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7篇
  免费   393篇
  国内免费   946篇
安全科学   911篇
废物处理   86篇
环保管理   437篇
综合类   2269篇
基础理论   319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357篇
评价与监测   85篇
社会与环境   217篇
灾害及防治   394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42篇
  2022年   185篇
  2021年   234篇
  2020年   213篇
  2019年   177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55篇
  2016年   179篇
  2015年   176篇
  2014年   195篇
  2013年   214篇
  2012年   305篇
  2011年   321篇
  2010年   240篇
  2009年   213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283篇
  2006年   246篇
  2005年   208篇
  2004年   181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31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112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Urban and rural dual structure in Western China is obvious.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cities is relatively quick while that of the rural areas is lagging behind.The speeding up of urbanization contributes to the intensively un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Besides,the eco-fragile environment,shortage of available water resources,adverse geographic location,and relatively backward social economy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Western China.However,Western China also has the advantages of backwardnes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urbanization in Western 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 Western China has basically formed a development pattern with"industry promotes agriculture and urban leads to village".Therefore,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estern China,this paper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at may appear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Western China,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in which urban and rural areas can gain mutual support and co-development,and provides related recommendations.  相似文献   
72.
塔里木河流域水管理机制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分析了日趋恶化的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状况,认为落后的水资源管理模式直接导致了目前水资源在上、中游过量消耗和浪费,致使下游面临严重缺水及生态危机;然后从产权分配的角度对塔里木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机制进行了分析,对建立流域水资源“激励相容”的管理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3.
本文通过对乡镇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环境问题的评价分析,提出乡镇工业环境管理应按本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乡镇企业的特点,实施分区域、按行业、有重点地进行管理的防治战略。并建议我国环境管理在以城市和大工业为重点的同时,及早将乡镇工业污染防治工作放在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切实加强乡镇工业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74.
产业精准扶贫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下,产业扶贫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承担起贫困户的"造血"功能,成为精准扶贫的核心,本文将其概括为"产业精准扶贫"。与已有研究不同,文章以产业精准扶贫与传统产业扶贫的区别以及产业精准扶贫怎样发挥作用这一科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了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从微观尺度研究产业精准扶贫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与传统产业扶贫停留在村一级或者大户层面不同,产业精准扶贫将产业透过村庄到农户,而且与贫困户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2)产业精准扶贫作用机制是通过利益相关方共同对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匹配的过程。产业精准扶贫突显了贫困户的主体性作用,着重强调贫困户自身拥有的土地、劳动力要素的参与,真正建构了多主体、多要素参与的长效机制。(3)产业精准扶贫是一个共同参与的过程。农户或是入股、务工或是自己发展产业,积极参与到农业生产中,通过政府引导、企业管理、村两委参与,促进贫困户参与在生产过程中,就产业过程中的事项达成共识,促进了贫困户的公民精神培育、实用技术掌握和思想观念转变。(4)产业精准扶贫是实现贫困人口增收发展的有效路径,但仍需注意风险防患。扶贫信息发布、帮扶单位责任人等扶贫利益相关者的组织和传播,为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贫困村奠定基础,但是,也相应地增加了产品销售问题和产业自然灾害的风险,产业贴补和金融扶持政策的稳定性也会影响产业精准扶贫的运行和成效。因此,要相应地加强对扶贫产业风险的预警,规避和降低产业扶贫风险。  相似文献   
75.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进及跃迁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生存危机以及环境治理的复杂状况,对中国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的动态监测与预警治理的研究是实现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的关键。文章测算1997—2015年中国大陆30个省区碳排放强度的空间面板数据,采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方法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空间相关性、集聚特征及其时空跃迁进行空间统计分析,借助分位数回归与时空跃迁嵌套模型,揭示在时间和空间推移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各省区碳排放强度的时空跃迁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30个省区的碳排放强度在时空分布上并不是完全随机状态,各个省区碳排放强度之间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特征,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会受到其相临近省区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省域间的碳排放强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集聚"与"分异"并存的时空演进特征。(2)中国碳排放强度空间集聚趋势增强,具有高度的凝固性和较低的流动性,10个高碳排放强度省区碳排放强度的稳定性将成为制约中国碳排放强度整体跃迁的重点省区,相关省区的跃迁性将成为驱动中国碳排放强度整体跃迁的关键省区。(3)各省区的碳排放强度空间集聚过程中存在时空跃迁的驱动模式和制约模式,分位数回归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各驱动因素对碳排放强度时空跃迁的驱动机制,不同响应阶段的驱动因素的分位数与碳排放强度时空跃迁类型之间具有很强的嵌套性。(4)根据各省区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及其跃迁机制的分析结果,进一步提出加强对关键省区碳排放强度的有效监测与治理,加大碳排放的约束力度等差异化的碳减排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76.
