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37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206篇
基础理论   24篇
污染及防治   66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在低温条件下,利用强化水芹浮床对生物净化槽处理后的崇明岛农村生活污水进行深度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水芹在浮床内保持着较好的生长状态,是一种优越的低温条件下浮床植物;强化水芹浮床由纤维填料和水芹交替分布组合而成,提高了浮床内的微生物浓度,强化了浮床对污染物质的降解作用,从而使其对有机质、氮、磷及悬浮物保持着较好的净化效果,平均出水浓度COD≤40 mg/L,NH4+-N≤10 mg/L,TN≤15 mg/L,TP≤1.0 mg/L.  相似文献   
82.
目的研究自然环境加速试验方法的环境强化效果。方法通过分析实时监测获得的典型环境不同自然环境加速试验装置中,温湿度环境因素变化数据,找出典型环境中不同自然环境加速试验装置内部的温湿度环境因素变化规律,计算得到典型环境中不同自然环境加速试验方法对温湿度环境因素的强化效果。结果得到了典型环境中不同自然环境加速试验装置的特征温湿度变化规律曲线图。结论玻璃框、黑箱、强制通风玻璃框等3种自然环境加速试验装置对自然环境的光照热效应有明显的强化作用,其内部温度变化梯度大小与环境中太阳辐射量大小相关。  相似文献   
83.
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CO2浓度升高导致的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针对各国CO2过量排放与温室效应逐渐加剧的现状,讨论传统CO2减排方法与CO2的捕获、储存与利用(CCSU)的优缺点和优势互补,论述针对大型CO2排放点的减排措施——CCSU的必要性。对CCSU进行系统的介绍和认识,并对CCSU所包含的各种捕获技术、储存技术以及利用技术的特点进行对比和分析,论述其适用范围、地域和经济因素。结合国外一些现有的应用CO2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对CO2的捕获与利用的联用作出分析和展望。尤其是CO2的化工利用具有广阔的研发和发展前景,CO2EOR(CO2提高采收率技术)在技术和经济上具有实际应用意义。为新型环保型能源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4.
Surfactant dissolution and mobilization of LNAPL contaminants in aquife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mproper disposal, accidental spills and leaks of non-aqueousphase liquids (NAPL) such as gasoline, fuel oil and creosote result in long-term persistent sources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Column and 2-D tanks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use of surfactant-enhanced recovery of light non-aqueous phase liquids (LNAPL) in groundwater aquifers. These experiments focused on the use of surfactants to promote dissolution and mobilization in addition to evaluating the increase of aqueous phase permeability as residual NAPL is recovered. Further experiments are presented that show the innovative use of surfactants during primary pumping to recover free product canpotentially increase the amount of free product recovered, canpotentially reduce the amount of residual NAPL remaining afterprimary pumping and performs better than the use of surfactantsto mobilize trapped residual NAPL.  相似文献   
85.
微污染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饮用水水源微污染日益严重,给传统的饮用水处理工艺提出新的挑战.本文阐述了饮用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强化传统处理工艺、预处理技术、深度处理技术及应用,并给出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86.
介绍了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污泥的特点及分类,目前城市污水化学强化一级处理中化学污泥的特性、处置方法以及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7.
超低溶解氧条件下的EBPR系统除磷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验采用两个交替厌氧/好氧(An/O)模式运行的SBR反应器,对不同溶解氧(DO)浓度梯度下EBPR系统除磷效果及工艺性能进行了为期127 d的研究.在未控制DO的对照组反应器R1中,好氧段DO≥6 mg·L~(-1),运行的前65 d内工艺除磷性能稳定,除磷率95.9%,出水总磷0.5 mg·L~(-1),但由于系统长期处于过曝气状态,65 d后除磷性能逐渐恶化,直至97 d后系统彻底失效,整个运行阶段(1~127 d)出水总磷一级A达标率为39.4%.对于实验组反应器R2,控制好氧段DO浓度分别为2、1、0.5、0.2、0.1 mg·L~(-1),各工况初期除磷性能均有小幅波动,但除磷率迅速回升,继而反应器达到稳定运行.统计发现,实验组反应器R2在整个运行阶段出水总磷一级A的达标率为94.6%,127 d内仅有6 d不达标,工艺性能远优于R1.DO=2 mg·L~(-1)系统的比吸磷速率接近最大值,而低DO条件对比吸磷速率影响较大.实验还发现,尽管由超低DO(0.1 mg·L~(-1))引起的有机物降解速率低导致系统发生污泥微膨胀,但出水总磷仍能100%达标排放,微好氧EBPR的节能除磷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8.
