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8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129篇
安全科学   2020篇
废物处理   39篇
环保管理   348篇
综合类   730篇
基础理论   174篇
环境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89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117篇
灾害及防治   15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31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391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216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201篇
  2006年   266篇
  2005年   248篇
  2004年   199篇
  2003年   154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81.
根据广州市2012年1月-2014年4月的大气能见度,PM2.5、O3、SO2、NO2、NOx、CO等大气污染物,以及气象要素的实时监测资料,分析了近年来广州市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探究了能见度与大气污染物、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对PM2.5、相对湿度等主要因素对能见度的综合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并基于以上综合分析建立了高精度的能见度统计模型.结果表明:2012年1月-2013年12月广州市大气能见度呈好转趋势,到2013年能见度年均值约为13.01 km,为1973-2007年平均水平的约1.2倍;广州市大气能见度及灰霾日频率季节特征明显,其中春、冬季节是低能见度时期,也是灰霾多发季节,灰霾日频率达到50%左右;PM2.5、相对湿度为近年影响广州市能见度的主要因子,相关系数分别达-0.556、-0.335 (p <0.01).研究表明,最终所建立的多函数拟合统计模型对能见度模拟效果较好,相关系数达到0.90(p<0.01),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281 km、13.3%、1.767 km.  相似文献   
882.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式,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H_2O_2质量浓度、光照、pH值和温度4个因素复合作用对铜绿微囊藻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设置的各因素梯度范围内,对去除铜绿微囊藻影响最大的因素是H_2O_2质量浓度;光照和pH值对藻细胞数和叶绿素a的去除,以及H_2O_2残留量的影响各不相同;温度对藻细胞数的影响最小,对H_2O_2残留量的影响较小,对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影响较大。除藻的最佳组合为A_1B_2C_3D_2,即光照为1 500 lx,H_2O_2质量浓度为50mg/L,pH值为8.5,温度为25℃。  相似文献   
883.
低温低湿条件下污泥干燥动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污泥在低温低湿条件下的干燥规律,获得表征水分迁移过程的有效水分扩散系数(D_(eff))和活化能(E_a),以脱水污泥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污泥低温低湿干燥试验,探讨了温度(30℃、35℃、40℃、45℃、50℃)和相对湿度(20%、40%、60%)对污泥水分比(MR)和干燥速率(DR)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的低温低湿干燥过程属于内部迁移控制,即水分扩散速率决定干燥速率。根据试验数据建立了污泥水分迁移动力学模型,并与6种常用薄层干燥模型进行拟合,通过对决定系数(R~2)、方差(χ~2)和残差平方和(RSS)的比较,得出污泥低温低湿干燥过程可以用Page模型来描述。结合Fick第二定律,得到不同温度(30~50℃)、湿度(20%~60%)条件下污泥有效水分扩散系数的范围为(0.699~1.991)×10~(-9)m~2/s;对传统的Arrhenius公式进行湿度修正,获得了干燥介质温度和湿度对污泥干燥特性影响的数学模型及活化能E_a=23.83 k J/mol。  相似文献   
884.
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对河流水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集开封城市河流水系表层沉积物,分析了沉积物p H、粒度、有机质、总氮及6种重金属含量,使用相关性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进行解析,并采用污染负荷指数法和沉积物质量基准系数法进行了重金属的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开封城市河流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平均含量为88.87 g·kg-1,全氮平均含量为2.48 g·kg-1,重金属Cd、Cr、Cu、Ni、Zn和Pb含量远超河南省土壤元素背景值.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沉积物有机质、全氮含量和重金属含量有一定相关关系,而沉积物p H及平均粒径对重金属含量影响较小;6种重金属可被辨识出2个主成分,其中Cd、Cr、Zn和Pb为人为复合源因子,Cu和Ni为工业与自然源因子.污染负荷指数分析表明,惠济河和化肥河为强度污染,黄汴河、东护城河、药厂河和马家河为中度污染.沉积物质量基准系数评价结果表明,惠济河存在中等生态风险,化肥河存在高等生态风险,且沉积物重金属存在较大潜在生物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885.
基于低碳发展的企业资源损失定量分析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经济是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选择,但目前的研究却缺少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问题之间的定量分析.另有研究发现,企业处于积极环境行为的第一个层次,即只要企业污染治理水平停留在企业污染治理边际成本和企业污染治理边际收益相等处,企业治理环境就是可以获得收益的,因而,企业有进行降低环境影响的强烈需求.本文运用物质流成本会计(MFCA),从数量与价值角度使企业资源损失定量化,使其损失结构清晰化,因此有利于企业找到损失改善点,促使企业减少资源的初始投入量、提高资源使用率,并降低环境影响.以一个案例进行具体运用,在此基础上,引入外部损害成本原理,通过"资源流内部损失-废弃物外部损害"双重维度分析,使企业资源损失从经济性和环境性方面得到全面体现.本文从微观层面为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886.