油气资源作为战略性资源,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资源所在地为国家建设输出了大量的能源,本地的经济发展却依然处于落后状况,导致目前资源所在地出现了种种矛盾和冲突。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资源所在地的利益补偿机制所致。以油气田资源开发的利益分配现状为例,指出目前的利益分配中主要存在资源所在地税收分配收益少、开发带来的生态污染补偿缺失、油气田项目征地补偿过低、资源开发没有促进资源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等问题,从福利经济学、公共政策管理的相关理论提出了构建利益补偿机制的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收益向资源所在地倾斜、实行生态补偿、创新征地补偿方式和资源就地转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7.
The diminishing resources and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cost of petroleum in association with their alarming pollution levels from diesel engines has led to an interest in finding alternative fuels to diesel. Emission control and engine efficiency are two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ameters in current engine design. The impending introduction of emission standards such as Euro IV and Euro V has forced research towards developing new technologies for combating engine emission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compression ratio, swirl augmentation techniques and ethanol addition on the combustion of compressed natural gas (CNG) blended with Honge oil methyl esters (HOME) in a dual fuel engine. The pres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bustion of HOME and 15% ethanol blend with CNG induction in a dual-fuel engine operated in optimized parameters at an injection timing of 27° Before Top Dead Centre and a compression ratio of 17.5 resulted in acceptable combustion emissions and improved brake thermal efficienci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wirl augmentation techniques increased brake thermal efficiencies (BTEs) and considerably reduced combustion emissions such as smoke, HC, CO and NOx. The addition of ethanol also increased BTEs. However, at more than 15% of ethanol in HOME, NOx emission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相似文献   
78.
本文以现代生态法文化观念为理论导引,在对传统生态法理论进行检视和对三江源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裣机制进行尝试考评的基础上,以理论分析与实证调研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具有建设性和可行性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79.
采用问卷调查、层次分析、专家咨询等方法,构建了综合考虑经济效益、产品品质和环境效益3个方面共包括12项指标的芹菜面源污染防治种植模式综合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应用该指标体系在巢湖流域开展了由不同施肥方式、是否施用松土促根剂和生物基膜等单项技术组合的不同面源污染防治种植模式效益评估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效益表现最好的是减量施肥+松土促根剂模式,产品品质效益最优的是减量施肥模式,环境效益最好的是有机无机肥混施+松土促根剂+生物基膜模式,综合效益最好的是有机无机肥混施+松土促根剂+生物基膜模式。采用减量施肥和有机无机肥混施模式,同时配合松土促根剂和生物基膜的技术组合可有效提高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80.
为研究城市高密度街区大气颗粒物浓度分布特征,2019年秋季对上海市某高密度街区道路大气颗粒物浓度、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地理位置、车辆与道路图像视频信息进行了同步移动在线监测,并结合街区内固定站数据和后向轨迹模拟结果,总结了影响街区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城市大气颗粒物背景拟合值处于较低水平时,街区内的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和影响因素易被识别;机动车污染源对大气颗粒物浓度贡献大,其中大型机动车的影响明显;户外施工和道路清扫会引起大气颗粒物浓度上升,其中PM10上升更明显;交通密度大的十字路口大气颗粒物浓度通常较高;城市高架的盖状结构会阻碍大气颗粒物在垂直方向上的扩散,引起局部大气颗粒物浓度上升;街区内高大浓密的乔木对近地面的大气颗粒物屏蔽效果不理想,甚至有助于颗粒物累积;早晚高峰时段大气颗粒物浓度较非高峰时段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