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97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35篇
综合类   199篇
基础理论   36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根据2013年8月和11月大辽河感潮河段及近岸河口区水质的实测数据,对水体中不同形态氮、磷含量的季节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水体潜在性富营养化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13年丰水期和枯水期,从大辽河感潮河段至近岸河口区,硝酸盐是水体无机氮存在的主要形态,其约占总无机氮的55%;颗粒态磷(TPP-P)是水体磷营养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其含量占水体磷营养盐的50%以上.空间上,从大辽河感潮河段至近岸河口区,水体的氮、磷形态的浓度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水体大多数氮、磷形态与盐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海水物理稀释相比其它环境因子对水体氮、磷形态空间分布起着主要作用;季节上,大辽河感潮河段及近岸河口区水体氮、磷含量表现为"枯水期丰水期",这主要与感潮河段季节性陆源输入情况不同有关.大辽河感潮河段及近岸河口区水体DIN-N浓度均大于0.30 mg·L~(-1),N/P大于60,均表现为磷限制潜在富营养化水平.  相似文献   
212.
基于定位观测,研究了泉州湾河口湿地秋茄(Kandelia obovate,KO)、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AC)、以及秋茄+桐花树(KA)混交等3种植被恢复下沉积物磷形态、酶活性以及环境因子变化特征,并与养蛏滩涂(恢复前,SC)进行了比较,以评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沉积物磷库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19年后,3种恢复模式下沉积物全磷(TP)和无机磷(IP)含量相较恢复前均呈上升趋势,其中KA最高,SC最低;而沉积物有机磷(OP)含量在不同恢复模式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恢复模式下,IP均是沉积物磷的主要形态,占TP的60%~73%;其中,沉积物氢氧化钠提取磷(NaOH-P)和盐酸提取磷(HCl-P)在KA处理下明显高于恢复前(SC).(2)与恢复前相比,不同恢复模式下沉积物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明显增加,总体表现为AC>KA>KO>SC,但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并无明显差异.(3)冗余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恢复模式下沉积物磷含量变化主要受酶活性(特别是碱性磷酸酶)及环境因子(pH、有机质、全氮等)的综合影响.泉州湾河口湿...  相似文献   
213.
潮汐过程对滨海地区垃圾填埋场污染物的迁移影响显著.为探究潮汐作用下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过程,以深圳市某滨海垃圾填埋场为例,构建该场地地下水溶质运移数值模型,分析潮汐作用造成的地下水位周期性波动条件下特征污染物在含水层中不同时期的污染范围及浓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海岸地下水位受潮汐作用明显,水位波动主要受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和潮水位变幅影响,污染物峰值浓度大幅降低,在含水层中滞留时间明显增加.该垃圾填埋场中特征污染物的污染范围和浓度呈现出丰大枯小的周期性变化特征,其中丰水期末最大污染范围和浓度分别为47547 m2、21.54 mg·L-1,枯水期末最大污染范围和浓度分别为25605 m2、12.73 mg·L-1.污染物峰值浓度最大降幅37%,滞留时间最长增加43 d.近海岸地下水污染物穿透曲线呈现日周期性波动,随着远离地表水边界,这种周期性波动越不明显,距地表水边界20 m时,污染物穿透曲线无明显日内周期性波动.研究结果可为滨海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监测方案的制定和地下水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14.
Anearthquakeisabreakoftheinnerphysicalstateoftheearth ,aprocessoftectogene sisandstructuralreadjustmentduetothesuddenreleaseofgraduallyaccumulatedstressintheinterioroftheearth .Thegestationandoccurrenceofanearthquakeareaffectedbyavarietyoffactors.Asapla…  相似文献   
215.
潮汐循环对水体理化特征的短期影响是潮汐河口各种理化参数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崇明东旺沙堤外低潮滩和东海农场低潮滩采样及环境因子分析,发现崇明东滩各环境因子之间(除浊度外)相关性较好,均呈宽 "U"型变化;东海农场各环境因子之间相关性较差,变化不一致,且盐度、电导率变化与崇明东滩变化相反;受潮汐循环影响,崇明东滩涨潮初期各形态氮有明显释放过程,而东海农场的近底层水体在涨潮初期NH4 -N急剧下降,NOX--N缓慢下降;无论是在崇明东滩还是在东海农场,营养盐浓度受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整个潮汐循环过程中总无机氮(TIN)与盐度呈显著线性负相关,这与整个长江口近岸水体的营养盐负荷相一致,长江上游淡水带来的高负荷营养盐流经河口进入海洋.  相似文献   
216.
