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2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731篇
安全科学   52篇
废物处理   100篇
环保管理   63篇
综合类   1084篇
基础理论   93篇
污染及防治   246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以生物质生物膜反应器(biomass bio-film reactor,BBFR)和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integrated vertical-flow constructed wetland,IVCW)构成的组合系统来处理高氮寡碳微污染地表水,考察不同C/N比对组合系统脱氮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2#CW(2#湿地系统)的TN出水均值低于CW1#(1 #湿地系统),出水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级标准.C/N比对BBF系统的TN去除率有很大影响,而C/N比对硝酸盐氮去除率的影响并不明显.综合从碳源投加的经济成本因素和系统的反硝化效果来看,最优的C/N比为4.9.C/N=2.8时,1#CW对NO-3-N的去除率最高,为(71.88±15.70)%,并且与C/N> 2.8的几组情况有显著性差异(F3,56=21,p<0.05).在C/N=4.1时,2#CW对NO3--N的去除率为(92.83±11.26)%,与其他C/N比值下NO3-N的去除率差异显著(F3,56=4.34,p<0.05).C/N比的变化对出水剩余TN、NO3--N的影响情况比较一致.1#CW中出水TN和NO3--N浓度都是随着C/N比的增大而逐步增加;而2#CW中出水TN和NO3--N浓度都是随着C/N比的增大先减小,在C/N> 4.1时又有所增加.BBFR系统对COD的去除高于其对TN去除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962.
水温和C/N对土地生物过滤处理系统氮去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流量为40 L/d、回流比为200%的条件下,以碎石为填料,结合小试实验研究了温度和COD/NH4+-N(C/N)对AO型污水土地生物过滤处理系统,处理人工生活污水中氮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水温和C/N的升高,首先系统对NH4+-N的去除率先增大后减小,当水温为7.3℃、C/N为5时,系统对NiH4+-N的去除率最高,达到了91.1%;其次系统反硝化率逐渐升高,当水温为8.2℃、C/N为6时,反硝化率达到了95.4%;此外,系统中硝化反硝化作用受到影响,导致对TN的去除率先增大后减小,当水温为8.2℃、C/N为6时,系统对TN的去除率达到49.91%.在厌氧阶段,系统TN的去除主要靠反硝化作用将硝酸盐氮脱除,并且存在中间产物积累;进入好氧阶段,系统通过硝化作用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氮,只是氮素形态的转化,并未从系统中脱氮.  相似文献   
963.
厌氧产氢ASBR对氮的脱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静  袁林江  魏勃 《环境工程学报》2014,8(4):1273-1277
在厌氧序批式人工有机污水生物产氢反应器(ASBR)中发现氮"丢失"现象,并对此产氢系统发生脱氮作用的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以葡萄糖为发酵底物的厌氧产氢系统中,微生物分别以铵和硫酸盐为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发生了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进水有机物负荷和pH主要通过影响不同种微生物的活性而影响脱氮性能,氨氮和硫酸盐的浓度直接与氮素去除率有关。在最大产氢能力为16 m3/(m3·d)、氢气体积百分比为65%的生物制氢系统中,最大脱氮效率约为64%。产氢效率与氮脱除率呈现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在控制条件下,可以实现高有机物废水厌氧脱除氨态氮,为生活污水直接厌氧脱氮开辟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964.
