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25篇 |
免费 | 1316篇 |
国内免费 | 11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94篇 |
废物处理 | 123篇 |
环保管理 | 361篇 |
综合类 | 2497篇 |
基础理论 | 282篇 |
污染及防治 | 291篇 |
评价与监测 | 248篇 |
社会与环境 | 244篇 |
灾害及防治 | 1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5篇 |
2024年 | 150篇 |
2023年 | 176篇 |
2022年 | 216篇 |
2021年 | 234篇 |
2020年 | 204篇 |
2019年 | 185篇 |
2018年 | 188篇 |
2017年 | 214篇 |
2016年 | 223篇 |
2015年 | 209篇 |
2014年 | 205篇 |
2013年 | 238篇 |
2012年 | 262篇 |
2011年 | 279篇 |
2010年 | 161篇 |
2009年 | 140篇 |
2008年 | 91篇 |
2007年 | 107篇 |
2006年 | 111篇 |
2005年 | 80篇 |
2004年 | 68篇 |
2003年 | 85篇 |
2002年 | 56篇 |
2001年 | 70篇 |
2000年 | 55篇 |
1999年 | 52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中国能源消费导致的CO2排放量的差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一种不产生残差的方法——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logarithmicmeanDivisiaindex),对中国部分省份、区域能源消费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了分解分析。将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变化分解成五个主要影响因素,即化石燃料的排放系数、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人均GDP和人口总数。研究表明我国各省(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6年后呈现零(或负)增长趋势,主要影响因素是能源强度的提高;各省(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地区差异显著。因此,要在全国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总体减排,应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产业结构,消除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逐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等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162.
163.
164.
耕种方式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稻田2种土壤耕作强度(深翻耕和浅旋耕)和3种水稻栽培方式(直播、抛秧和插秧)下的CH4排放规律,以探讨稻田土壤耕作强度和水稻栽培方式对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水稻栽培方式下,深翻耕和浅旋耕稻田CH4排放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土壤耕作强度对稻田CH4季节排放总量的影响受水稻栽培方式的制约:抛秧方式下,浅旋耕与深翻耕处理相比,稻田CH4排放量减少31.37%(P0.05);而直播和插秧方式下,2者CH4季节排放总量相当。水稻栽培方式显著影响稻田CH4排放季节变化规律:直播稻田CH4排放大致呈现"双峰型"模式,且水稻生育前期CH4排放水平较低;而移栽稻田(抛秧和插秧)CH4排放大致呈现"三峰型"模式,且水稻生育前期CH4排放水平较高。与深翻耕抛秧相比,深翻耕直播和深翻耕插秧稻田CH4排放分别减少23.31%和42.51%;而浅旋耕方式下,3种水稻栽培处理CH4季节排放总量相当。降低土壤耕作强度,以浅旋耕代替深翻耕,可以减少耕作对土壤的扰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稻田CH4排放。与水稻移栽相比,水稻直播能够显著降低水稻生育前期CH4排放,具有一定的CH4减排潜力,但仍需加强中后期田间水分管理。 相似文献
165.
植物对沼泽湿地生态系统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连续3个生长季(2003-2005年)对三江平原小叶章草甸和毛果苔草沼泽N2O排放通量进行野外对比观测试验.结果表明,植物不同生长阶段对湿地生态系统N2O排放通量的影响不尽相同.植物的参与促进了湿地生态系统N2O的排放,2003-2005年生长季小叶章草甸土壤-植物系统N2O排放通量分别是土壤表观N2O排放通量的1.58倍、2.09倍和2.34倍,同期毛果苔草沼泽土壤-植物系统N2O排放通量分别是土壤表观N2O排放通量的1.86倍、1.50倍和1.33倍.3个生长季小叶章草甸N2O排放通量均大于毛果苔草沼泽,这主要是由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变异性以及水文情况的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6.
为快速、准确预测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基于投影降维思想,建立一种遗传算法(GA)投影寻踪回归预测方法。选取煤层瓦斯原始含量、埋藏深度、煤层厚度、煤层倾角、工作面长度、推进速度、采出率、临近层瓦斯含量、临近层厚度、临近层层间距、岩层岩性、开采深度作为评价因子,对某矿15个学习样本进行训练,建立GA投影寻踪回归预测模型。利用该矿3个实测样本对模型进行检验,并与主成分分析和BP神经网络方法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利用GA投影寻踪回归预测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平均误差为3.43%,最大误差为5.7%,精度优于其他2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7.
