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41篇
  免费   927篇
  国内免费   1191篇
安全科学   1210篇
废物处理   152篇
环保管理   2485篇
综合类   5594篇
基础理论   959篇
环境理论   47篇
污染及防治   399篇
评价与监测   690篇
社会与环境   763篇
灾害及防治   60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181篇
  2021年   271篇
  2020年   282篇
  2019年   293篇
  2018年   278篇
  2017年   510篇
  2016年   522篇
  2015年   546篇
  2014年   479篇
  2013年   748篇
  2012年   762篇
  2011年   731篇
  2010年   610篇
  2009年   558篇
  2008年   389篇
  2007年   640篇
  2006年   638篇
  2005年   577篇
  2004年   506篇
  2003年   473篇
  2002年   358篇
  2001年   348篇
  2000年   350篇
  1999年   234篇
  1998年   171篇
  1997年   147篇
  1996年   105篇
  1995年   126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1篇
  1986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6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611.
基于在pH为2.7的一氯乙酸缓冲溶液中亚硝酸根对溴酸钾氧化亮绿具有催化作用,建立了测定环境水样中痕量亚硝酸根的流动注射催化光度法。在室温下,当溴酸钾浓度为0.15mol/L、亮绿溶液浓度为1.12×10-3mol/L时,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4~0.36mg/L,检出限为7.44×10-4mg/L,测定频率为60次/h,相对标准偏差为1.1%(n=11)。  相似文献   
6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环境风险事故频发。与此同时,公众对于美好环境的需求日益提升,公众与专家和政府之间的风险判断差异是不同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诱因。为识别公众环境风险接受度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11种环境风险的客观风险水平和公众感知到的风险影响度、场域了解度、政府信任度、社会经济水平等因素对公众风险接受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社会经济水平、风险影响度、场域了解度、政府信任度均直接影响公众的风险接受度;客观风险水平则通过风险影响度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风险接受度。因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降低公众风险感知偏差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我国除了通过更严格的风险管控手段降低风险事故发生概率和影响范围外,还需要通过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和生态科普等方式增强公众对风险场域的了解度和对政府的信任度以提升风险接受能力。  相似文献   
613.
生态技术扩散是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环节,也是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的有效措施。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对城市工业企业生态技术扩散效率进行测算,分别从整体和区域异质性角度实证分析环境规制对城市工业企业生态技术扩散效率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环境规制与生态技术扩散效率存在倒“U”形关系,环境规制对生态技术扩散效率还存在多重影响路径,外商直接投资和工业集聚在影响路径中分别起着中介作用,且外商直接投资和工业集聚的链式中介显著。在异质性分析中,发现环境规制、外商直接投资、工业集聚和生态技术扩散效率之间的关系因区域位置不同而存在差异性。为此,依据研究结论及环境规制实施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实现长江经济带经济永续绿色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614.
重金属生物有效性是评估重金属元素迁移性、生物可利用性和生态影响的关键参数。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是一种原位被动采样技术,因其具有原位富集性、形态选择性,可提供被监测物质在监测时间段内的平均浓度等优点,可作为生物对重金属摄取的模拟替代物对环境介质中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度进行预测,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介质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测定。研究主要介绍了DGT技术的原理、组成和特点,评述了其近年来在水体、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态应用方面的新进展,提出了DGT技术未来要提高抗生物污染能力及寻找可与DGT技术联用的相关技术的观点。  相似文献   
615.
Food ecologies and economies are vital to the survival of communities, non-human species, and our planet. While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scholars have legitimated food as a topic of inquiry, the entangled ecological, cultural, economic, racial, colonial, and alimentary relations that sustain food systems demand greater attention. In this essay, we review literature within and beyond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charting the landscape of critical food work in our field. We then illustrate how environmental justice commitments can invigorate interdisciplinary food systems-focused communication scholarship articulating issues of, and critical responses to, injustice and inequity across the food chain. We stake an agenda for food systems communication by mapping three orientations—food system reform, justice, and sovereignty—that can assist in our critical engagements with and interventions into the food system. Ultimately, we entreat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scholars to attend to the bends, textures, and confluences of these orientations so that we may deepen our future food-related inquiries.  相似文献   
616.
