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3篇
  免费   1140篇
  国内免费   154篇
安全科学   474篇
废物处理   48篇
环保管理   322篇
综合类   1971篇
基础理论   781篇
污染及防治   348篇
评价与监测   127篇
社会与环境   223篇
灾害及防治   143篇
  2025年   35篇
  2024年   124篇
  2023年   194篇
  2022年   218篇
  2021年   218篇
  2020年   188篇
  2019年   196篇
  2018年   154篇
  2017年   199篇
  2016年   200篇
  2015年   179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220篇
  2012年   235篇
  2011年   217篇
  2010年   168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70篇
  2006年   169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湿地环境累积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累积效应是当一项活动与过去、现在以及可合理预见的未来的活动结合在一起时,对环境所产生的增加影响,各种活动的单独影响不大,但综合起来的影响却很大。人类的开发活动是产生湿地环境累积影响的主要根源,湿地环境累积效应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富集效应、土壤累积效应、水质效应等。由于研究的尺度的不同以及研究内容的差异,累积效应的研究还没有一个被广为接受的方法,目前大部分学者主要采用交互矩阵法、网络法、专家判断法、系统流图法、情景分析法、地理信息系统、模糊系统分析方法、环境数学模型等方法进行分析。最后,总结湿地累积效应研究的方向为:在方法上,运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是未来研究累积效应的主要手段;在内容上,生物富集、富营养化及土壤的累积效应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972.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mediating role of sustainability disclosur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ard gender diversity and performance of the firm in the non-financial listed on Amman Stock Exchange (ASE). Using data from Jordan listed firms in ASE for the period of 2014–2018, the direct effect between board gender diversity on firm performance was examined, and the indirect effect of the mediating role of sustainability disclosure was also tested. 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board gender diversity has a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effect on performance of the firm. Furthermo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ustainability disclosure fully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ard gender diversity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irm.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knowledge by examin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the sustainability disclosur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ard diversity and firm performance. Integrating knowledge of gender,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sustainability enrich the study of firm performance. Regulators, investors and managers should consider not only gender diversity as a key enabler of growth but also sustainability disclosure. By increasing the level of sustainability disclosure and having a sound governance system may improve firm performance which in turn attracts investors because sophisticated investors nowadays embed sustainability consideration into their strategies to generate positive outcomes. In addition, this study provides evidence on sustainability disclosure as a mediating variabl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ard gender diversity and performance of the firm in the ASE which is one of the emerging markets.  相似文献   
973.
上海外环线交通噪声污染十分突出,通过安装大型声屏障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本文介绍了外环线两段道路声屏障的施工安装以及实测降噪效果,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974.
采用SBR处理模拟废水,考察了不同浓度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苯磺酸钠(LAS)对反应器活性污泥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低浓度表面活性剂LAS的投加,有利于提高SBR中活性污泥对COD和氨氮处理效率,并且活性污泥的沉降性以及微生物活性也随着LAS投加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但是,当LAS的投加浓度过高时(1 mg/L),污泥表面产生起泡、乳化和微粒悬浮等现象,使大量固体陷入漂浮泡沫层,降低曝气池的充氧效率,最终导致污泥解体,沉降性变差,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975.
微波诱导鳞片石墨-H2O2催化氧化处理甲基紫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微波诱导鳞片石墨-H2O2催化氧化处理甲基紫废水工艺,探讨各种因素的协同作用及对废水脱色效果的影响,并采用SEM、EDX、XRD和FTIR对新鲜及使用6次后的鳞片石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微波诱导鳞片石墨-H2O2能高效快速降解废水中的甲基紫;在50mL初始pH为3,质量浓度为10mg/L的甲基紫废水中,H2O2用量1mL/L,鳞片石墨3g/L,微波输出功率259W,微波辐射时间9min的最佳处理工艺条件下,甲基紫脱色率达到了98.80%;微波、鳞片石墨、H2O2体系对甲基紫废水降解效果明显,产生协同效应。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明,废水中甲基紫结构被破坏,但仍含有少量苯环等小分子。动力学研究表明,脱色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反应速率常数^为0.42613min^-1,反应半衰期t。为1.626min。  相似文献   
976.
