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8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203篇
安全科学   336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350篇
综合类   761篇
基础理论   191篇
污染及防治   60篇
评价与监测   85篇
社会与环境   116篇
灾害及防治   8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2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溶解氧变化对底泥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静态实验考察了溶解氧变化对底泥酶活性影响,同时采用BIOLOG ECO微平板构造了不同溶解氧水平下底泥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高溶解氧条件下,底泥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缺氧条件及厌氧条件(P<0.01),脱氢酶活性高于背景值;厌氧条件下脱氢酶、脲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高溶解氧组、缺氧组及背景值(P<0.05);缺氧条件下硝酸盐还原酶活性显著高于高溶解氧组及厌氧组(P<0.05);蛋白酶活性受溶解氧水平变化的影响较小。BIOLOG ECO微平板法分析表明,溶解氧变化对底泥微生物多样性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微生物多样性的降低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高溶解氧组>厌氧组>缺氧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缺氧条件及厌氧条件下,底泥微生物对大分子有机物的利用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相对地,高溶解氧条件下微生物对大分子有机物的利用程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高溶解氧组及缺氧组底泥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利用程度升高,厌氧组对碳水化合物利用程度降低。总之,高溶解氧条件更有利于形成底泥有机物完整的代谢循环,提高大分子有机物的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82.
为了了解无锡市大气中类二噁英多氯联苯(Dioxin-like PCBs,DL-PCBs)水平,利用大流量空气采样器在无锡市分别采集了6个气相和6个颗粒相大气样品,气相色谱-质谱(GC-NCI-MS)测定样品中12种类二噁英多氯联苯。结果显示,大气样品中∑_(12)DL-PCBs的总浓度(气相+颗粒相)为1157~2 747 fg/m3,平均浓度为1759 fg/m3,平均浓度为1759 fg/m3。其中,气相的浓度为11 124~2 721 fg/m3。其中,气相的浓度为11 124~2 721 fg/m3,平均值为1 701fg/m3,平均值为1 701fg/m3;颗粒相的浓度为26~143 fg/m3;颗粒相的浓度为26~143 fg/m3,平均值为58fg/m3,平均值为58fg/m3。气相中∑_(12)DL-PCB含量占总量的97%,而颗粒相仅占3%。DL-PCBs的总毒性当量(气相+颗粒相)为2.16~4.47fg TEQ/m3。气相中∑_(12)DL-PCB含量占总量的97%,而颗粒相仅占3%。DL-PCBs的总毒性当量(气相+颗粒相)为2.16~4.47fg TEQ/m3,平均值为3.53fg TEQ/m3,平均值为3.53fg TEQ/m3。DL-PCBs单体中PCB-118的浓度最高,平均占总浓度的54%,其次是PCB-105和PCB-77,PCB+81在所有样品中均未检出。在所有DL-PCBs中,毒性当量浓度的主要贡献者为PCB-126,其平均贡献率为95%,其次为PCB-169,平均贡献率为3%。  相似文献   
83.
本文研究了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氮的过程中,通过标准曲线、标准物质、具体试样的一系列测定探讨,发现试剂、实验用水、实验器皿、实验环境等对测定结果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84.
核事故与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是核电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制约因素。本文针对目前核电厂面临的积存的低中放固体废物超出暂存库设计容量和时间的困境,分析核电持续发展带来的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置需求和放射性风险,深入探讨了我国低中放固体废物处置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认为问题存在的深层原因主要是废物处置责任划分不明确、核电发展与放射性废物管理的国家职能存在割离,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出台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选址规划、建立独立的放射性固体废物贮存和处置公司、建立和完善放射性废物管理基金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5.
水位波动可有效调节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干湿交替过程引起的沉积物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途径的改变是其重要机制之一。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干湿交替将加速沉积物有机碳的分解,强化沉积物硝化与硝化作用的偶联,促进沉积物磷的酶促水解和厌氧解离,从而增加再度淹没之后水中溶解有机碳和生物可利用性磷的浓度,并减少溶解无机态氮的浓度。有机质的分解是上述过程的关键步骤。因此,必须系统描述湖泊水陆界面土壤和沉积物基本理化性状与水生生物特征,分析干旱过程中沉积物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途径的变化,了解淹没过程中水柱营养状态与浮游生物群落对沉积物营养释放的响应,从而揭示水位波动调控富营养化过程的机制,即诱发营养脉冲或维系其持续补给,改变营养阈值,进而导致稳态转换。  相似文献   
86.
