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41篇
  免费   4042篇
  国内免费   309篇
安全科学   1520篇
废物处理   240篇
环保管理   5546篇
综合类   11862篇
基础理论   3099篇
环境理论   51篇
污染及防治   1082篇
评价与监测   2118篇
社会与环境   1617篇
灾害及防治   157篇
  2025年   188篇
  2024年   639篇
  2023年   749篇
  2022年   743篇
  2021年   850篇
  2020年   819篇
  2019年   717篇
  2018年   618篇
  2017年   1037篇
  2016年   1073篇
  2015年   1098篇
  2014年   1078篇
  2013年   1395篇
  2012年   1581篇
  2011年   1468篇
  2010年   1181篇
  2009年   1116篇
  2008年   874篇
  2007年   1293篇
  2006年   1253篇
  2005年   1059篇
  2004年   963篇
  2003年   877篇
  2002年   713篇
  2001年   642篇
  2000年   614篇
  1999年   444篇
  1998年   322篇
  1997年   302篇
  1996年   256篇
  1995年   241篇
  1994年   179篇
  1993年   154篇
  1992年   110篇
  1991年   90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32篇
  1981年   30篇
  1980年   34篇
  1979年   36篇
  1977年   22篇
  1975年   20篇
  1973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作者论述了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环境保护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以此为基点,作者概述了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我国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提出了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环境保护的五项建议。  相似文献   
172.
三唑酮对大型溞21天慢性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唑类杀菌剂是一种在农业上广泛应用的广谱性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在农田施用后能够向土壤深处迁移和扩散,从而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体,因此三唑类杀菌剂对土壤生态环境能够造成一定的破坏.选择三唑酮为研究对象,参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  相似文献   
173.
为了明确茶园紫色土Zn容量及潜在污染状况,利用虹吸沉降和离心冻融法进行批量培养,研究区域土壤及不同粒径微团聚体等温吸附Zn~(2+)的水平,以及去除有机质和外源添加柠檬酸、乙二胺四乙酸(EDTA)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1)以专性吸附为主的多层吸附随Zn~(2+)质量浓度增至200 mg/L总体接近饱和,吸附量从大到小依次为0.002 mm、0.002~0.05 mm、原土、0.25~2 mm、0.05~0.25 mm,游离Zn~(2+)向较小粒径富集趋势明显,去除有机质弱化了微团聚体的吸附能力;2)吸附过程为自发吸热反应,热力学Freundlich方程(R2=0.9722~0.9995)整体拟合水平优于Langmiur方程(R2=0.9505~0.9987),土壤吸附能力与有机质、游离氧化铁、CEC呈正相关;3)两种有机酸均以0.1 mmol/L为阈值,随浓度增加均表现为低浓度增强Zn~(2+)积累、高浓度加快迁移,最大吸附量呈"峰形"变化,有机酸浓度"峰值"在去除有机质后增大到1 mmol/L;在未去除有机质土壤及结构单元中,EDTA对Zn~(2+)的释放能力更优,柠檬酸能更好地吸持,大粒径微团聚体0.25~2 mm及原土随有机酸浓度变化吸附量差异明显;去除有机质使两种有机酸促进及抑制功能削弱明显。  相似文献   
174.
用比对方式分析拟设监测点和已设监测点的大气中SO2,NOx和TSP,得出拟设监测点和已设监测点的年日均值的相对偏差小于15%,并用F检验法和t检验法对已设监测点5年的大气监测结果进行方差和显著性差异检验,结果表明通州市环境监测站提出的拟在监测站设置1个空气自动监测点取代原有的两个监测点的想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5.
Examination of model predictions at different horizontal grid resolutio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hile fluctuations in meteorological and air quality variables occur on a continuum of spatial scales, the horizontal grid spacing of coupled meteorological and photochemical models sets a lower limit on the spatial scales that they can resolve. However, both computational costs and data requirements increase significantly with increasing grid resolution.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examine, for any given application, whether the expected benefit of increased grid resolution justifies the extra costs.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 temperature and ozone observations and model predictions for three high ozone episodes that occurred over the northeastern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summer of 1995. In the first set of simulations, the meteorological model RAMS4a was run with three two-way nested grids of 108/36/12 km grid spacing covering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photochemical model UAM-V was run with two grids of 36/12 km grid spacing covering the eastern United States. In the second set of simulations, RAMS4a was run with four two-way nested grids of 108/36/12/4 km grid spacing and UAM-V was run with three grids of 36/12/4 km grid spacing with the finest resolution covering the northeastern United States. Our analysis focuses on the comparison of model predictions for the finest grid domain of the simulations, namely, the region overlapping the 12 km and 4 km domains. A comparison of 12 km versus 4 km fields shows that the increased grid resolution leads to finer texture in the model predictions; however, comparisons of model predictions with observations do not reveal the expected improvement in the predictions. While high-resolution modeling has scientific merit and potential uses, the currently available monitoring networks,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scarceness of highly resolved spatial input data and the limitations of model formulation, do not allow confirmation of the expected superiority of the high-resolution model predictions.The U.S. Governments right to retain a non-exclusive royalty-free licence in and to any copyright is acknowledged.  相似文献   
176.