施肥对稻田甲烷与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引起太阳辐射加强,导致全球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农田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探讨不同氮肥类型与施氮水平对华南稻田甲烷(CH4)与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影响。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分别(以N计)为U6(90 kg·hm-2),U10(150 kg·hm-2),U12(180 kg·hm-2),SR10(150 kg·hm-2,缓释肥),CR10(150 kg·hm-2,控释肥)。各处理磷钾肥用量一致,分别为45 kg·hm-2(以P2O5计)和127.5 kg·hm-2(以K2O计)。研究结果表明:稻田CH4与N2O排放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晚稻CH4排放呈单峰型,其峰值出现在水稻移栽后16~23 d,N2O排放并未出现明显的排放峰。CH4累积排放主要发生在返青-分蘖初期和分蘖盛期-幼穗分化期两个时段,而N2O的累积排放主要集中在灌浆-成熟期(U6处理除外)。不同氮肥类型处理CH4季节排放总量与平均排放量表现为:处理SR10〉处理U10〉处理CR10,其中,控释肥处理甲烷排放总量较常规尿素处理减少了11.3%;而N2O季节排放总量与平均排放量表现为:处理CR10〉处理U10〉处理SR10。综上,初步认为氮肥的施用能够促进CH4与N2O的释放,缓释肥处理能有效减少稻田N2O的排放,而控释尿素处理能明显降低稻田CH4气体的排放,且稻田CH4与N2O的排放存在一定的互为消长关系,因此如何平衡稻田甲烷与氧化亚氮释放,使稻田增温潜势最小化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8.
孙焱婧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1,23(6):68-72
简述了我国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EMS)概况;介绍了美国CEMS体系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并从CEMS运营责任主体、管理依据、审核与管理模式以及数据应用等方面对中美CEMS体系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CEMS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9.
通过室内模拟燃烧5种生物质,分别采集燃烧排放的烟气作为样品,然后分析生物质和燃烧产物的二噁英含量,得到玉米秸秆、稻草、松树、桉树、松针燃烧的二噁英排放因子分别为2.59、16.78、1.44、5.15、34.12 ng·kg-1,对应的I-TEQ浓度为0.26、1.04、0.10 、0.31、1.49 ng·kg-1.OCDD对浓度贡献最大,所占百分比值分别为28.20%、21.82%、44.73%、64.09%、52.28%;对总毒性当量浓度贡献最大的为2,3,4,7,8-PeCDF,所占百分比值分别为44.62%、37.50%、44.00%、51.61%、40.94%.5种生物质二噁英含量分别为5.01、21.28、3.55、9.10、81.32 ng·kg-1,比对应生物质燃烧的二噁英排放因子大; I-TEQ含量分别为0.014、0.62、0.013、0.13、1.29 ng·kg-1,比对应生物质燃烧的二噁英总毒性当量小.生物质燃烧排放的二噁英一方面来源于原材料释放,尤其是OCDD;另一方面来源于二噁英合成,尤其是低氯代二噁英(P4—5CDD/Fs).2,3,4,7,8-PeCDF与二噁英总浓度及总毒性当量浓度具有较好线性相关性,R2>0.91、P<0.011. 相似文献
170.
为了控制污水脱氮中N2O排放,在不同曝气强度下研究了好氧硝化段同时硝化反硝化(SND)系统的N2O排放特性,并采用PCR—DGGE技术分析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发现,随着曝气强度的增强,系统总氮去除率下降,但脱氮中N2O—N所占比例则上升,实验中从低到高3个曝气强度下,总氮去除率分别为80.01%、65.28%和58.62%,脱氮中N2O—N所占的比例为1.89%、7.84%和9.20%。PCR—DGGE分析显示,和低曝气强度下相比中、高曝气强度下系统微生物群落发生明显变化,但中曝气强度和高曝气强度下系统微生物群落表现出较高相似性。这表明,不同曝气强度下系统N2O排放受到氮素转化和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影响。适宜曝气强度不仅提高总氮去除率,还可有效控制N2O排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