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19篇 |
免费 | 166篇 |
国内免费 | 124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1篇 |
废物处理 | 119篇 |
环保管理 | 118篇 |
综合类 | 1608篇 |
基础理论 | 174篇 |
污染及防治 | 653篇 |
评价与监测 | 90篇 |
社会与环境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25篇 |
2022年 | 96篇 |
2021年 | 80篇 |
2020年 | 85篇 |
2019年 | 86篇 |
2018年 | 122篇 |
2017年 | 137篇 |
2016年 | 134篇 |
2015年 | 137篇 |
2014年 | 178篇 |
2013年 | 167篇 |
2012年 | 177篇 |
2011年 | 150篇 |
2010年 | 129篇 |
2009年 | 129篇 |
2008年 | 137篇 |
2007年 | 138篇 |
2006年 | 147篇 |
2005年 | 91篇 |
2004年 | 76篇 |
2003年 | 62篇 |
2002年 | 52篇 |
2001年 | 40篇 |
2000年 | 39篇 |
1999年 | 29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51.
52.
Ingrid H. Franke-Whittle Andreas Walter Christian Ebner Heribert Insam 《Waste management (New York, N.Y.)》2014,34(11):2080-2089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whether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s of volatile fatty acids (VFAs) in anaerobic digester plants could result in variations in the indigenous methanogenic communities. Two digesters (one operated under mesophilic conditions, the other under thermophilic conditions) were monitored, and sampled at points where VFA levels were high, as well as when VFA levels were low. Physical and chemical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and the methanogenic diversity was screened using the phylogenetic microarray ANAEROCHIP. In addition, real-time PCR was used to quantify the presence of the different methanogenic genera in the sludge samples. Arra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rchaeal communities in the different reactors were stable, and that changes in the VFA levels of the anaerobic digesters did not greatly alter the dominating methanogenic organisms. In contrast, the two digesters were found to harbour different dominating methanogenic communities, which appeared to remain stable over time. Real-time PCR results were inline with those of microarray analysis indicating only minimal changes in methanogen numbers during periods of high VFAs, however, revealed a greater diversity in methanogens than found with the array. 相似文献
53.
采用SBR反应器,接种好氧硝化污泥,在142 d内于较高负荷下成功启动了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反应器总氮容积负荷(以N计)为0.43 kg/m3·d,总氮去除率最高达到93.3%,平均为80.5%;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率最高达到93.9%和99.8%,平均去除率为81.2%和85.7%.在稳定运行阶段,氨氮去除量、亚硝酸盐氮去除量、硝酸盐氮生成量三者之间的比值为1:1.38:0.18.反应器启动过程中,出水、进水pH差值的变化趋势由负到正,然后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且污泥性状有较大变化,污泥中微生物所占比率有所提高,整个反应器中适应厌氧氨氧化运行方式的菌种增殖较快. 相似文献
54.
糖蜜酒精废水厌氧可生化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制的球形反应器对糖蜜酒精废水进行厌氧可生化性研究.实验持续了40 d,CODcr从38 652 mg·L-1下降到6 094 mg·L-1,总去除率达84.23%.说明糖蜜酒精废水的厌氧可生化性较好;硫酸盐浓度由最初的3 860 mg·L-1下降到470 mg·L-1,去除率为87.82%.同时,有机污染物的去除高峰期比其硫酸盐延迟了2~4 d,说明可以通过控制运行反应条件和参数,对该废水采用两相厌氧处理工艺,在产酸相提前去除大部分的硫酸盐,减弱高浓度硫酸盐对厌氧反应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5.
加速厌氧污泥颗粒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厌氧污泥颗粒化过程是一个多阶段过程,取决于操作条件、基质组成等多种因素.在简述污泥颗粒化机理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加速厌氧污泥颗粒化的研究进展,指出厌氧污泥颗粒化应用前景广阔,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为厌氧污泥颗粒化技术的工程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6.
采用上流式分段污泥床(upflow staged sludge bed)反应器对聚酯废水进行了预处理试验研究.反应器内厌氧污泥经过近70 d的培养驯化后,用于处理聚酯废水.当进水COD值为800~2000 mg/L,HRT约为16~20 h时,其COD去除率基本能稳定在50%~55%之间;聚酯废水经预处理后,其BOD5/COD值由原来的0.3左右提高到约为0.6,取得了较好的预处理效果.但系统的总产气量由培养期的约13 L/d降至0.8 L/d左右,其中甲烷气体的含量也由50%下降至约6%. 相似文献
57.