郭卫东  黄建平  洪华生  徐静  邓荀 《环境科学》2010,31(6):1419-1427
利用激发发射矩阵荧光光谱(EEMs)并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研究了九龙江口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荧光组分特征及其河口动力学行为,并探讨其作为河口区有机污染示踪指标的可行性.利用PARAFAC模型识别出九龙江口CDOM由2类4个荧光组分组成,即类腐殖质荧光组分C1(240,310/382nm)、C2(230,250,340/422nm)、C4(260,390/482nm)及类蛋白质荧光组分C3(225,275/342nm).模型结果表明,传统寻峰法指认的短波类腐殖质A峰区域(240~290/380~480nm)实际上并非一个单独的荧光峰,而是若干荧光组分的组合,并且它与传统上指认的长波区海源类腐殖质M峰、陆源类腐殖质C峰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包含M峰的C1组分在河口区随盐度增加呈稀释降低趋势,表明M峰并不能被认为是海洋来源的专有特征峰.类腐殖质组分C1和C2在盐度6的河口最大浑浊带区表现出一定的添加行为,之后在河口混合过程中呈保守行为,而类腐殖质荧光组分C4则在整个河口混合过程中都呈保守行为.类蛋白质荧光组分C3在河口混合过程中呈不保守行为,并且在总荧光组分中所占比例在高盐度区呈上升趋势.EEM-PARAFAC不仅可示踪九龙江不同支流DOM的特征,并且还可很好地示踪九龙江口的有机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217.
再悬浮作用对长江口潮滩Hg释放影响的实验室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猛  毕春娟  张晶晶  吕金刚  陈振楼 《环境科学》2011,32(11):3318-3326
利用再悬浮装置研究不同扰动强度、不同盐度下,再悬浮作用对长江口中、低潮滩沉积物中Hg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扰动期间,上覆水环境(pH、Eh、DO、TSS等)剧变.在再悬浮实验中,上覆水中HgD(溶解态汞)和HgP(颗粒态汞)含量分别主要集中在0.152~2.657μg.L-1、0.080~2.722μg.L-1范围内.再悬浮作用使得盐度为4.1‰、8.0‰、10.0‰、13.0‰条件下的中潮滩及盐度为13.0‰条件下的低潮滩都发生了汞释放,释放的汞含量为0.053~0.673μg.g-1,但对盐度为4.1‰、8.0‰、10.0‰条件下的低潮滩汞释放影响并不明显,这反映了上覆水盐度对再悬浮中汞释放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表明再悬浮作用对长江口中、低潮滩的Hg释放影响也有差异,中潮滩表现出了比低潮滩要明显的汞释放.扰动动力为(210±5)r.min-1时能明显增加汞的解吸,从而对汞释放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18.
西南涌属于北江下游大堤左岸的分洪河道。西南水闸重建后,通过调节西南水闸闸孔的开度,引入北江水进行河涌整治,将导致西南涌上游污染物向下游迁移,但涨潮时须关闸门,不让污染较严重的西南涌水进入北江。由于下游珠江口河水的上溯,上下游河水交汇处河水流速最小,污染物的交换能力最弱,导致污染物的最大浓度沉积。本研究将应用珠江口一维感潮河网模型,从水环境效果的角度出发,模拟分析在水环境容量较小的平、枯水期,不同的引水方案对水质的影响程度,提出最佳引水方案和河涌整治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19.
浙江省瓯江氨氧化古菌和氨氧化细菌分布及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李虎  黄福义  苏建强  洪有为  俞慎 《环境科学》2015,36(12):4659-4666
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和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在生物地球化学氮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河流是关系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生态系统,蕴含大量氮循环功能微生物.本研究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和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PCR,q PCR)技术对沉积物AOA、AOB群落进行结构和丰度分析,在瓯江感潮河段尺度上探究AOA、AOB分布规律及影响AOA、AOB群落结构与丰度的因素.结果表明,AOA群落结构差异不显著,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为NH+4和TS;AOB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序列分析比对表明AOB分为Nitrosospira和Nitrosomonas,其中90%序列为Nitrosospira,EC、p H、NH_4~+、NO_3~-、TC和TN是影响AOB群落组成的重要环境因素;总硫(TS)和电导率(EC)分别是影响AOA和AOB多样性的主要因素;AOA丰度显著高于AOB;EC、NH_4~+-N和NO_3~--N是影响AOA和AOB丰度的主要环境因素.研究表明,瓯江感潮河段沉积物中AOA和AOB群落结构和丰度均显著受环境因素影响,AOA在表层沉积物氨氧化过程中可能占主导位置.  相似文献   
220.
闽江口潮汐沼泽湿地土壤甲烷产生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平  何清华  仝川 《环境科学学报》2015,35(9):2957-2963
2012年8月,采集闽江口鳝鱼滩3个典型潮汐沼泽植被带0~30 cm土壤样品进行15 d室内厌氧培养实验,通过测定不同培养温度(20、30和40℃)下土壤甲烷产生潜力,探讨了不同沼泽植被带土壤甲烷产生潜力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并探讨了温度和植被类型对土壤甲烷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20℃时短叶茳芏、芦苇和互花米草沼泽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均值分别为0.034,0.057和0.608μg·g-1·d-1,30℃时其均值分别为0.127,0.402和0.928μg·g-1·d-1;40℃时其均值分别为0.608,1.144和2.447μg·g-1·d-1.随温度升高,3个沼泽植被带土壤甲烷产生潜力均表现为显著的指数增长趋势,40℃培养条件下的土壤甲烷产生潜力的累积量显著高于20℃和30℃(p0.05);温度升高对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沼泽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的促进作用最明显;温度和植被类型对河口区潮汐沼泽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均具有显著影响(p0.001),且这两个因素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p0.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