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5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99篇
安全科学   294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52篇
综合类   256篇
基础理论   31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93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251.
1985-2010年南京市耕地变化轨迹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程度加剧,南京市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巨大变化.基于1985-2010年覆盖南京市的Landsat MSS/TM卫星影像,利用最大似然法获取南京市历年土地利用数据,将其归纳为耕地和非耕地2类.基于分类结果,提取并归纳了恒定耕地、恒定非耕地、转变为耕地、转变为非耕地和短暂性耕地5种耕地类型的变化趋势,借助景观水平上的斑块占景观面积的比例以及散布与并列指数来分析5种耕地类型变化趋势的景观格局时空动态,以说明耕地扩张和遗弃的时空轨迹.结果表明:(1) 1985-2010年,耕地面积减少40.42%;(2)恒定耕地面积在方位3所占比例最大,为56.89%,转变为非耕地主要分布在方位1、6和8,揭示了城市扩张的主要方向;(3)恒定耕地类型主要分布于六合区,面积为895.92 km2,转变为非耕地主要分布于江宁区;(4)恒定非耕地集中于市中心附近,而恒定耕地则远离市中心分布;(5)恒定耕地仍占主导地位,转变为非耕地具有较高破碎度.短暂性耕地面积不稳定,较易发生土地撂荒乃至土地退化;(6)人口与产业重心转移、经济发展、政策和城市扩张是显著影响耕地空间格局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52.
Nexus security is a compound mix of ideas: reconciling human needs and wants with access to multiple resources; diversity of access to those resources and services; resilience in the face of weather- and climaterelated variability; resilience likewise in the face of infrastructure failure; and the personal, individual sense of belonging. At the level of Systems Thinking there is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lience in the behavior of natural (ecological) systems and resilience in the social dynamics of governance within communities, where such resilience establishes the viability of these communities over centuries, which in turn entails successful stewardship of the man-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We use insights from this cross-system mapping — across natural, built, and human systems — to assess, first, the role of city governance in achieving nexus security (or not) and, second, the rol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in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More specifically, eight principles, covering resilience and diversity of access to resources and services, are used to gauge security-enhancing features of city buildings and infrastructure. Case studies include new designs of resilient office blocks, nutrient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covery systems for sanitation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urban parks for the provis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Throughout the paper, matters of risk in the face of meteorological variability are prominent. We do not conclude, however, that the presence of risk implies nexus insecurity.  相似文献   
253.
The role of water security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 the nexus of water, food, energy and climate interactions is examined from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definition of water security offered by Grey and Sadoff. Much about the notion of security has to do with the presumption of scarcity in the resources required to meet human needs. The treatment of scarcity in mainstream economics is in turn examined, therefore, in relation to how each of us as individuals reconciles means with ends, a procedure at the core of the ide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Grey-Sadoff definition, attaining water security amounts to achieving basic, single-sector water development as a precursor of more general, self-sustaining, multi-sectoral development.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way in which water is treated as “first among equals”, i.e. privileged, in thinking about what is key in achieving security around the nexus of water, food, energy and climate. Cities, of course, are locations where demands for these multiple resource-energy flows are increasingly being generated. The paper discusses two important facets of security, i.e., diversity of access to resources and services (such as sanitation) and resilience in the behavior of coupled human-built-natural systems. Eight quasi-operational principles, by which to gauge nexus security with respect to city buildings and infrastructure, are developed.  相似文献   
254.
驾驶行为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驾驶员行为模型的研究对于预测和干预驾驶员的风险行为、设计相关的道路安全设施与车内设备,以及制定交通法律法规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和掌握学术界关于驾驶行为模型的研究进展,搜集、筛选和归纳了1960—2010年被SCI数据库索引的相关文章,将驾驶行为模型分类为描述性模型、信息处理模型、动机模型、计划行为理论(TPB)和躯体标识假设,并对每种模型进行评述和总结,理清这些模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现有各模型只是从某个角度研究驾驶员行为的部分特征,而不能解释驾驶员的全部行为。今后应不断完善和整合各类模型,并借鉴心理学、生理学和行为科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使驾驶行为模型变得更为实用、有效。  相似文献   
255.