接种厌氧消化污泥EGSB反应器的快速启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接种市政消化污泥的EGSB反应器的启动进行实验研究以寻求快速启动EGSB反应器的有效方法。接种厌氧消化污泥EGSB反应器的成功启动仅需要46d。在整个启动期保持适当的液体上升流速是非常重要的。启动初期,高液体上升流速能够将悬浮污泥冲出反应器,使适合聚集的微生物留在反应器内。接下来需要降低进水流量和液体上升流速以利于构建稳定的微生态系统,使高活性颗粒污泥尽快形成。然后适当提高液体上升流速能保持污水与微生物的良好接触,促进颗粒污泥内外高效传质,形成更加稳定高效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为尽快形成高活性颗粒污泥,保证产甲烷菌的最佳营养需求是关键,可通过考虑进水基质、微量营养元素和硫化物来提高其活性。 相似文献
58.
在中温(35℃±1℃)厌氧条件下,以葡萄糖为共基质,采用间歇实验方法,研究了2,6-二硝基酚(2,6-DNP)的厌氧产甲烷毒性和厌氧降解动力学.厌氧毒性试验(ATA)以累计产甲烷量和相对活性(RA)为指标,评价了不同浓度2,6-DNP对产甲烷菌的抑制程度;结果表明,2,6-DNP浓度<20 mg/L时,对产甲烷菌没有抑制作用,浓度为40 mg/L时产生轻度抑制,浓度为80~120 mg/L时产生重度抑制;24 h 2,6-DNP的75%、50%、25%相对抑制浓度分别为30、70和>120 mg/L.2,6-DNP降解动力学可用Haldane方程来描述,利用非线性拟合求得动力学参数Ks、Rm、Ki分别为179.7 mg/L、4.84 mg/g VSS·h、206.5 mg/L,方差R2=0.94,拟合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59.
针对目前生物工艺难以解决垃圾渗滤液深度脱氮的问题,探究了短程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硫自养反硝化(两级自养)工艺处理高氨氮、低C/N比垃圾渗滤液的脱氮效果。结果表明, 当进水垃圾渗滤液中氨氮平均浓度为2 560 mg·L−1,COD值为4 000~5 000 mg·L−1时,经过短程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处理后,总氮去除负荷可达1.19 kg·(m3·d)−1、总氮去除率可达93.1%(出水TN=176.3 mg·L−1)、COD去除率可达52.2%。但是,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出水中${\rm{NO}}_x^{-} $ -N浓度为154.5 mg·L−1,仍未达到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处理排放标准(TN≤40 mg·L−1)。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之后串联硫自养反硝化,整体工艺最终出水${\rm{NH}}_4^{+} $ -N、${\rm{NO}}_2^{-} $ -N、${\rm{NO}}_3^{-} $ -N平均浓度分别为1.9、0.6、9.7 mg·L−1,TN≤15 mg·L−1,进水总氮去除率为99.5%。在短程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硫自养反硝化两级自养深度脱氮反应系统中实现了垃圾渗滤液深度脱氮。 相似文献
60.
针对活性污泥厌氧消化水解速率慢的问题,通过工业化规模超声波反应器对不同固体浓度污泥开展了破解研究。采用粒径分析及溶解性COD、蛋白质和多糖浓度监测的方法研究了超声波破解前后污泥物理化学特性的变化;评估了超声波破解对污泥厌氧消化产甲烷潜力及有机物降解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业化规模超声波破解不同固体浓度污泥后,污泥粒径均有所降低,而溶解性COD、蛋白质和多糖的浓度均有增加;超声波对污泥的破解程度与破解时间和固体浓度有关,其随破解时间增加而增加,随污泥固体浓度增加而减弱;超声波破解固体浓度2%和4%的污泥30 min后,累积甲烷产率分别提升41.2%和30.2%,当破解时间和固体浓度进一步增加时,污泥甲烷产率无明显变化。本研究结果可为超声波破解污泥技术的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