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6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296篇
安全科学   27篇
废物处理   41篇
环保管理   181篇
综合类   661篇
基础理论   82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85篇
评价与监测   60篇
社会与环境   16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931.
中国的能源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既受到资源环境的瓶颈性制约,也受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缓碳排放的严峻挑战.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和减缓CO2排放,GDP的CO2强度下降速度为世界瞩目,但由于工业化阶段GDP快速增长,CO2排放仍呈增长快、总量大的趋势.我国把国内可持续发展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相协调,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加强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行产业升级,促进结构节能;大力推广节能技术,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源效率;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结构的含碳率,中近期以大幅度降低GDP的能源强度和CO2强度为主要目标,到2030年前后要努力使CO2排放达到峰值,到2050年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以适应全球控制温升不超过2℃长期减排目标下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和形势.“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强化措施,进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建立CO2排放统计、核算和考核体系,积极推进碳交易市场机制,这也将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932.
中国各省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哥本哈根大会以后,减排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深入研究并判断各省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Tapio脱钩指标对1999-2008十年间各省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测度,结果显示近十年来我国绝大部分省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呈现弱脱钩状态,经济增长速度大于碳排放增长速度,表明减排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在对脱钩弹性指标进行因果链分解后表明,工业领域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为碳排放增长速度的减缓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如此,我国未来面临的减排形势依然严峻:近年来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经济结构的"重型化"趋势导致对能源的需求量增大,加上我国在新能源开发领域的不足,煤炭在总体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单位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进一步上升,能源消费"高碳化"特征加尉,对以后的节能减排工作形成挑战,文章最后提出了开展减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33.
按照《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阶段)》(GB 18352.3-2005)的测试规范,在一辆轻型汽油车上使用空气加热器进行发动机进气预热,并测定了车辆低温冷启动时的HC、CO排放量.结果表明,发动机启动后24 s左右,HC的瞬态排放量达到最大值,HC的排放主要集中在启动后的前150 s左右;发动机启动...  相似文献   
934.
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中国CO2排放量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我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特点,采用对数平均的Divisa方法对我国1990~2007年的CO2排放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效应是我国CO2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抑制CO2排放的主要原因,人口效应和结构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不大。分地区的研究表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能源强度效应对CO2排放量的影响高于中西部地区,人口效应使东部地区碳排放增加,使中西部地区碳排放降低,能源利用结构变化对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较小。因此,要降低我国的CO2排放,需要针对地区特点制定不同的政策,东部地区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进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中西部地区需要逐步改善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服务业和技术含量高的低能耗制造业。  相似文献   
935.
中国工业的高能耗投入在带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导致碳排放的急剧增加,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肩负着巨大的减排责任。为了探索减排方式,中国自2013年先后在7个省市建立了碳排放交易市场。研究碳交易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有助于科学评价政策,为全国工业碳交易市场的推行提供合理的建议。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份规模工业碳排放数据,首先分别采用DID和PSM-DID方法考察了碳排放交易对工业碳排放和碳强度的影响,其次在使用SFA测算出各省规模工业能源技术效率和能源配置效率的基础上探讨了碳交易发挥作用的机制和影响大小。结果发现:(1)碳交易对试点地区规模工业的碳排放量和碳强度有显著抑制作用,分别使二者下降4.8%和5.2%;(2)碳交易分别使试点地区的工业能源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显著提高0.03和0.08;(3)碳交易发挥作用的机制与规模工业的能源技术效率有关。能源技术效率的减排效应大于能源配置效率的增排效应,最终导致政策具有减排作用。这些结论说明,想要推进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并使其长期发挥减排作用,必须要加快碳交易市场相关配套制度的改革,包括碳价机制和配额分配机制等,使市场交易与政府调控有效结合;淘汰落后产能,增加研发投入,鼓励工业企业使用新技术;转变能源消费结构,倡导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使用。  相似文献   
93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呈现快速发展趋势。2013年城镇化率达到53.7%,年均增长3.10%,是建国至改革开放之前城镇化年均增长率(1.75%)的近2倍。与此同时,碳排放总量增长至35年前的6.2倍,人均碳排放增长至35年前的4.4倍。城镇化过程伴随着高碳排放,增长速率高于城镇化发展速度。这预示着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将面临巨大的高碳排放压力。如何降低城镇化过程中的碳排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城镇化过程中导致高碳排放的各因素归纳为经济、政治两项因素,对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工业、建筑、交通、地方政府等导致高碳排放结果的行为加以区分。研究发现,城镇化过程中的工业高碳排放、建筑面积扩张与其使用效率的背离、交通出行需求量的持续上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消费力增加,城市低密度扩张以及其背后地方政府官员考核机制与地方财税制度的弊端,是我国目前城镇化呈现高碳发展状态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过去的城镇化发展模式非低碳、非持续是有其深刻的经济与政治原因的。中长期的低碳转型只有把经济手段和制度调整结合,低碳发展理念才有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937.