This study addresses the use of message carriers to convey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to promote eco-purchasing involvement. The work tests various media formats transmitted via social media. The effects of corporate vs. peer communication in a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ampaign in stimulating self-reported eco-purchasing involvement are indicated. The research varies communication dimensions of a fictional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ampaign sent through social media. Multiple media formats; new release; article; and advertisement were tested, as was the inclusion of social media persuasive sentiment. The analysis of source/format combinations and source/format/sentiment combinations fou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or consumer-to-consumer communication in stimulating eco-purchasing involvement in certain circumstances. This research suggests an emerging role for the consumer communicator as a content co-creator and validates the effective use of articles and news releases instead of advertising on social media, yielding managerial and scholarly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617.
介绍了采用称量法制备瓶装1μmol/mol氮气中42个组分挥发性有机物(VOCs)标准物质的研制方法。建立了选择离子模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分析方法,对目标组分在气瓶中的长期稳定性进行了考察。所选择的42种目标组分完全满足中国环境保护标准《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吸附管采样-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HJ 644—2013)和美国环保署《使用特殊处理的采样罐/气相色谱仪检测环境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EPA TO—14A)这2个方法标准中所规定的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有害成分的监测要求。将研制的气体标准物质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NIM)和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PL)分别进行了比对测试,取得了良好的比对结果与国际等效度。结果表明,1μmol/mol氮气中42种组分VOCs标准物质的有效期为一年,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5.0%(包含因子k=2),并取得国家标准物质证书GBW(E)062231。  相似文献   
618.
伴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其水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峻,防治水污染成为日本政府在20—21世纪的重要工作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日本水污染治理取得长足进展。目前日本水环境监测已经形成由水和土壤等方面组成的水循环监测体系,包括地表水、近海、湖泊、地下水和土壤等。在日本的重要环保法律法规中均有涉及水环境监测工作内容的明确法律条文,国家行政机关、地方政府和公立的科研单位在具体实施水环境质量监测过程中的职责和义务不同,水环境质量监测管理的国家行政机关以环境省为主,地方政府根据环境省制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监测技术方法及规范,制定所辖地域的监测方案并实施监测,公立的环境科研机构在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笔者概述了日本开展水环境质量监测的法律依据和监测管理情况等。  相似文献   
619.
非点源污染河流的水环境容量估算和分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陈丁江  吕军  金树权  沈晔娜 《环境科学》2007,28(7):1416-1424
通过河流相应集水区内氮磷的各污染源分析(包括农地、畜禽养殖和生活排污等),利用输出系数模型估算各非点源的氮磷投(排)放量和入河量;采用河段氮磷输入-输出平衡关系分析方法,估算河流对氮磷的每月自净量.以此为基础,参照水功能区划所要求的水质目标,提出了水质未超标河段相应集水区的氮磷剩余水环境容量按月估算模型,和水质超标河段相应集水区内氮磷投放削减量的按月估算模型,及其在各污染源之间的分配方案.结果表明,长乐江的总氮和总磷自净量分别达到775.9 t·a-1和30.9 t·a-1,自净率分别为28.8%和51.2%.河流对氮磷的自净量不仅受水文生态条件的影响而表现出较大的季节性变化,而且随着污染负荷量本身的增加而提高.按照水功能区划中Ⅲ类水的水质要求,长乐江总氮含量全年超标;各非点源的总氮投(排)放量均须不同程度的削减,削减总量应达到1 581.0 t;氮源削减量分配结果表明,化肥是应削减的最大氮源,要求在河流相应集水区内的化肥氮投放削减量为1 047.4 t·a-1;而与各种氮源的投排放现状相比,要求削减比例最高的是畜禽养殖的氮排放量,达32.4%.长乐江流域尚有一定的总磷剩余水环境容量(2 335.7 t·a-1).根据目标水质要求,平水期是各污染源总氮投放需要削减的量最大的时期,丰水期则是总磷剩余水环境容量最小的时期.  相似文献   
620.
区域环境风险评价及其关键科学问题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随着环境中能够检出的有毒污染物种类不断增多,基于制定环境标准来控制有毒污染物的传统方法正在受到挑战,而环境风险评价研究已成为当前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加强风险评价方法研究,认识区域具有潜在风险的有毒污染物环境暴露与环境效应的关系,探讨风险评价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为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已显得尤为紧迫.综述和讨论了环境风险评价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存在的科学问题,并对深入开展区域环境风险评价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