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7篇
  免费   385篇
  国内免费   1465篇
安全科学   295篇
废物处理   25篇
环保管理   201篇
综合类   2727篇
基础理论   417篇
污染及防治   215篇
评价与监测   268篇
社会与环境   150篇
灾害及防治   129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240篇
  2021年   282篇
  2020年   272篇
  2019年   216篇
  2018年   197篇
  2017年   190篇
  2016年   214篇
  2015年   239篇
  2014年   213篇
  2013年   254篇
  2012年   297篇
  2011年   257篇
  2010年   179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56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6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41.
为研究某电子垃圾拆解区废渣-土壤-蔬菜中多氯联苯(PCBs)污染特征及对人体的潜在健康风险.对电子垃圾废渣样品采样3个、废渣旁的农田土壤和蔬菜分别采样10个和18个(油麦菜6个、四季豆6个和圆白菜6个).废渣、土壤和蔬菜中PCBs含量测定采用高分辨气相色谱-质谱法.结果表明,总PCBs水平:废渣(11 938ng·g-...  相似文献   
842.
天津地区表层土中芳香烃污染物化学组成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天津地区不同环境功能区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物的化学组成及其分布状况,并对其可能的污染源作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地区不同环境功能区表层土壤样品中均分布有多种类型的烃类污染物,已经检测到的多环芳烃化合物主要包括萘、苊、苊烯、联苯、菲、惹烯、芴、二苯并呋喃(氧芴)、二苯并噻吩(硫芴)、萤蒽、芘、(艹屈)、苯并芴、苯并蒽、苯并萤蒽、苯并芘、(艹屈)、二苯并[a,h]蒽、茚并[1,2,3-cd]芘、苯并[g,h,i](艹屈)、三芳甾烷等系列数100种单体化合物,含量较高的主要有菲、甲基菲、萤蒽、芘、(艹屈)等.这些化合物的组成存在地域上的差异,同一地区不同土地使用情况、不同周围环境的样品中多环芳烃的组成特征也存在较大的差别,表明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源比较复杂,其中主要包括矿物油输入、化石燃料燃烧及木柴燃烧产物等,不同环境功能区各种污染源的贡献存在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843.
不同波段紫外光在TiO2悬浊液中的消光特点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孟耀斌  黄霞  钱易 《环境科学》2001,22(2):46-50
为确定TiO2催化剂悬浊液对不同波段紫外光的消光规律,本试验以4-CBA-Na为模型污染物,针对催化剂/污染物悬浊液体系在不同催化剂投加量下,对UVA、UVB和UVC波段光子的消光效果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各悬浮体系对各波段紫外光的消光基本上符合比耳定律,即随着入射光程的增加,光强呈现负指数衰减;紫外光在催化剂悬浊液中的消光系数随催化剂投加量的增大而增加,其增加规律可以用二次多项式表示;污染物溶液本身对UVB和UVC紫外光有吸收,UVB和UVC紫外光在催化剂-污染物悬浮体系中的消光系数可视为污染物与催化剂颗粒的消光系数之叠加.催化剂悬浊液对紫外光的消光系数随紫外光波长的减小而增大,这意味着使用短波长的UVC作为光催化降解光源可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44.
内循环式厌氧反应器启动过程中颗粒污泥的特性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研究了IC反应器的快速启动方法和启动过程中颗粒污泥性质.结果表明,由于反应器成功滞留了大量活性高、沉降性能好的颗粒污泥,反应器初次启动可在20d内完成,二次启动15d内完成,反应器负荷可达12~15kg·(m3·d)-1,COD去除率85%以上;IC反应器启动结束后,其颗粒污泥的性质发生显著变化,平均粒径由0.88mm增大到1.25mm,平均沉降速度由接种污泥的35.4m·h-1增加到105.17m·h-1,最大比产甲烷活性382.98 ml·(g·d)-1]几乎为初期的4倍,产甲烷优势菌由Methanothrix转变为产甲烷球菌和短杆菌.  相似文献   
845.
