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66篇
  免费   420篇
  国内免费   2067篇
安全科学   423篇
废物处理   786篇
环保管理   1055篇
综合类   4548篇
基础理论   478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465篇
评价与监测   135篇
社会与环境   44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77篇
  2020年   180篇
  2019年   158篇
  2018年   137篇
  2017年   165篇
  2016年   211篇
  2015年   237篇
  2014年   366篇
  2013年   425篇
  2012年   487篇
  2011年   456篇
  2010年   385篇
  2009年   440篇
  2008年   343篇
  2007年   557篇
  2006年   655篇
  2005年   501篇
  2004年   428篇
  2003年   422篇
  2002年   346篇
  2001年   309篇
  2000年   269篇
  1999年   254篇
  1998年   179篇
  1997年   141篇
  1996年   107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0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5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国内硝基苯废水治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硝基苯具有很高的毒性且难以生物降解,严重威胁环境和人类健康.综述了近年来国内硝基苯废水治理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硝基苯废水的主要处理方法化学法、生物法和物理法,并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2.
湿地植物在城镇污水处理系统中的作用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不同类型湿地植物如凤眼莲、荇菜、稗草、黑藻、皇竹草、美人蕉等,引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考察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在湿地组合系统中的作用特性。盆栽实验发现,虽然植物对污水N、P营养元素的直接去除率分别只有14.0%~59.4%和8.6%~55.2%,但植物通过过滤、截留及加强有机物降解转化的作用,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具有协同效应,使水体N、P的总去除率分别达65.4%~83.8%和43.5%~69.5%。将植物引入组合处理系统,中试实验结果表明,水体TN、TP和COD月平均去除率分别高达80.4%、74.3%和81.3%。与常规生化处理系统相比,处理效果大为增强,生化反应的能耗相对减少,出水水质较稳定,使湿地组合系统成为一种去N除P,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3.
硫酸根对有机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刘燕 《环境科学》1992,13(5):50-52,24
利用连续流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在控制和不控制H_2S浓度两种情况下,考察SO_4~(2-)对有机物厌氧生物处理的影响。试验表明,硫酸根本身对厌氧处理没有毒害作用,它对厌氧处理过程的破坏主要是其还原产物H_2S造成的。在用Fe~(2+)控制H_2S的情况下,硫酸根的存在和浓度大小对出水TOC、TOC去除率、产气量、气化率无不利影响,但会使气体中甲烷含量及甲烷产率逐渐减小而二氧化碳含量及二氧化碳产率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64.
热活化和酸活化给水处理厂废弃铁铝泥的吸磷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酸活化和热活化方式对给水厂废弃铁铝泥(ferric and alum water treatment residuals,FARs)吸附磷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活化和热活化均能提高FARs的磷吸附能力,其中经2mol·L-1HCl酸活化的FARs(AH2.0-FARs)和300℃热活化的FARs(H300-FARs)取得最好的磷吸附效果.结合SEM和XRD表征技术对活化机制分析得知,两种活化方式均会使FARs变得疏松、多孔,从而提高FARs对磷的吸附能力.Langmuir和Freundlich两种模型均可很好地反映活化前后FARs的等温吸附过程,FARs对磷的理论饱和吸附量由活化前的20.48mg·g-1分别增加到22.86mg·g-1(AH2.0-FARs)和29.66mg·g-1(H300-FARs).低pH值有利于FARs对磷的吸附.此外,解吸附实验结果表明活化后的FARs能够更好地固定磷.因此,活化后的FARs是一种相对更好的磷的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65.
江苏省太湖污染防治概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太湖水源是整个太湖流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命脉,近年来太湖水质恶化已影响太湖流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分析了太湖污染来源及污染状况探讨了太湖污染的发展原因,指出了太湖水污染防治的措施,如污染物总量控制,重点治理,综合防治等。  相似文献   
66.
生物滴滤池法处理废气动力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物料平衡和微生物降解废水中污染物的动力学模式,以丙酮、甲苯为处理对象提出了生物滴滤池处理废气的模式。当入口浓度C_(in)较低,小于临界浓度C_(crit),时,C=C_(in)EXP((-B/V_g)·H);当人口浓度C_(in)较高,大于临界浓度C_(crit)时,C=C_(in)-(K_0X/V_g)·H。研究表明,实验结果与模式计算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67.
