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6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296篇
安全科学   27篇
废物处理   41篇
环保管理   181篇
综合类   661篇
基础理论   82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85篇
评价与监测   60篇
社会与环境   16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71.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等问题,本研究针对四氢呋喃作为一种含氧替代燃料展开研究.在一台六缸增压柴油机上开展了不同喷油策略下四氢呋喃和柴油混合燃料对柴油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研究,所用3种燃料分别为:纯柴油、5%四氢呋喃和95%柴油、15%四氢呋喃和85%柴油混合燃料(混合比例均为体积比),以原机国六脉谱图为基准调节主喷时刻和喷油压力.结果表明,添加5%四氢呋喃使燃油消耗率增加,有效热效率降低,当加入15%四氢呋喃后燃油消耗率进一步升高,有效热效率相比于添加5%四氢呋喃有一定程度改善,但仍低于纯柴油燃料;当喷油压力高于100 MPa时,混合燃料的燃油消耗率和有效热效率随喷油压力的提高基本保持不变.四氢呋喃加入使小负荷下NOx、CO和HC排放增加;大负荷下使NOx排放增加,CO和HC排放逐渐降低,各工况下的碳烟排放均降低.由此可见,柴油-四氢呋喃混合燃料的有效热效率相比于纯柴油降低了1%~2%,加入四氢呋喃可有效降低碳烟排放和改善部分工况下的气体污染物排放.  相似文献   
172.
从县域尺度开展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分异研究,对指导区域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3—2019年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测算长株潭地区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对长株潭地区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2013—2019年,长株潭地区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差异较为显著,基本上在波动中呈递减趋势,空间上呈现自中部地区向四周地区渐弱的态势;②2013—2019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碳排放Moran''s I值呈"上升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由2013年的0.275841最终减少为2019年的0.270621,空间集聚特征较为显著,总体呈正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均未出现高低、低低集聚型区域,且高高集聚型区域固定为湘潭市市辖区;③综合4年指标探测结果来看,长株潭地区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因素的解释力q值为0.200~0.868.其中,单位能源消耗碳排放、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人均土地面积、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城镇化率在研究期间出现频率较高且出现时的q值均大于0.50,且任意两个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后影响力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  相似文献   
173.
碳定价机制是利用市场机制推动碳减排、减缓气候变化方案的核心内容,包括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等措施。尽管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经济发展节奏,但是中国主动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积极推进战略提升与政策强化。本研究构建并运用"碳定价机制模型"模拟涵盖不同主体范围及政策组合下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情况,分析评估碳减排效果及经济影响,为丰富完善我国实现碳达峰的政策工具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4.
碳中和是《巴黎协定》提出的到21世纪末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人为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与大自然吸收总量相平衡,这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终极目标。本文从碳中和的目的、本质和进展分析入手,提出了在实现碳中和问题上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75.
基于GPS浮动车法的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州市城市干道东风路1902~1903路段为研究对象,根据交通流理论建立了速度-流量模型,采用GPS浮动车速度数据和视频检测流量数据计算了模型的关键参数——阻塞密度,实现了从速度到流量的推算,并采用COPERT Ⅳ模型计算了不同速度等级下的综合排放因子,通过源强法计算该路段00:01─24:00的小时排放量. 对CO,NOx,VOC和PM综合排放因子的速度敏感性分析表明,当平均速度达50 km/h后,随速度的增加综合排放因子下降明显变缓;对小时排放量的分析表明,污染物排放量主要集中在车流量的高峰时段,且与车流密度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0.   相似文献   
176.
环境学习曲线与我国碳减排目标的地区分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根年  李静  魏艳旭 《环境科学研究》2011,24(10):1194-1202
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2020年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45%,这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 依据环境技术经济学的有关理论,运用1995—2007年的有关统计数据,建立了我国大陆30个省区(省、市、自治区)碳排放环境学习曲线(ELC),并依据ELC模型预测了碳排放强度和碳减排潜力. 结果发现,按照过去12 a的自然趋势,2020年各省区的碳减排潜力为15%~58%,全国碳减排总潜力为30.6%. 从“需求”与“可能”出发,将9.4%的缺口按比例分配到9个高碳省区,并依此重新计算各省区碳减排目标和分担率.   相似文献   
177.
不同掺混比例甲醇汽油车的排放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 18352.3─2005)规定的Ⅰ型试验方法,对汽油车和不同掺混比例的甲醇燃料车在原催化器和新催化器条件下的瞬态常规污染物排放特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甲醇燃料汽车CO和HC排放较汽油车低,其NOx的排放通常高于汽油车,且随甲醇比例的提高而增加,使用针对甲醇燃料开发的新催化器后,3种常规污染物排放均明显降低;甲醇燃料汽车CO的排放多数出现在第1个195工况,HC的瞬态排放规律与CO相近,NOx几乎在每个急加速阶段和城郊运行工况(EUDC)循环中均出现峰值.   相似文献   
178.
2007年火电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我国火电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参考《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中固定源燃烧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方法学部门方法的相关内容,利用实测的温室气体排放因子以及2007年火电行业活动水平数据,计算火电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 排放因子测算及排放量计算过程均遵循IPCC关于温室气体排放计算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内容. 结果表明,2007年我国火电行业CO2与N2O排放量分别为2.81×109和1.56×105 t.同时使用参考方法,利用国家级能源统计数据直接计算火电行业CO2排放量.将部门方法与参考方法计算结果进行比对发现,原煤、原油和天然气燃烧温室气体排放量2种方法的相对偏差分别为7.5%,98.8%和1.6%,除原油外,原煤和天然气燃烧CO2排放量与参考方法相差并不大.   相似文献   
179.
The engagement of UK local authorities is vital if national government is to meet its climate change commitments. However, with no mandatory targets at local government level, other drivers must explain engagement. Using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his study compar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ction on climate change based on past actions and stated intentions to a suite of relevant independent variables. The Action Index created is among the first to quantify climate change engagement beyond a simple binary measure and provides a useful comparative study to recent work in the USA. The Index enables investigation of both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which show different trends in relation to some variables. The study shows that action is strongest where the voting habits of the local population suggest environmental concern and where neighbouring local authorities are also engaging in action on climate change. Physical vulnerability to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is a motivator for action only where the dangers are obvious. Action is less likely where other resource-intensive issues such as crime and housing exist within a local authority area.  相似文献   
180.
This paper presents results from a gate-to-gate analysis of the energy balance,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of biochar production from palm oil empty fruit bunches (EFB).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data obtained from EFB combustion in a slow pyrolysis plant in Selangor, Malaysia. The outputs of the slow pyrolysis plant are biochar, syngas, bio-oil and water vapor. The net energy yield of the biochar produced in the Selangor plant is 11.47 MJ kg−1 EFB. The energy content of the biochar produced is higher than the energy required for producing the biochar, i.e. the energy balance of biochar production is positive. The combustion of EFB using diesel fuel has the largest energy demand of 2.31 MJ kg−1 EFB in the pyrolysis process. Comparatively smaller amounts of energy are required as electricity (0.39 MJ kg−1 EFB) and for transportation of biochar to the warehouse and the field (0.13 MJ kg−1 EFB). The ne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f the studied biochar production account for 0.046 kg CO2-equiv. kg−1 EFB yr−1 without considering fertilizer substitution effects and carbon accumulation from biochar in the soil. The studied biochar production is profitable where biochar can be sold for at least 533 US-$ t−1. Potential measures for improvement are discussed, including higher productivity of biochar production, reduced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fficient use of the byproducts from the slow pyro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