目的 研究CO2驱油工艺中咪唑啉缓蚀剂对油套管P110钢腐蚀的缓蚀机制与规律。方法 模拟长庆油田CO2驱工艺环境为实验条件,采用失重挂片、电化学测试、微观表征等手段,研究油酸咪唑啉缓蚀剂对P110碳钢的腐蚀抑制行为。结果 P110钢的腐蚀速度随着CO2分压的升高而增大,但是增大幅度不明显。当CO2分压为2、6 MPa时,油酸咪唑啉对P110钢腐蚀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缓蚀效率均超过98%,试片表面基本完整;当CO2分压升高到8 MPa时,油酸咪唑啉的缓蚀性能明显下降,缓蚀效率仅为64.33%,试片表面存在明显的腐蚀特征。结论 CO2分压升高到8 MPa时,P110钢表面携带过剩的正电荷,不利于油酸咪唑啉缓蚀剂的吸附。  相似文献   
89.
基于无人机可见光影像的绿色植被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健康绿色植被光谱特性及无人机可见光影像典型地物各波段像元值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综合利用红、绿、蓝3个可见光波段信息的新型绿色植被指数——差异增强植被指数(DEVI).利用该指数及其他8种常见可见光植被指数结合不同阈值方法提取研究区域绿色植被信息,并采用地表真实感兴趣区和基于SVM的监督分类方法进行精度量化评价.结果表明:由DEVI计算的植被指数灰度影像直方图具有良好双峰形态,可利用双峰直方图阈值法快速确定阈值,且阈值一般位于0.9~1之间;同时,DEVI提取精度明显优于其余8种植被指数,且采用双峰直方图阈值法时,总体精度为98.98%,Kappa系数为0.9791,相对误差为1/83.为验证DEVI是否具有良好的可适用性及可靠性,选取3种典型植被覆盖区域进行可行性验证,结果表明:利用DEVI可高精度提取建筑密集区域和植被零散分布区域的绿色植被信息,总体精度分别为98.42%和98.56%,Kappa系数分别为0.9610和0.9635,相对误差分别为1/125和1/91;而植被集中分布区域提取精度略低于上述2种典型区域,总体精度为97.40%,Kappa系数为0.9371,相对误差为1/53.因此,提出的差异增强植被指数——DEVI可以有效、高精度、低成本提取不同植被覆盖典型区域无人机可见光影像中的绿色植被信息,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被监测研究提供一种可行性方法.  相似文献   
90.
赵鹏  肖保华 《地球与环境》2022,50(5):776-786
电动修复技术可能是唯一可行的低渗透性污染土壤原位修复方法,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尝试总结论述了电动修复技术去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相关研究进展,介绍了电动修复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局限性,探讨比较各种强化电动修复技术的方法,包括电极接近法、交换电极法、离子交换膜、电场强化法(垂直电场、交流电场、脉冲电场)、试剂强化法(pH调节、螯合剂、表面活性剂),重点阐述目前新的螯合剂和表面活性剂的开发研究状况,以及电动修复目前主要的联用技术类型(电动-淋洗、电动-植物、电动-微生物、电动-可渗透反应墙)。此外,简要论述了电动修复对变价金属(Hg、Cr、As)的修复效果。最后在回顾总结该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对电动修复技术在去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