压剪破坏是影响岩体工程安全的主要因素,基于颗粒流程序的伺服控制原理,采用等效晶质模型模拟了粉砂质板岩的压剪破坏过程,通过与室内试验对比验证了其适用性,并从细观角度揭示了岩石在压剪过程中的破坏机理。结果表明:裂纹增长速率与试件压剪过程中经历的弹性、塑性和破坏3个阶段具有相关性;张拉、剪切裂纹呈同步增长趋势,但峰后张拉裂纹增长速率快于剪切裂纹,即试件峰后以张拉破坏为主;随剪切角增大,由沿晶和穿晶断裂向以沿晶断裂为主转变,裂纹数量减小且扩展方向向断裂面集中;穿晶断裂的扩展更容易导致局部失稳,即在宏观上表现为塑性阶段;穿晶裂纹主要沿断裂面扩展、贯通,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断裂面附近较大破裂块体的产生。  相似文献   
887.
为适应系统复杂性的提高和智能科学及数据技术的涌现,分析现代系统安全观点,并提出系统的分层安全模型,以应对系统安全及可靠性面临的质疑和变革。根据Leveson提出的学术观点,提出分层的系统安全模型。通过论述7个系统安全研究的新观点,提出系统安全的层级结构,分为社会层、系统层、技术层和运行层;建立系统安全的虫洞模型;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可得到系统故障过程区划图和故障过程有向图,同时空间故障树理论也可用于该模型的定量计算。  相似文献   
888.
页岩气压裂返排液成分复杂,为了解页岩气开采过程中压裂返排液的污染情况,对四川某页岩气典型井场不同时期的压裂返排液污染物组成进行了分析,采用超滤膜法测定溶解性有机物(DOM)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特性,通过建立水质矩阵开展污染特性评价,并进行了综合生态毒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不同时期压裂返排液中污染物特征相似,主要污染因子为总有机碳(TOC)和氯离子,并且生物毒性高、可生化性差。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89.
以尿素为主要原料,采用热聚合法在不同条件下制备了光催化剂g-C3N4(石墨相碳化氮),通过改变尿素在马弗炉中加热的温度(350℃、400℃、450℃、500℃)和时间(0.5 h、1 h、1.5 h),得到不同烧结温度和时间的光催化剂,并对其进行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紫外可见漫反射光(UV-Vis)表征,并通过可见光光催化降解布洛芬试验,探究了制备温度、时间对g-C3N4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并在溶液中加入PDS(过硫酸钾),联合g-C3N4在可见光下光催化降解布洛芬。结果表明,当烧结温度为500℃、烧结时间为1.5 h时,制备的g-C3N4在可见光区有较强吸收且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以致其表现出最佳的光催化性能;PDS的存在对布洛芬的降解有促进作用,且加快了g-C3N4对布洛芬的光催化降解,相比于纯g-C3N4,4 h内布洛芬的降解率由63%提升为90.5%。以异丙醇、甲醇、对苯醌、草酸钠、重铬酸钾、甲醇分别为羟基自由基(·OH)、·OH和硫酸根自由基(SO4^-·)、超氧自由基(·O2-)、空穴(h+)、电子(e^-)的捕获剂。通过对反应过程的活性物种鉴定,·OH、SO4^-·、h+、e^-均参与了布洛芬的光催化降解,其中h+在反应中的贡献率达到了82.9%,在降解布洛芬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反应体系中添加PDS后,催化剂g-C3N4的荧光强度变小,即加入PDS能够有效降低g-C3N4的光生空穴与电子的复合率,提高g-C3N4的光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890.
为更好地研究泥炭质土场地地铁车站基坑周边沉降问题,预测和评估施工时及施工后的沉降风险,在分析了泥炭质土的特点后,选择土层厚度、有机质质量分数、重度、天然含水率、孔隙比、土层埋深和压缩模量7个指标,建立沉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根据改进层次分析法和改进熵权法求出主观权重与客观权重,最后用理想点法耦合主客观权重求出各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根据沉降等级分类标准,生成每个评价指标的云滴图,计算得到各评价因子的可拓云矩阵,进而将综合权重向量与可拓云矩阵相乘得到综合确定度,根据综合确定度最大原则确定样本沉降风险等级。以昆明某地铁车站施工监测数据为例,用建立的可拓云模型对泥炭质土场地的沉降风险进行评价,最终评价结果与实际监测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分析方法的合理性及可行性。该评价方法充分考虑了多种因素影响,明确了沉降的风险等级,评价结果为泥炭土场地上建(构)筑物的设计施工及应急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