添加氮损失抑制剂对蓝藻泥堆肥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脱水蓝藻进行大型生产性堆肥实验。研究堆肥过程中,氮损失抑制剂过磷酸钙的添加对堆肥物料各类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过磷酸钙加入的处理组与未加过磷酸钙的对照组堆制37 d后堆肥物料均可腐熟,且堆肥肥效均符合NY525-2002的相关要求。添加过磷酸钙处理组有机质含量为490 g/kg,全N、全P和全K含量分别为20.75、10.02和11.32 g/kg,总养分含量达到9.77%,堆肥品质明显优于对照处理。同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对照组中微囊藻毒素MC-RR与微囊藻毒素MC-LR去除率分别达到89.8%与78.3%。值得一提的是,添加过磷酸钙后,MC-RR和MC-LR的去除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分别达到了92.96%和100%,较好地保证了蓝藻堆肥农用的安全性,为脱水蓝藻好氧堆肥化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177.
气候变暖和空气污染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综合使用中国碳核算数据库、能源经济模型和空气质量模型,研究我国湖南省工业领域潜在碳达峰路径及其空气质量协同改善增益.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和相关工业/能源统计年鉴分析指出,湖南省2019年CO2排放总量为310.6 Mt,其中工业领域排放占比超70%,主要来自于电力、蒸汽、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及黑色金属的冶炼和压延业等行业.综合考虑未来各工业行业经济增长速率、能源技术进步程度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等因素,使用LEAP能源经济模型设置并分析了 3种潜在的工业碳达峰情景,包括趋势照常情景(2030年达峰)、中度减排情景(2028年达峰)和强化减排情景(2025年达峰).进一步结合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和区域空气质量模型WRF-Chem,以排放行业-部门的同源对应关系为桥梁,模拟分析不同碳达峰路径下空气质量改善响应.结果指出,在3种碳达峰情景中,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均有所降低,长株潭地区尤为显著;强化减排情景力度最大,中度减排情景次之,趋势照常情景相对最弱.制造业减污降碳的协同效果最佳,在不同情景实现碳达峰时,可分别减少ρ(PM2.5)和ρ(PM10)年均值0.6~1.8 μg·m-3和1.8~8.9 μg·m-3.研究可为国家和区域的减污降碳协同实践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8.
中国主要河口沉积物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02,自引:3,他引:10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通过分析长江口、珠江口、鸭绿江口和辽河口沉积物中典型污染要素PCB,Hg,Cd,Pb和As的含量,评价了上述河口沉积物的质量现状,定量确定了诸河口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结果表明,综合污染程度,长江口<鸭绿江口<珠江口<辽河口,长江口和鸭绿江口典型污染物的平均综合指数Cd分别为0.91和1.02,海域沉积物质量良好;而辽河口Cd污染程度较高(平均污染指数C if为3.38),珠江口As为中等污染参数(平均污染指数C if为1.57),潜在生态风险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为鸭绿江口<长江口<珠江口<辽河口,Cd在辽河口具有较高的潜在生态风险(平均潜在风险参数E ir达101.53),而Hg在珠江口的局部海域具有中等潜在生态风险(潜在风险参数E ir达51.20).  相似文献   
179.
污水污泥间壁热干燥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污泥间壁热干燥的工艺过程,分析了其工艺参数、冷凝水水质和产生的污染气体,探讨了有机物水解机理.结果表明,污泥含水率与停留时间呈负指数函数相关.收集到的干燥冷凝水属高浓度有机废水,其总有机碳(TOC)、挥发性有机酸(VFA)和氨氮(NH3-N)浓度均很高,pH值保持在9~9.5.干燥冷凝水中挥发性有机酸和氨氮来源于2部分:低温110 ~130℃时,主要发生蛋白质的水解,生成有机酸和氨氮;高温140~150℃时,主要发生脂肪类的水解,生成有机酸.干燥温度低于150 ℃时,污泥间壁热干燥过程无污染气体产生.  相似文献   
180.
为了解AFS公约执行10年后长江重庆主城段水环境中有机锡污染情况,以重庆主城段长江及其支流嘉陵江为研究区域,于2020年10月采集重庆主城段各码头水域地表水水样,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了地表水中丁基锡和苯基锡浓度,分析了水环境中三丁基锡(TBT)、三苯基锡(TPhT)及其降解产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地表水环境中同时检测到了TBT、TPhT及其降解产物一丁基锡(MBT)、二丁基锡(DBT)、一苯基锡(MPhT)和二苯基锡(DPhT);长江重庆主城段地表水中有机锡浓度近年来整体呈先下降后趋于平稳的趋势,尽管少数点位仍有新的TBT和TPhT输入,但绝大多数点位的TBT和TPhT已发生降解.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长江重庆主城段水环境中TBT和TPhT在部分水域可能会对水生生物产生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