A workshop was held in Berlin September 12–14th 2012 to assess the state of the science of the data supporting low dose effects and non-monotonic dose responses (“low dose hypothesis”) for chemicals with endocrine activity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or EDCs). This workshop consisted of lectures to present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science of EDC action and also the risk assessment process. These lectures were followed by breakout sessions to integrate scientists from various backgrounds to discuss in an open and unbiased manner the data supporting the “low dose hypothesis”. While no consensus was reached the robust discussions were helpful to inform both basic scientists and risk assessors on all the issues. There were a number of important ideas developed to help continue the discussion and improve communication over the next few years.  相似文献   
977.
信息化与省域经济增长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从信息化产业水平、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和信息化综合发展水平来测算区域信息化水平,并对中国各省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比较研究,研究显示:东部省区的信息化发展整体上处于领先位置,极化作用突出,本部各省只是在局部地区显示了信息化发展的相对领先,显示出非均衡发展的特点。中部还处于信息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均衡发展阶段。基于此,本文考虑将信息化作为一种内生经济行为,研究信息化对省域经济的影响。研究显示,信息化促进了东部经济的快速增长,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贡献尤为突出。在西部地区,信息化设施对地理位置偏远的省区较工业基础相对优越省区的经济增长作用突出。即信息化是改善地理位置边远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的重要手段。同时信息化对中部地区经济提出严重挑战。却在西部地区普遍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带动作用,也就是说信息产业对实现落后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是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978.
城市化与北京增温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增温现象和城市热岛效应对人居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而城市化是否是城市增温现象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为此。利用协整分析等经济计量方法研究城市化对城市增温现象的影响。协整分析是近年来计量经济学发展的最新成果,能够揭示变量之间存在着的长期均衡变动关系。分析发现,城市化因子与城市气候因子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长期看北京市的年平均最低温度与人口密度基本上处于同步增长状态;短期内城市气温的变动受人口和城市化因素的影响较大。为此可知,北京市70年代以来,城市气温的升高基本上与城市化的发展相一致。二者具有长期协同变动的均衡关系。这些发现对我们制定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城市规划以及合理人口规模的城市发展战略都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979.
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对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出了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经济结构得到了一定的改变,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产业经济结构自身还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本文基于1992、1997、2002、2007、2010年的投入产出表,采用IO-SDA方法(Input-Output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将碳排放量的变化分解为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增加值效应、Leontief逆矩阵效应、最终需求效应,从而得到经济结构历史变化对于CO2排放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能源消耗导致的排放增加主要是最终需求效应与Leontief逆矩阵效应;除2002-2007年,能源强度效应始终为负,且为促进CO2排放减少的主要因素;我国终端能源结构除了1997-2002年得到了优化,其他阶段却一直在朝着高碳化的方向发展。通过构建碳排放影响力系数和碳排放感应度系数对各个部门的评价结果显示,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行业大多是高耗能的行业,未来节能减排重点需要逐步降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但在具体部门层次上应制定有所区别的政策: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部门应保持一定的比重,不可一味降低,可更多从技术进步方面制定节能政策;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等部门可以考虑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改进;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部门可以在保证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上来尽可能地降低比重;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等第二产业部门及房地产业至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部门应大力提高其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980.
中国粮食产量变化的驱动效应及其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而粮食产量则是衡量粮食安全的最为重要指标,研究粮食产量变化的驱动效应对于实现其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考虑种植业结构、农林牧渔业结构、农业生产经济收益、农业劳动力等各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从农业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构建了粮食产量分解的理论框架。基于这一框架,将粮食产量变化分解为种植经济的粮食安全效应、农业结构调整效应、农业劳动力农业经济收益效应、农业劳动力当量效应等4种。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LMDI)和粮食生产的空间转移系数,揭示了4种效应对1978—2014年中国粮食产量的时序变化以及2000—2013年全国31省(市、区)粮食产量的空间变化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变化方面,农业劳动力农业经济收益效应都是驱动粮食增产的首要因素,种植经济的粮食安全效应则是抑制粮食增产的首要因素。在政府主导模式下,农业结构调整对粮食增产的负面影响较小,而在农户主导模式下,农业结构调整对粮食产量的负面影响明显增强,这一结果在粮食主产区表现尤为明显。1978—2014年,中国劳动力当量效应对粮食产量变化由正向驱动作用不断向负向抑制作用转变,且其对粮食增产的抑制作用不断增强,这一现象在粮食主产区表现也尤为突出。因此,为促进中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尤其需要发挥政府在粮食主产区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在确保农民生产粮食基本收益的基础上,加快延伸粮食生产产业链,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来源,促进劳动力资源在城乡之间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