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94篇
  免费   1201篇
  国内免费   2961篇
安全科学   2574篇
废物处理   329篇
环保管理   2750篇
综合类   9744篇
基础理论   1472篇
环境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1462篇
评价与监测   776篇
社会与环境   1095篇
灾害及防治   845篇
  2024年   70篇
  2023年   311篇
  2022年   510篇
  2021年   673篇
  2020年   707篇
  2019年   527篇
  2018年   437篇
  2017年   624篇
  2016年   724篇
  2015年   718篇
  2014年   784篇
  2013年   978篇
  2012年   1145篇
  2011年   1242篇
  2010年   864篇
  2009年   973篇
  2008年   715篇
  2007年   1128篇
  2006年   1129篇
  2005年   992篇
  2004年   872篇
  2003年   812篇
  2002年   715篇
  2001年   603篇
  2000年   554篇
  1999年   530篇
  1998年   353篇
  1997年   290篇
  1996年   191篇
  1995年   182篇
  1994年   159篇
  1993年   148篇
  1992年   92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14篇
  1974年   5篇
  1973年   7篇
  1972年   5篇
  1971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农药废水的“物化+生化”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久效磷和亚磷酸三甲脂产生的废水是高浓度、毒性大的有机农药废水 ,采用适当的物化手段作为预处理可以降低废水的CODCr和毒性 ,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 ,再经过以光合细菌为主的接触氧化处理 ,整个系统CODCr的去除率达到 99% ,出水CODCr降低至 2 0 0mg/L。  相似文献   
152.
研究了不同生长阶段的Cu2 + 吸附细菌Pseudomonasputida 5 x对Cu2 + 的吸附容量 .结果表明在低硫培养基中 ,当P putida 5 x细胞生长刚进入对数生长期时 ,单位细胞对Cu2 + 的吸附溶量最低 .而当生长进入稳定生长期的后期或死亡期的早期时 ,单位细胞对Cu2 + 的吸附量最大 .实验结果还表明 ,高浓度的Cu2 + 对对数期细胞的吸附能力有一定的抑制 ,而对死亡期的细胞影响较小 .早期研究已证明细胞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和细胞表面某些对重金属离子具有亲和性的功能基团 (如某些膜蛋白及羰基化合物 )有关 .利用透视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不同生长阶段的细胞表面结构及对铜离子的吸附效果 ,发现生长后期细胞表面吸附有较多的Cu2 + ,这表明生长后期的细胞表面可能含有较多的这类功能基团  相似文献   
153.
原政云 《环境工程》1997,15(1):54-58
以唐山市亚行贷款环保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为例,说明应用矩阵法的内容、特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154.
研究了36个取代苯胺和苯酚类化合物对大型的急性毒性,应用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线性溶解能关系参数和分子连接性指数得出了该类化合物的定量构效关系方程,这些方程可以用来进行该类化合物危害性初评.LSER法得到的QSAR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增大分子体积及偶极性极化性,均可增大毒性.化合物与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氢键键合作用是导致该类化合物毒性高于其基本毒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5.
本文试从英语阅读的心理与习惯,对阅读中所遇到的新、生词汇的处理及阅读方法与技巧几个方面来论述,加强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56.
我国中水回用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从长远发展来看,中水回用作为一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措施,将有力地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加速生态城市的建设。中水回用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7.
高等院校管理者必须思考如何更加有效的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高等院校教师的有效激励机制包括教师工作激励机制、教师成就激励机制和优秀教师的价值激励机制。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促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高等院校教师的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58.
此文介绍尺寸为φ1547×L900×δ30的大直径TA2卷焊坯的制备工艺。主要包括卷焊坯设计、展开下料的计算、卷圆工艺、焊接工艺等,可供同类材质圆筒件卷圆时参考。  相似文献   
159.
用微生物传感器快速法和稀释接种法对地表水和污水处理厂出水中的生化需氧量(BOD)进行了测定,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0.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ynergy in forest sector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are the two main strategies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have been considered separately in the global negotiations as well as literature. There is a realization on the need to explore and promote synergy between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while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In this paper, an attempt is made to explore the synergy between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by considering forest sector, which on the one hand is projected to be adversely impacted under the projected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and on the other provide opportunities to mitigate climate change. Thus, the potential and need for incorporating adaptation strategies and practices in mitigation projects is presented with a few examples. Firstly, there is a need to ensure that mitigation programs or projects do not increase the vulnerability of forest ecosystems and plantations. Secondly, several adaptation practices c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mitigation projects to reduce vulnerability. Further, many of the mitigation projects indeed reduce vulnerability and promote adaptation, for example; forest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protected area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forestry. Also, many adaptation options such as urban forestry,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drought resistant varieties also contribute to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Thus, there is need for research and field demonstration of synergy between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o that the cost of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impacts can be reduced and co-benefits increa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