分析了杭州市环保宣教工作的现状、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新形势下环境宣教工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7.
灾害风险认知能力是进行减灾教育的基础,受众获取灾害知识与信息的方式是影响减灾教育方法的重要因素,而受众获取灾害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则会直接影响灾害内容的传递效率和效果。本文针对以上所关心的问题,为了建立合理有效的大学生减灾教育计划,应对大学生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不足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和研究了来自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灾害风险认知水平、获取灾害知识和信息的方式与途径。从自然灾害风险认知的视角,通过寻找不同特性大学生群体获取减灾知识与信息的差异和趋同性,提出了现势条件下针对大学生的减灾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88.
全氟辛烷磺酸(PFOS)对斑马鱼卵黄蛋白原mRNA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研究环境低剂量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对水生生物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测定了PFOS对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肝脏中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TG)mRNA水平的影响.将斑马鱼暴露于4个PFOS的环境低剂量浓度组(0.1、1、10、100μg.L-1)中进行21d毒性试验,收集肝脏样品,提取RNA,采用荧光定量PCR(qRT-PCR)分别检测VTG1和VTG3的mRNA水平.结果表明:①PFOS暴露引起雄性斑马鱼肝脏VTG1和VTG3 mRNA水平升高,VTG1 mRNA水平升高与剂量呈正相关,在100μg.L-1暴露浓度处与对照组呈现显著性差异;VTG3的mRNA水平变化与剂量呈倒U型曲线,呈现典型的毒物刺激荷尔蒙效应,在10和100μg.L-1暴露浓度处与对照组呈现显著性差异;②PFOS暴露引起雌性斑马鱼肝脏中VTG1 mRNA水平升高,在10μg.L-1暴露浓度处与对照组呈现显著性差异,但在高浓度(10和100μg.L-1)处试验结果误差较大;VTG3 mRNA水平只在10μg.L-1暴露浓度处升高,但相比于对照组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结果表明PFOS暴露对斑马鱼的内分泌干扰作用明显,其毒性作用机制可能是类雌激素效应,而肝脏中VTG1和VTG3mRNA水平可能作为PFOS内分泌干扰效应评价的敏感生物标志物,但VTG1和VTG3 mRNA水平的响应曲线呈现基因亚型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9.
石油化工行业可接受风险水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油化工行业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为了明确该行业的风险可接受水平,制定一个合理可行的可接受风险准则极为必要.本文在对国内外风险可接受水平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国内外有关标准,对生命风险水平、经济风险水平和环境风险水平确定的基本思想进行了详尽阐述,分别给出了3种风险的可接受水平公式,提出了确定石化行业可接受风险水平的方法,需同时满足可接受生命风险、经济风险和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90.
PROBLEM: A stated objective of driver education in North America is to produce safer drivers, typically defined as drivers less likely to crash.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xtent to which driver education has achieved this objective independently as well as the extent to which such programs can support the success of graduated licensing in reducing young driver crashes. In so doing, it discusses past experiences,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driv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relation to graduated driver licensing. METHOD: Literature review and synthesis. RESULTS: Driver education programs have yet to demonstrate consistent attainment of their safety objectives. Moreover, they have not been found to enhance the safety effectiveness of graduated licensing programs--indeed, some practices, for example, "time discounts" for driver education have actually had a detrimental effect on teen safety. DISCUSSION: Despite its disappointing safety record to date, it is important not to abandon driver education. In particular, there are opportunities to improve driver education so that it achieves its safety objectives, and ensure that programs in the future complement graduated driver licensing and contribute to its overall safety benefits. Current and future efforts to improve driver education and better integrate it with graduated licensing programs, however, need to be rigorously evaluated to determine what does and does not work to reduce young driver crashes, and as importantly, to understand why this is the case. IMPACT ON INDUSTRY: Improved driver education integrated with graduated driver licensing has potential safety benefi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