湖南省耕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50,自引:5,他引:45  
利用湖南省各地、市近50年长序列耕地统计数据,近10多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从湖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耕地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等方面,宏观分析了湖南省耕地时空动态变化趋势和规律。应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定量地诊断出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揭示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人口系统压力、经济发展动态和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湖南省耕地动态变化的三类主要动因。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构建耕地变化回归模型,预测出2010年和2025年的耕地数量,并探讨未来耕地变化趋势及达到预测指标和实施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应用GIS进行了空间表达。研究内容和分析结论对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56.
江西省耕地变化及保护策略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江西省人均耕地已触及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且近年来耕地流失的趋势还在加快。耕地减少主要集中在国家基建占地、退耕还林、退耕还塘以及灾害毁地等几个方面。近10年来,江西各地区表现出不同的耕地流失特征。人均GDP较高的地区,耕地减少率反而低。这主要是因为各地区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的传统工业城市正处于产业转型期,占用耕地较少,而相对落后的几个城市的工业正在起步,表现出占用耕地较多。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江西省耕地减少的四大驱动因素,分别是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自然灾害、退耕政策以及农业技术进步。控制人口数量,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积极开垦、复垦土地,改善生态环境等是当前保护耕地的基本策 略。  相似文献   
257.
通过收集分析相关统计数据和资料,深入分析我国安全生产基层执法队伍建设现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专门的基层执法机构仍不健全;与基层实际执法工作需要相比,执法人员相对不足;执法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执法队伍不稳定,人员变动频繁。最后从建立人员配备标准、合理调配人员、加快监察人员专业化建设进程、落实从优待安政策等4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58.
为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研究北京城市道路移动源CO_2和大气污染物(CO、NO_x、PM_(2.5))的协同减排效应。本文以2016年为基准年,建立CO_2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LEAP模型,设计三种政策情景,预测到2060年各类污染物排放量,并通过减排效应坐标系分析和减排弹性系数法研究不同措施下CO_2和大气污染物的协同减排效应。结果显示,综合政策情景的减排作用最好,且协同减排效应最显著,但在2060年无法实现碳中和目标;单一措施情景下,严格排放标准措施的协同减排效果有限,但对各污染物的减排协同性最优,推广公共交通减排协同性次之,发展新能源车辆措施具有较好的协同减排效果,但对CO_2—CO和CO_2—PM_(2.5)的减排协同度较差。对此,本文提出应加快推动交通能源结构转型,在新能源车取代燃油类机动车的同时,要不断减少天然气类车型的比例,尽可能实现"电能+新能源汽车"的零排放能源结构;还要加严机动车排放标准限值以加强CO_2和大气污染物的减排协同度;制定相应的机动车CO_2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排放限值标准目标,构建CO_2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管理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259.
伍健雄  周侃  刘汉初 《环境科学学报》2021,41(10):3893-3904
解析城市化过程对水污染物排放的驱动机制及其空间演化特征,对科学管控水污染物超标排放和源头上减少水污染物入水具有重要意义,是生态文明建设时期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打造高质量人居环境的重要施策依据.以长江三角洲为例,建立县域氨氮排放和人口社会经济数据库,在揭示2011—2015年长三角地区氨氮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基础上,构建基于STIRPAT框架的驱动力分析模型,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定量估计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对氨氮排放的驱动作用,并通过设置不同阈值的反距离空间权重矩阵测度其空间交互效应.结果表明:①2011—2015年长三角地区氨氮排放整体规模下降显著,氨氮高值排放区县向沿海和地市中心快速收缩,热点区分布呈沿海持续集聚、内陆不断减少,在动态变化中,在长三角地区形成了圈层式分布格局;②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即本地的氨氮排放明显受到周边地区的影响.长三角城市化过程总体上缓解了区域的氨氮排放压力,人口规模和经济水平会驱动区域氨氮排放增加,外商直接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则抑制了氨氮排放;③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会加剧本地氨氮排放,但会吸引相邻区县人口、资源要素集聚,并通过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辐射促进邻地氨氮排放下降.空间交互特征表明,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主体,在100 km范围内,高度城市化地区的集聚效应和示范作用驱动了氨氮排放下降.  相似文献   
260.
由Deutsch公式可知,尘粒驱进速度的大小直接决定着电除尘器除尘效率的高低。从提高驱进速度的角度入手,通过分析影响电除尘器除尘效率的主要因素与驱进速度的关系,得出提高电除尘器除尘效率的方法,为设计合理、高效、节能的静电除尘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