉淀/超滤的组合工艺的除藻效能以及PPC预氧化对藻类引起的膜污染的缓解作用,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投加0.6mg·L-1PPC能使预处理阶段对藻类的平均去除率提高约28%.组合工艺处理高藻水时,PPC预氧化通过强化预处理,降低膜表面的污染负荷,对藻源污染物引起可逆和不可逆污染均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化学清洗试验结果表明,碱洗对超滤膜TMP恢复效果远远强于酸洗,因而有机物是超滤膜处理高藻水时的主要污染物质.  相似文献   
757.
利用PCR-DGGE溯源典型农村塘坝饮用水中的污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华南地区典型农村塘坝饮用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大肠杆菌的两种特异性基因(β-D-葡萄糖苷酶编码基因uidA和膜外周磷通道蛋白编码基因phoE)的群体差异分析(PCR-DGGE),对饮用水中的污染情况进行了溯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富集培养的混合菌体DNA作为模板扩增大肠杆菌特异性基因更加实用.uidA和phoE的引物均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对Genebank中已有的两种特异性基因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phoE的平均变异程度约为uidA的2倍,基于phoE的PCR-DGGE分析技术能够更好地反映样品之间的联系,适合在微生物溯源中应用.研究还表明,塘坝饮用水及其周围环境污染呈现面源特征,养殖废弃物是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758.
利用水生植物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4,自引:1,他引:74  
朱斌  陈飞星  陈增奇 《上海环境科学》2002,21(9):564-567,576
综述了近几年来利用水生植物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包括水生植物的净化机理和净化效果,并对目前常用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水生植物研究频度进行了统计。此外,还着重强调了水生植物在净化应用中需关注的问题,展望了这种净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59.
    
Fog harvesting is useful for passively collecting fresh water in arid regions, but the efficiency of current mesh‐based harvesters is compromised by their poor drainage. Inspired by the linear needles of redwood trees, “fog harps” are developed whose array of vertical wires enables an unobstructed drainage pathway. A full‐scale (1 m2 frame) fog harp is fabricated by winding a stainless steel wire around a spinning aluminum frame featuring threaded rods. The fog harp is field tested for a full year at a local farm (Blacksburg, VA, USA), alongside the control case of a mesh harvester. Under moderate fog conditions, the fog harp collects anywhere from 2 to 78 times more water compared to the mesh harvesters. Under light fog conditions, the fog harp collects up to several hundred milliliters of water per day while the mesh is unable to collect any water at all. The water harvesting performance of fog harps is therefore unprecedented in two ways: they substantively elevate the performance ceiling when exposed to healthy fog while also enabling, for the first time, appreciable water harvesting under light fog.  相似文献   
760.
研究了各污染源的NMVOC排放因子,重点分析化工产储源的NMVOC排放因子,估计了1998~2007年中国各地区、各污染源挥发性有机物(NMVOC)排放总量,并研究了各污染源NMVOC各成分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近年来NMVOC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2007年中国人类活动排放NMVOC总量达到2380.24万吨,是1998年的1.8倍。其中固定源燃烧排放958.95万吨(生物质燃料842.27万吨),交通源478.62万吨,溶剂应用408.23万吨,化工产储源301.11万吨,石油储运和精炼131.84万吨,混杂源101.49万吨。本研究为挥发性有机物(VOC)总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