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3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78篇
综合类   127篇
基础理论   37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40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分析了"十三五"期间广东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广东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0年全省城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95.5%,PM2.5年均质量浓度为22 μg/m3,重度酸雨污染城市清零,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为86.3%,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优良面积比例为89.5%,自然生态质量总体为优。与2015年相比,2020年全省城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上升1.0百分点,PM2.5年均质量浓度下降29.0%,降水pH均值上升0.36个pH单位,酸雨频率下降12.9百分点。与2016年相比,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上升6.9百分点,重度污染比例下降8.5百分点,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优良面积比例上升9.1百分点,城市声环境总体稳定,自然生态质量稳中向好。但大气O3尚未进入下降通道,个别河段仍存在重度污染,海洋生态环境管理基础较薄弱。在协同减污降碳新形势下,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仍面临较大挑战。  相似文献   
332.
以2016-2020年河南省主要生态环境要素监测结果为研究对象,分析评价了河南省"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变化趋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等。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与2016年相比,2020年全省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上升6.2百分点;地表水环境质量逐渐由轻度污染变为良好状态,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持续上升,比2016年上升22.7百分点,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进一步下降,比2016年下降18.4百分点;降水、辐射环境质量等基本保持稳定;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声环境、生态、农村环境等其他环境要素质量均有不同程度好转。但与此同时,河南省仍为全国大气污染较重的省份之一,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明显收窄;仍有部分河流污染较重或不能稳定达标,从全国范围看,Ⅰ~Ⅲ类断面比例属中下水平,水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总体来看,河南省工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不优等问题还未从根本上改变,区域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还远未达到质变的效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仍需持续努力。  相似文献   
333.
在全面分析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基础上,总结了"十三五"时期安徽省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特征和主要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安徽省生态环境质量全面好转,2020年全省优良天数比例为82.9%,比"十二五"末上升2.0百分点。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39 μg/m3,比"十二五"末下降25.0%。地表水水质由轻度污染转为良好,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酸雨污染持续减轻。但全省生态环境形势依旧严峻,PM2.5和O3复合型污染特征越发明显,部分河流、湖库污染依然存在,巢湖富营养化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农村地下饮用水水源地及县域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较低,局部区域存在土壤污染问题,地下水以Ⅳ类水质为主。生态环境质量现状与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已进入攻坚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难度加大。  相似文献   
334.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双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也是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本研究使用生态质量、环境质量以及经济发展指标构建协同发展指数,评估我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7年的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度,按照评估结果将337个城市分为协同增长、金色污染、绿色贫困和拮抗发展4种类型。评估结果显示,2017年中国经济发展指数优于生态环境质量。其中,金色污染类型城市数量最多(122个,占总面积的21.89%);绿色贫困类型城市面积占比最大(76个,占总面积的32.86%);拮抗发展类型城市65个,占总面积的30.26%;协同增长类型城市74个,占总面积的14.99%。通过量化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协同程度,以期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