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34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32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250篇
基础理论   23篇
污染及防治   51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61.
综述了用于水处理领域的活性炭再生技术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活性炭各种再生方法的优缺点,包括热再生、化学药剂再生、生物再生、电化学再生、超声波再生、催化湿式氧化再生和超临界流体再生等方法;介绍了活性炭再生的多种新技术,认为一种活性炭再生的新方法—超声波+电化学再生法有可能在未来挑战传统技术。  相似文献   
362.
针对目前干电池资源回收利用的世界性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化学体系的干电池条形码编码方案。该方案的提出为电池的分类回收及废旧干电池的自动化分类设备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63.
Electrochemical conversion of CO2 to hydrocarbons can relieve both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 stresses. However, electrocatalysts for this reaction usually suffer from a poor product selectivity and a large overpotential. Here we report that tunable catalytic selectivity for hydrocarbon formation could be achieved on Cu nanomaterials with different morphologies. By tuning the electrochemical parameters, either Cu oxide nanowires or nanoneedles were fabricated and then electrochemically reduced to the corresponding Cu nanomaterials. The Cu nanowires preferred the formation of C2H4, while the Cu nanoneedles favored the production of more CH4, rather than C2H4. Our work provides a facile synthetic strategy for preparing Cu-based nanomaterials to achieve selective CO2 reduction.  相似文献   
364.
苯酚在金刚石膜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降解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循环伏安法、交流阻抗法、恒电位计时电流法,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研究了苯酚在金刚石膜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降解过程.结果表明,苯酚在电化学氧化降解中经历了苯二酚、苯醌的形成和进一步被氧化的过程,苯二酚在反应过程中的积累很少,迅速氧化为苯醌,而醌类中间产物则较难进一步氧化,在反应过程中积累的浓度较高.苯酚在金刚石膜电极上有不同的电化学氧化反应途径,在低于金刚石膜电极析氧电位下,发生单纯直接电化学氧化过程;在高于金刚石膜电极析氧电位下,间接电化学氧化和直接电化学氧化将同时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365.
好氧细菌降低油田采出水对管钢腐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Tafel曲线、线性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等电化学技术研究了序批式间歇反应器(SBR)中嗜油好氧细菌对J55油套管钢在油田采出水中腐蚀行为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腐蚀膜的形貌和成分,采用失重法测量了动态腐蚀速率.结果表明,嗜油好氧细菌加入后,J55油套管钢试样表面所成腐蚀膜的组分发生了变化,腐蚀膜的致密性增强,膜与钢基体之间的结合力增大;好氧细菌的加入显著降低了J55钢在采出水中的腐蚀速率,有菌条件下的腐蚀速率是无菌条件下的40%.此外,还对嗜油好氧菌减缓J55油套管钢在油田采出水中腐蚀速率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66.
电化学氧化法在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不同废水种类论述了目前国内外有关电化学氧化处理有机废水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现状.并讨论了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67.
FePMo12催化电化学反应降解染料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栗  岳琳  郭建博  杨景亮  廉静  罗晓  王开红 《环境科学》2014,35(5):1843-1849
采用IR和XRD等方法对自制磷钼酸铁(FePMo12)杂多酸进行表征,表明杂多阴离子具有Keggin结构.将FePMo12负载于修饰后的4分子筛(4A)上制备FePMo12/APTES-4A催化剂填充于电化学反应器中,考察电化学氧化体系对酸性大红3R染料废水的脱色效果.结果表明,FePMo12/APTES-4A催化剂对酸性大红3R模拟废水具有良好的催化效果,当活性组分负载量为3%时,在pH为4,槽电压为22 V,曝气量为0.08 m3·h-1,极板间距为3.0 cm反应条件下,90 min后脱色率达到75.3%,COD和TOC去除率分别达到65.4%和46.0%.加入支持电解质Na2SO4和NaCl后,NaCl对电催化降解染料废水有促进作用,而Na2SO4的加入使得废水的脱色效率降低.采用可见-紫外光谱对反应过程中间产物进行分析,表明染料分子中的共轭体系已基本被破坏.  相似文献   
368.
电化学方法去除污泥中重金属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分析了河东污水处理厂污泥中Pb、Cd、Cu、Ni的含量和形态分布特征,并以PbO2/Ti电极板为阳极、铜板为阴极通电处理污泥,考察了电压、通电时间等因素对污泥pH及重金属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中Cd和Ni的含量超过了国家农用标准(GB4284—1984),同时,Cd和Ni也具有较高的生态可利用性.不同电压对污泥重金属去除率影响较大,当电压为35 V,电流为80 mA,反应时间为6 h时,对污泥的处理效果与费用最佳,在此电压下对污泥进行处理,Cu、Pb、Cd和Ni的去除率分别为57.35%、48.42%、68.63%和49.85%.此时,阳极区污泥中的重金属含量已有较大程度的降低,均能达到国家农用标准(GB4284—1984).  相似文献   
369.
铝合金结构腐蚀传感器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铝合金材料发生腐蚀后,其电特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通过监测电特性的变化实现铝合金结构腐蚀程度评估的特性,重点描述了电流式、电阻式、阻抗式等腐蚀传感器的主要构造、功能及其工作原理。这些腐蚀传感器的研发和应用为早期发现飞机结构的腐蚀损伤提供了技术储备和有效手段,有利于及时采取修理或预防措施,从而减少或避免飞机结构发生重大腐蚀故障。最后提出了飞机结构腐蚀传感器研发的基本构想和总体思路,明确了其技术发展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370.
目的研究西沙海洋环境下30CrMnSiA合金钢三种(C1,C2,C3)涂层体系的耐腐蚀性能。方法在西沙海域环境开展30CrMnSiA合金钢三种涂层的自然暴晒实验,暴晒实验时间为3年,分别通过测试光泽度、色差、电化学阻抗值等手段检测腐蚀状况来研究腐蚀特点。结果三种涂层的光泽度和色差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减少,暴晒后三种涂层的光泽度和色差相差不大,但三种涂层检测的电化学阻抗值相差很大,且C1涂层阻抗值明显大于C2和C3涂层。结论 C1涂层体系相较于C2和C3两种涂层体系有更高的耐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