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2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313篇
安全科学   36篇
废物处理   54篇
环保管理   53篇
综合类   485篇
基础理论   66篇
污染及防治   172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河流水体受污染后,在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由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能得到一定的净化。哈尔滨市松花江段河流水质净化作用主要包括稀释、吸附、江底沉积物的机械过滤与吸附和絮凝沉淀作用。哈尔滨市松花江断面正处于河流侵蚀与堆积交替动态平衡中,可不断提供新的活性表面,使河底沉积物的净化作用持久不衰。该特殊的地质条件是本段河流保持较强净化作用的关键,妥善利用水环境净化能力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水污染控制手段。  相似文献   
112.
采用铁屑内电解-絮凝沉淀-气浮分离作预处理,再经生化、后处理等工艺处理酸析糖精废水是经济、高效可行的,出水各项指标可达国家排放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13.
微生物絮凝剂的特性研究及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微生物絮凝剂具有高效、安全、不污染环境等特点,已日益受到重视,综述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发展和应用现状,对絮凝性微生物的培养及絮凝剂的特性进行总结,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4.
中小城市污水化学强化一级处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小城市污水处理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适宜中小城市污水处理的投融资方式,化学强化一级处理的工艺方法、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5.
本文通过中和、混凝沉降法除氟过程,研究了彩色显像管工业废水除氟的适宜工艺条件。现场试验表明:应用泥回流处理技术,采用高效絮凝剂处理含氟废水,排放废水氟含量可稳定在4-6mg/L之间,低于排放标准(10mg/L),同时废水处理的成本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16.
氧化-混凝法处理碱性高砷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碱性高砷废水的处理进行了研究 ,针对常规混凝法除砷的缺点提出了氧化 混凝工艺。结果表明 ,用氧化 混凝工艺除砷效果显著 ,废水经处理后砷含量低于 0 5mg/L ,符合国家排放标准。氧化 混凝除砷的最佳工艺条件为 :pH值为 6— 7,H2 O2 用量为 2 5 % ,氧化时间为 10min ,Fe2 (SO4) 3 用量为 2 5g/L ,PAM用量为 11 2 5mg/L。  相似文献   
117.
本实验研究表明,仅用截留分子量为1000的无机陶瓷纳滤膜分离高钠盐模拟溶液中的锶,分离效果并不理想.为提高陶瓷纳滤膜对锶的选择分离效果,选择了分子量为3000的聚丙烯酸作为陶瓷纳滤膜分离的强化剂,重点探讨了溶液pH值、聚丙烯酸浓度、温度及离子强度对模拟溶液盐分离效果和膜通量的影响,并得到了适宜的锶钠分离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适宜条件下,通过聚丙烯酸强化和两级分离,陶瓷纳滤膜可大大提高模拟溶液中锶离子的选择分离效果,锶/钠的分离因子高达205.  相似文献   
118.
严子春  陶仁乾 《中国环境科学》2018,38(11):4114-4119
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以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HCA)为混凝剂对模拟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强化混凝预处理,考察了影响HCA混凝去除SS、TP及有机物的主要因素及其主次顺序,并以Zeta电位及分形维数对HCA的混凝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HCA处理效果的因素顺序为初始pH值值 > HCA投加量 > 絮凝搅拌时间 > 混合搅拌速度梯度 > 混合搅拌时间 > 絮凝搅拌速度梯度,在优化条件下HCA混凝对SS、TP及COD去除率最高分别达94.1%、74.9%及61.1%;当HCA投加量为15mg/L时,Zeta电位与絮体分形维数分别为-2.03mv及1.0149.试验表明HCA对生活污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强化混凝去除污染物的机理主要是电性中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9.
长期侧流提取对EBPR系统除磷及其磷回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俞小军  李杰  周猛  宋璐  李维维  王亚娥  马娟  吕慧 《环境科学》2018,39(9):4274-4280
实验采用交替厌氧/好氧(An/O)运行模式的SBR反应器,考察310 d内分3个批次提取侧流比为0、1/4、1/3、1/2的厌氧放磷上清液后EBPR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及相应的磷回收性能.结果表明,整个实验阶段系统对COD和氨氮的去除较为稳定,出水均能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总氮去除因厌氧阶段反硝化不断增强有所提升,达标率由88.2%显著上升至98.6%.然而,随着厌氧上清液提取次数的增多,系统释磷能力整体下降,但前两个批次中系统除磷均稳定高效,去除率在90%以上,相应地出水磷达标率大于75%,仅第3批次实验中侧流比为1/2时系统除磷率出现大幅波动,最低降为54.2%,并贡献该批次出水磷不达标率的60%,说明长期提取1/2侧流比不利于主流工艺出水稳定维持.研究还发现,长期进行侧流磷回收实验有利于污泥减量,且对污泥沉降性能影响不大.因此,在EBPR系统内长期提取适当侧流比的厌氧上清液以进行磷回收与主流工艺同步高效脱氮除磷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0.
对比了基于腔衰减相移光谱技术(CAPS)、化学荧光法(CL)和非相干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IBBCEAS)3种不同方法在线测量NO_2浓度的仪器,并于2017年5月10日—6月10日采用3台仪器对上海中心城区大气环境NO_2进行监测,验证了IBBCEAS实验装置的稳定性、灵敏度、检测下限等关键特性,证明可以实现复杂环境下大气痕量气体高精度在线监测.IBBCEAS装置与其它两种仪器监测数据的一致性较好,监测过程中上海市中心NO_2日浓度变化范围为3~63 ppbv.各仪器测量结果之间的线性关系图表明,3种方式对NO_2浓度监测较为准确,偏差普遍在10 ppbv.根据早晚高峰车流量增加情况分析可以看出,NO_2高浓度污染主要来自于车辆排放.另外发现,受局地污染源的影响,NO_2浓度随时间推移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