为了厘清改革开放以来忻州市各类生态系统及生态系统格局的时空特征,使用忻州全市1980、2000、2018年的土地利用和覆盖(LULC)二级分类数据,经过土地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探讨分析了忻州市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LULC及格局的长时间序列时空变化特征,以揭示忻州市的生态环境变化态势。研究区近40年来以城镇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增加为主,其他各类减少,城镇化和人口增长带来的土地和生态压力主要集中在草地、耕地以及湿地上;其中2000—2018年的变化更剧烈,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扰加剧,但同时在这一阶段已经开始了森林、湿地的保护,开展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同步建设。  相似文献   
846.
烟叶的燃烧和着火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锥型量热计研究了三种烟叶在暴露于不同辐射热通量下的燃烧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较低的辐射热通量下,烟叶的燃烧过程主要是以阴燃为主,;在较高的热通量下,烟叶先发生着火燃烧,再转为阴燃。  相似文献   
847.
内蒙高腐殖酸地下水中碘的分布特征与IDD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余孝颖 《环境科学》2000,21(3):56-56-59
为探讨碘在高腐植酸地下水中的分布特征 ,研究内蒙古河套平原地区 51份水样 .分析结果显示 ,水质偏碱 (平均值 pH=7.91 ) ,水中腐植酸和 COD含量均高 ,地下水类型属于 HCO3-Na和 HCO3-Cl- Na型 .在这种高还原型盐水环境中水碘平均浓度达到 430 μg/L,超过了水碘安全浓度范围的上限 ( 5~ 200μg/L)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水碘浓度与其它因素的相关顺序是 :COD>荧光强度 >电导率 >HCO-3>Cl->Na+>pH>As>井深 .当地地下水中碘的分布呈现出碘浓度随腐植酸含量和盐渍化程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由于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 ,当地没有发生高碘型碘缺乏病 ( IDD)的大面积流行 .  相似文献   
848.
1991—2004年东亚温室气体浓度特征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OAA Earth System Research Laboratory提供的1991─2004年Tae-ahn(韩国),Ulaan Uul(蒙古)以及瓦里关(中国)的大气温室气体CO2和CH4的数据,对东亚地区大气温室气体的浓度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4年来东亚地区大气中φ(CO2)和φ(CH4)月和年平均值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3个监测站的φ(CO2)年线性递增率比较接近,平均值为1.91×10-6a-1,季节变化较一致;从沿海到内陆这2种温室气体的浓度均随海拔升高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849.
冬季降温对菹草叶片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菹草(Potamogeton cripus)石芽种植于室外水体中,萌发后选择发育程度相近的幼苗,在冬季降温期间利用水下饱和脉冲荧光仪(DIVING-PAM)测定幼苗叶片的FV/Fm和光响应恢复曲线.结果表明,在冬季水温低于7℃的条件下菹草叶片FV/Fm显著降低(P<0.01).水温回复到9~10℃后,FV/Fm逐渐增大;光强的降低有利于FV/Fm的恢复.进一步研究植株的光响应恢复曲线发现,第4-10天,水温<7℃,菹草叶片有效荧光产量(ΔFV'/Fm)的光响应能力和暗恢复能力显著下降;同时,热耗散能力和暗恢复能力也显著降低,发生光抑制的可能性增大.当水温升高到9~10℃时,ΔFV/Fm和非光化学淬灭(NPQ)随光强降低和实验天数的增加逐渐得到恢复.因而,水温9~10℃可能是冬季菹草进行正常光合作用的临界温度;菹草在低温(<7℃)、高光照条件下易发生光抑制,导致PSII受到伤害.  相似文献   
850.
用自行设计的动力学装置研究了酸性条件下Pb在红壤表面的反应动力学能量特征.结果表明,酸性条件下,Pb吸附分为快反应和慢反应.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的Pb最大吸附量,随酸度增加显著下降,随温度升高提前达到平衡.用扩散速率常数计算的活化能(△E*)随酸度的增加而增加,Pb扩散需克服的能障加大;△H值为正,温度升高可促进Pb的扩散;AS值均为负,说明吸附反应使体系有序度增加.原液pH为4.5和5.6时,流出液的pH急剧下降;pH3.8和3.3时流入液比流出液的pH高,是由于土壤的缓冲作用和土壤表面质子化;当溶液中H+超过一定数量后,反应初期的H+消耗是快反应过程.H+对矿物的溶蚀成为速率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