醋酸纤维素包埋非水溶性介体催化强化生物反硝化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醋酸纤维素包埋法固定非水溶性醌类介体,研究其催化强化Paracoccus versutus菌株GW1的反硝化作用。结果表明,醌浓度在26.7 mmol/L时,固定化蒽醌(AQ)、1-氯蒽醌(1-AQ)、2-氯蒽醌(2-AQ)、1,5-二氯蒽醌(1,5-AQ)、1,8-二氯蒽醌(1,8-AQ)和1,4,5,8-四氯蒽醌(1,4,5,8-AQ)催化反硝化效率依次为:1,5-AQ1,8-AQ1,4,5,8-AQAQ1-AQ空白对照2-AQ。反应10 h时,1,5-AQ可使硝酸盐去除率比空白对照提高1.84倍;硝酸盐氮反硝化动力学拟合为零级反应,其速率常数Kx随1,5-AQ浓度的增加均呈线性增加(Kx=0.1885C1,5-AQ+8.378);水中溶解氧会降低GW1菌反硝化的效果;投加1,5-AQ的反硝化体系中亚硝酸盐积累的最大值比不投加介体的低48.3%;醋酸纤维素介体小球经过4次的重复利用,催化效果始终是空白对照的1.5倍以上。醋酸纤维素固定化非水溶性醌可以有效加速生物反硝化,表明其是一种较优的醌固定化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65.
脱氮副球菌YF1微生物燃料电池生物阴极脱氮和产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脱氮副球菌YF1构建纯种生物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进行脱氮和产电机理的研究。研究结果发现,阴极碳氮比、pH值对产电和脱氮效率有明显影响。当MFC的阴极运行条件pH值为8.0,碳氮比为20时,运行时间15 h时,脱氮率高达100%,输出电压为150 mV。上述结果表明,微生物燃料电池运行过程中,细菌降解硝酸根的机理为将硝酸根还原为N2或者直接将其作为自身的营养物质而利用。循环伏安(CV)与扫描电镜(SEM)的结果表明,在微生物燃料电池运行中,副球菌YF1通过接触导电作为产电的电子供体。  相似文献   
966.
采用高温烧结型微电解填料预处理煤制油废水,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初始pH、微电解时间及曝气强度等对废水的预处理影响。结果表明,微电解影响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微电解时间pH曝气强度;微电解预处理煤制油废水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初始pH 4.0,微电解90 min,气水比3∶1充氧曝气;通过平行实验,COD平均去除率及出水水质分别为54.7%和1 773 mg/L,废水生物毒性指标EC50由原水12.5%的高毒性转化成48.3%的中毒性,为后续生化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利条件,是预处理煤制油废水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67.
H2O2脱硝工艺是面向火电厂烟气污染物控制的一种环境友好型控制技术。通过对H2O2脱硝反应机理、关键影响因素、工艺路线和经济性等方面研究,综述了国内外H2O2脱硝技术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68.
水泥脱硝设施的稳定运行及达标投产是水泥行业实现脱硝减排的根本保障。介绍了浙江省水泥行业烟气脱硝(以下简称水泥脱硝)的政策背景以及各地市水泥脱硝设施的建设、运行管理现状,从水泥企业、环境监管方、脱硝技术方等多角度出发,提出浙江省水泥脱硝设施在运行维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化建议,确保将脱硝设施的减排能力转化为切实、有效的减排功效。  相似文献   
969.
在厌氧序批式人工有机污水生物产氢反应器(ASBR)中发现氮“丢失”现象,并对此产氢系统发生脱氮作用的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以葡萄糖为发酵底物的厌氧产氢系统中,微生物分别以铵和硫酸盐为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发生了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进水有机物负荷和pH主要通过影响不同种微生物的活性而影响脱氮性能,氨氮和硫酸盐的浓度直接与氮素去除率有关。在最大产氢能力为16m3/(m3·d)、氢气体积百分比为65%的生物制氢系统中,最大脱氮效率约为64%。产氢效率与氮脱除率呈现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在控制条件下,可以实现高有机物废水厌氧脱除氨态氮,为生活污水直接厌氧脱氮开辟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970.
在征润洲污水处理厂CAST工艺处理城市污水运行实践的基础上,开展了两个阶段的对比生产性试验;对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低负荷运行状态下CAST工艺脱氮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F/M、DO、MLSS、SRT等工艺参数的优化控制,可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和传统硝化反硝化有机结合的耦合脱氮模式。该耦合脱氮模式下各出水水质指标稳定达标的情况下,出水NH3-N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出水TN去除率在55%以上,取得了良好的脱氮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