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5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99篇
安全科学   294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52篇
综合类   256篇
基础理论   31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93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631.
咸宁市咸安区耕地资源变化态势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的减少是咸宁市咸安区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在分析1949~2000年咸安区耕地变化的基础上,应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近10年来引起该区耕地变化的原因: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及土地管理政策等,并提出了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控制城市规模,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及建立耕地流转制度以推动适度规模经营等措施.  相似文献   
632.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耕地资源却日益减少 ,这将严重影响到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问题。吴江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心位置 ,强大的经济基础和有利的区位条件使土地资源得以高速地开发利用 ,它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在耕地数量变化上一个较典型的地区 ,在土地整理方面也进行了成功的尝试。以吴江市为例 ,定性和定量地对耕地数量变化的人文驱动力进行分析 ,得出影响本地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 :工业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 ,在这些驱动因素的影响下 ,必然会造成耕地数量的进一步减少。如何保护长江三角洲地区现有的有限的耕地资源 ,实现国家新的《土地管理法》中所要求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本地区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在进行保护对策研究时 ,除了采用通常各地已采取的一些措施外 ,还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对本地区在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过程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本地区如何面对WTO的挑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33.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系统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系统为例,用灰色关联方法确定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并判别其最大驱动力,结果表明:深圳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与外资利用额的关联系数最大,达到0.8491,其次为基础建设投资颧、第三产业产值、工业总产值及总人口数量;耕地、林地、荒地、水域面积变化则与城市化率的关联系数最大。以1991-1999年间的建设用地面积作为灰色系统特征数据序列,选取与其关联系数最大的五个驱动因子序列数据作为相关因素数据系列,建立CM(1,6)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的计算值和实际值的相对误差最大为11.11%,最小为-0.25%,平均相对误差也只有3.41%;检验结果表明,2000-2004年的模拟值与检验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仅为3.74%,模拟精度较高,因而可以利用该模型预测深圳市建设用地的增长规模。  相似文献   
634.
根据江苏省不同来源耕地数据差异,适当修正得到1949~2006年耕地数据序列,引入耕地变化率、耕地分布重心等指标,研究江苏省近60年来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的基本过程及其空间差异,然后运用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初步探讨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并建立耕地数量变化的多元回归模型。研究表明,江苏省耕地面积经历了由增加→急剧减少→缓慢减少→快速减少的变化过程;苏北滨海平原区、中部里下河浅洼平原区及宁镇扬低山丘岗区耕地有所增加,而苏南长江三角洲平原区耕地则急剧减少,耕地重心呈现向后备资源丰富、人地矛盾较为缓和的地区移动的趋势;人口增长与农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是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预测2020年江苏省耕地总量45449×104 hm2,人均耕地0053 hm2;要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江苏省必须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  相似文献   
635.
安徽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8,自引:5,他引:33  
利用GIS技术,基于20世纪,80、90年代中期和200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安徽省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变化范围广,几乎遍及全省各个角落;西部和南部山区其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小,中部,东部和北部地区变化幅度较大;在合理-巢湖-芜湖-马鞍山一片其变化幅度最大,土地利用变化在数量及时间上表现为:耕地(含水田和旱地)大幅减少,其次为草地和林地,代之以城镇用地,农村建设用地和水域的迅速增加,1987-1995年变化的幅度明显小于1995-2000年的变化幅度,随后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安徽省90年代中期和2000年之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定量诊断出各驱动因子对安徽省土地利用变化的贡献作用大小,对1987-1995年安徽省土地变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期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636.
China is experiencing a process of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t the cost of agricultural land and environment,particularly in the costal areas. This study takes Jinan as a case presenting a time-series analysis of urban land expansion from 313 to 2003.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rban expansion of Jinan city mainly took place in the last 100 years, especially after the economic reform in 1978.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urban population growth and migration policies were factors driving the urban land expansion. Urban sprawl resulted in a disappearance of wetlands and a great loss of agricultural land, and over-pumping of ground water that led to disappearance of the city‘s feature,namely “the city of springs“.  相似文献   
637.
纯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全生命周期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理论,运用Ga Bi 6软件建模,对荣威E50纯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全生命周期环境排放和资源消耗进行了评价,对比分析在中国不同区域使用下驱动电机生命周期过程资源环境影响,并对驱动电机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生产制造能耗、使用能耗和原材料回收率做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驱动电机全生命周期过程各环境影响类型指数排序为APGWPPOCPEPODP,且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发生在使用阶段,其次是原材料获取和制造阶段.各大区域电网下驱动电机全生命周期过程环境排放影响从大到小为华东电网东北电网西北电网华北电网南方电网华中电网.从敏感性分析结果可知,使用能耗对驱动电机生命周期环境排放影响的敏感度大于生产制造能耗;铜的回收率对矿产资源消耗影响的敏感度远大于钢和铝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638.
黑土区小流域土壤氮素空间分布及主控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基础上,结合"3S"技术,对黑土区海沟河小流域土壤表层(0~20 cm)中全氮(TN)、碱解氮(AN)的空间变异、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海沟河小流域土壤TN含量处于较高水平,AN含量为中等水平;TN和AN的变程分别为900 m和1282 m,其空间变异均受地形、成土母质等结构性要素影响较大,在东-西(E-W)方向的空间变异相对剧烈;TN含量与坡度等地形指标显著性相关,AN含量与高程等地形要素显著性相关;回归协同克里格插值结果显示,TN自东向西呈现"高-低"交替的带状格局,与土地利用方式在东西方向上的演替相近,AN的高值在东部山区,低值在中部旱地分布集中的区域,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特征;水系、居民点等环境要素对TN和AN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作用距离,土地利用方式及坡位对TN和AN含量分布影响显著,且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39.
基于社区分类的厦门市家庭生活垃圾产量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家庭生活垃圾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是城市固体废弃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家庭垃圾产量的影响因素对于理解垃圾产生格局和和后续的管理评价有重要意义.社区是家庭生活垃圾管理的最基本单元,而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引起了城市社区的多样化.因此,本文根据住房制度改革进程中的不同阶段,将社区分为建于20世纪80年代福利分房时代的旧式社区,2000年改革后的后市场力量主导的商业社区和介于上述两种社区之间的过渡社区.通过空间抽样选取厦门市20个居住小区,分别于夏季和冬季进行为期1周的采样.结果发现,家庭生活垃圾产量呈不均衡分布.通过多元回归建立了家庭生活垃圾产量驱动模型,结果表明,旧式社区的家庭生活垃圾产生以经济驱动为主,过渡社区以家庭结构的驱动为主,商业社区以生活习惯的驱动为主.通过社区分类,可以更好地解释家庭生活垃圾产生的机制,有助于进一步对家庭生活垃圾管理和减量引导做出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640.
Objective: In 2012 in the United States, pedestrian injuries accounted for 3.3% of all traffic injuries but, disproportionately, pedestrian fatalities accounted for roughly 14% of traffic-related deaths (NHTSA 2014 NHTSA. Traffic Safety Facts 2012 Pedestrians. Washington, DC: Author; 2014. DOT HS 811 888. [Google Scholar]). In many other countries, pedestrians make up more than 50% of those injured and killed in crashes. This research project examined driver response to crash-imminent situations involving pedestrians in a high-fidelity, full-motion driving simulator.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scenario development method and discusses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control issues in conducting pedestrian crash research in a simulation environment. Driving simulators offer a safe environment in which to test driver response and offer the advantage of having virtual pedestrian models that move realistically, unlike test track studies, which by nature must use pedestrian dummies on some moving track.