碳排放权通过市场交易实现效率配置,有理论与实践支撑。"碳排放"作为一种"恶品",需要不断压缩或定额管控,与"善品"有着本质不同。因而,"碳排放"市场交易有着固有的困境。在国内碳市场构建中,困境还会得到强化。因为,1中国与国际社会、中央与地方、地方之间、政府与企业存在多重博弈,受经济、政治、环境、社会多重因素的制约,排放总量的确定和分配具有潜在的不确定性。2"碳"的核算从属于能源,并不完全独立,是一种具有被动属性的交易品,企业的选择与能效和节能关联,则"用能权"和"碳排放权"重叠。由于碳作为交易品的从属和被动属性,企业的经营决策的碳约束可能被弱化或边缘化,对消费者的价格信号部分失真。3开放的、竞争的市场才是有效率的。但是从欧盟的碳排放贸易体系和国内的试点看,这一系统则是相对封闭的。4如果说高碳产品低品质可以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而对企业有所约束,而城市基础设施锁定的碳,其成本只能由全社会担承,在碳排放交易体系中得不到实际体现。5用能权和碳排放权有可能一体兼容,但是,碳交易的市场激励传递受到一些体制性因素的约束而失效。因此,中国的碳交易体系构建,需要在顶层设计中考虑碳排放的属性特点,拓展碳排放交易的市场空间。首先,在认知上将"碳交易"从约束变为一种机遇。其次,国家需要将碳纳入预算管理,实现效率配置和有效管控。再次,建立发展导向的碳交易市场,拓展碳市场规模。如纳入森林碳汇,碳市场与生态补偿相关联。最后,鼓励净零碳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938.
The authors have successfully developed novel efficient and cost-effective sorbent and oxidant for removing mercury from power plant flue gases. These sorbent and oxidant offer great promise for controlling mercury emissions from coal-fired power plants burning a wide range of coals including bituminous, sub-bituminous, and lignite coals. A preliminary analysis from the bench-scale test results shows that this new sorbent will be thermally more stable and cost-effective in comparison with any promoted mercury sorbents currently available in the marketplace. In addition to the sorbent, an excellent elemental mercury (Hg(0)) oxidant has also been developed, and will enable coal-fired power plants equipped with wet scrubbers to simultaneously control their mercury emissions as well as their sulfur oxides emissions. This will work by converting all elemental mercury to an oxidized form which will be removed by the wet scrubber. This will result in significant cost savings for mercury emissions control to the atmosphere, and will help in keeping electric costs low. The sorbent and oxidant will benefit from the utilization of a waste stream from the printed circuit board (PCB) industry, and would thus be environmentally beneficial to both of the utility and electronics industries. The sorbent also demonstrated thermal stability up to 350°C, suggesting a possibility of an application in pulverized coal-fired power plants equipped with hot-side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s and coal gasification plants.  相似文献   
939.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a hot spot in current research where a large number of empirical studies are based on Porter Hypothesis (PH).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controversies in academia about the establishment of “weak” and “narrow” versions of PH.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application for patent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ECER) technology of Chinese city scale during 2008–2014, comprehensive energy price, pollutant emission, etc., mixed regression model and systematic 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 method were adopted, respectively, to study the impact of market-oriented and command-and-control policy tool on China’s ECER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hindered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immediate phase; however, it turned out to be positive in the first-lag phase. He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weak” PH is time-bounded. The command-and-control policy tool played a more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first-lag phase than market-oriented policy tool. Therefore, “narrow” PH is not tenable. The reason is that the main participants of China’s ECER technology innovation are state-owned companies and public institutions. Regionally speaking, the impact which command-and-control policy tool has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t sight was non-significant in the eastern, the central, and the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whilst market-oriented policy tool had a negative effect. And market-oriented policy tool in the central region had strongest negative effect, which would diminish in the eastern region and become weakest in the western region. This was related to regional energy consumption level and the market economic vitality.  相似文献   
940.
燃煤电厂排放总气态汞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汞连续排放监测系统和汞吸附管采样系统的主要特点,比较了不同仪器的测定原理、样品处理技术、检出限和测定汞的形态,报道了美国环境保护署认证中心关于两个系统的认证结果.建议将汞连续排放监测系统与汞吸附管监测系统两种技术联合用于我国燃煤电厂排放总气态汞的自动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