针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的特点,采用生态氧化池/垂直流人工湿地/自然湿地生态工程组合工艺对其进行深度处理,重点分析了运行效果和去除机理。数据结果表明,该工艺运行稳定,系统出水COD,BOD5,NH3-N和TP平均分别为14.4,3.4,0.84,0.19mg/L,平均去除率均在65%以上,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Ⅳ类标准。  相似文献   
68.
采用umu遗传毒性测试方法考察了消毒剂投加量、反应时间和消毒剂氯氮比对某饮用水厂臭氧-生物活性炭出水加氯或氯胺消毒前后遗传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炭后水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20~70 ng/L),加氯或氯胺消毒后遗传毒性增加.反应时间为24 h,在相同投加量下氯消毒遗传毒性(40~95 ng/L)高于氯胺消毒遗传毒性(20~40 ng/L);当氯初始投加量从0 mg/L增加到10 mg/L时,炭后水的遗传毒性先迅速增加,在0.5~1 mg左右达到极大值,然后再降低,在3~5 mg左右达到极小值后缓慢上升,但是氯胺消毒后水样遗传毒性变化规律不如氯消毒的明显.当投加量为3 mg/L时,随着反应时间从0 h延长至72 h,无论是氯消毒还是氯胺消毒,炭后水遗传毒性均是先迅速增加,在2 h时达到极大值后再下降,在18 h左右达到极小值然后缓慢上升,而且任意反应时间内,氯胺消毒的遗传毒性(20~62 ng/L)均小于氯消毒(83~120 ng/L).本试验还研究了消毒剂氯氮比对炭后水氯消毒后遗传毒性的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从遗传毒性的角度看,对于饮用水消毒氯胺比氯更安全,而且2种消毒方式的遗传毒性的变化规律均不同于总HAAs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9.
进出水方式对高负荷浅层渗滤净化生活污水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农村分散住户用水不均匀和排放泵井运行不连续条件下高负荷地下浅层渗滤系统的净化效果,建立渗滤试验柱,以实际生活污水为进水,在12.5 cm.d-1日均水力负荷下,比较连续进水、间歇进水和自由排水、间歇排水对实际生活污水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渗滤柱对NH4+-N的平均去除率均大于96%。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41.2%~67.7%,其中采用间歇进水、间歇排水方式的渗滤柱去除率最低,但出水仍可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二级标准。各渗滤柱对TN的平均去除率为17.5%~37.2%,其中采用间歇进水、间歇排水的渗滤柱平均去除率最高,表明强化反硝化作用是提高脱氮效率的主要途径。对TP的平均去除率为51.0%~78.0%,其中采用连续进水、间歇排水的渗滤柱平均去除率最高,表明延长污水停留时间、增加与填料的接触面积能增强对TP的去除效果。间歇进水、间歇排水方式下,渗滤柱对COD的去除效果有所下降,但是对N、P营养盐的综合去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0.
● Properties and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of CSBT photocatalyst were investigated. ● Properties of CSBT were controlled by simply manipulating glycerol content. ● Performance was linked to semiconducting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CSBT (W:G ratio 9:1) had better performance with lower energy consumption. ● Phenols were reduced by 48.30% at a cost of $2.4127 per unit volume of effluent.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perties and performance of black titanium dioxide with core-shell structure (CSBT) for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is crucial for improving its prospect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n this study, CSBT was synthesized using a glycerol-assisted sol-gel approach.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water-to-glycerol ratios (W:G = 1:0, 9:1, 2:1, and 1:1) on the semiconducting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CSBT was investig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CSBT in removing phenolic compounds (PHCs) from real agro-industrial wastewater was studied. The CSBT synthesized with a W:G ratio of 9:1 has optimized properties for enhanced removal of PHCs. It has a distinct core-shell structure and an appropriate amount of Ti3+ cations (11.18%), which play a crucial role in enhancing the performance of CSBT. When exposed to visible light, the CSBT performed better: 48.30% of PHCs were removed after 180 min, compared to only 21.95% for TiO2 without core-shell structure. The CSBT consumed only 45.5235 kWh/m3 of electrical energy per order of magnitude and cost $2.4127 per unit volume of treated agro-industrial wastewater. Under the conditions tested, the CSBT demonstrated exceptional stability and reusability. The CSBT showed promising results in the treatment of phenols-containing agro-industrial wastewa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