Methods: An analysis of pedestrian crash trajectories, speeds, roadside features, and pedestrian behavior was used to create 18 unique crash scenarios representative of the most frequent and most costly crash types. For the study reported here, we only considered scenarios where the car is traveling straight because these represent the majority of fatalities. We manipulated driver expectation of a pedestrian both by presenting intersection and mid-block crossing as well as by using features in the scene to direct the driver's visual attention toward or away from the crossing pedestrian. Three visual environments for the scenarios were used to provide a variety of roadside environments and speed: a 20–30 mph residential area, a 55 mph rural undivided highway, and a 40 mph urban area.

Results: Many variables of crash situations were considered in selecting and developing the scenarios, including vehicle and pedestrian movements; roadway and roadside features;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destrian, driver, and vehicle. The driving simulator scenarios were subjected to iterative testing to adjust time to arrival triggers for the pedestrian action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ationale behind creating the simulator scenarios and some of the procedural considerations for conducting this type of research.

Conclusions: Crash analyses can be used to construct test scenarios for driver behavior evaluations using driving simulators. By considering trajectories, roadway,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real-world crashes, representative virtual scenarios can serve as safe test beds for 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 The results of such research can be used to inform pedestrian crash avoidance/mitigation systems by identifying driver error, driver response time, and driver response choice (i.e., steering vs. brak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