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23篇
  免费   481篇
  国内免费   1225篇
安全科学   952篇
废物处理   308篇
环保管理   711篇
综合类   3097篇
基础理论   549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610篇
评价与监测   160篇
社会与环境   218篇
灾害及防治   12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78篇
  2020年   185篇
  2019年   173篇
  2018年   151篇
  2017年   200篇
  2016年   227篇
  2015年   249篇
  2014年   289篇
  2013年   339篇
  2012年   462篇
  2011年   442篇
  2010年   328篇
  2009年   351篇
  2008年   247篇
  2007年   426篇
  2006年   362篇
  2005年   274篇
  2004年   252篇
  2003年   204篇
  2002年   189篇
  2001年   180篇
  2000年   145篇
  1999年   124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5篇
  197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61.
介绍了氨法脱硫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以及氨法烟气脱硫工艺的工作原理和工程应用难点;分析了热电厂煤粉锅炉烟气脱硫的工艺路线特点及新型氨法脱硫工艺应用后取得了的显著效果;提出了氨法脱硫工艺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62.
河南省是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较快的省份,研究其城镇化格局与过程对提升河南省城镇化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与应用价值.在时间进程方面,对建国后河南省的城镇化时间进程进行了阶段划分和原因分析;在空间进程方面,考虑到统计口径和有些年份数据的缺失,采用对比分析方法进行空间分析并通过kernel密度分析方法进行了辅助分析.研究表明,河南省城镇化时间进程存在明显差异,且在1949-2009年间不断扩大;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格局“中间密、外围疏”的基本倾向没有发生根本性变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发育逐渐趋于稳定的差异化发展;河南省城镇密集区1995年之后逐步形成,2000年后城镇密集区的集聚核心区逐步发育成长.  相似文献   
963.
高炉煤气干法除尘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采用高炉煤气干法袋式除尘最早的国家之一,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本文介绍了高炉煤气干法除尘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即起步、发展,以及炉容1000m3以上级的提高阶段,认为采用干法除尘,才能节能减排,实现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964.
介绍了气力输送系统在电厂660MW机组除灰中的应用,并对飞灰特性,以及除灰系统设计、关键技术运用、运行情况、设备维护和故障处理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965.
目前中国并没有专门用于环境目的的税种,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主要依靠资源税、消费税等相关税种与排污收费制度,但其均存在征收范围过窄、环保意义不突出等问题。因而应从面临的现实环境问题出发,兼顾税收体系的总体平衡,在完善现有相关税种的基础上开征新的环境保护专项税,从而建立起以排污税、产品消费税、资源税为基本构成的融入型环境税收体系。  相似文献   
966.
近年来,内源H2S的生理学作用已经逐渐被认识,被认为是继NO和CO后的第三类气体信号分子,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水平与多种疾病相关.本文综述了近五年来内源H2S生理学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67.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and test a sub-model that integrates the cycling of carbon (C), nitrogen (N) and phosphorus (P) in the Soil Water Assessment Tool (SWAT) watershed model. The core of the sub-model is a multi-layer, one-pool soil organic carbon (SC) algorithm, in which the decomposition rate of SC and input rate to SC (through decomposition and humification of residues) depend on the current size of SC. The organic N and P fluxes are coupled to that of C and depend on the available mineral N and P, and the C:N and N:P ratios of the decomposing pools. Tillage explicitly affects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turnover rate through tool-specific coefficients. Unlike most models, the turnover of soil organic matter does not follow first order kinetics. Each soil layer has a specific maximum capacity to accumulate C or C saturation (Sx) that depends on texture and controls the turnover rate. It is shown in an analytical solution that Sx is a parameter with major influence in the model C dynamics. Testing with a 65-yr data set from the dryland wheat growing region in Oregon shows that the model adequately simulates the SC dynamics in the topsoil (top 0.3 m) for three different treatments. Three key model parameters, the optimal decomposition and humification rates and a factor controlling the effect of soil moisture and temperature on the decomposition rate, showed low uncertainty as determined by generalized likelihood uncertainty estimation. Nonetheless, the parameter set that provided accurate simulations in the topsoil tended to overestimate SC in the subsoil, suggesting that a mechanism that expresses at depth might not be represented in the current sub-model structure. The explicit integration of C, N, and P fluxes allows for a more cohesive simulation of nutrient cycling in the SWAT model. The sub-model has to be tested in forestland and rangeland in addition to agricultural land, and in diverse soils with extreme properties such high or low pH, an organic horizon, or volcanic soils.  相似文献   
968.
李强  何媛媛  曹建华  梁建宏  朱敏洁 《生态环境》2011,20(12):1867-1871
广泛存在各种类型生物细胞中的碳酸酐酶(cA),通过催化C02和HCO3^-之间的相互转化,驱动岩溶过程。文章通过分析我国西南典型岩溶区植物叶片和根系CA活性,探讨其与岩溶作用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岩溶生态系统中植物的碳酸酐酶活性差异较大,并在植物的生长期发生变动,植株根系CA活性〉成熟叶片CA活性,因而在土壤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根系分泌的CA催化CO2+H2O←→HCO3^-+H^+过程,促进石灰岩溶解,加快成土速率,并通过固定根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分解所释放的CO2产生岩溶碳汇效应;非岩溶生态系统由于土壤碳酸钙含量低,造成植物根系CA表达活性较低。  相似文献   
969.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江南稻田系统生产力与抗逆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29 a的田间施肥小区试验和4 a的养分耗竭盆栽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施肥方式对江南丘陵稻田生产力及抗逆性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NPK+OM处理)方式下,双季稻各季和周年生产力最高,其周年平均生物量和籽粒产量比化肥氮磷钾配施(NPK处理)高24.5%和20.2%。与单施氮肥相比,化肥氮磷钾配施显著提高了双季稻的氮素利用效率,而适量增施有机氮能够进一步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化肥单施方式(N和NPK处理)下水稻周年籽粒产量呈递减趋势,下降幅度分别为43.7和1.8 kg.hm-2.a-1,而有机无机肥配施方式下水稻周年籽粒产量呈递增趋势,上升幅度为6.9 kg.hm-2.a-1。平衡施肥方式(NPK和NPK+OM处理)下,水稻各季及周年籽粒产量的年际变异较小,可持续性产量指数和系统生产力稳定性较高。养分耗竭试验4 a后,各处理水稻各季及周年生物量和籽粒产量高低基本表现为NPK+OM>NPK>N,试验期内周年籽粒平均产量以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最高,说明有机无机肥配施的稻田土壤耐瘠能力高于其他施肥处理。可见,有机无机肥配施不仅能使稻田系统持续保持较高的生产力,而且能够提升系统的抗逆性,有利于江南丘陵稻田系...  相似文献   
970.
为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绩效和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根据OHSMS绩效评价的重要性,提出基于二元语义的OHSMS绩效评价模型。研究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灰色关联分析法(GRA)确定主客观权重,再运用乘法集成法确定组合权重,作为评价指标的最终权重,运用二元语义的集结算子,计算OHSMS绩效评价指标的综合值,取得最终的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基于二元语义的OHSMS绩效评价将专家经验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合理地处理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通过确定不符合项和改进措施,持续改进OHSMS绩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