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9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159篇
安全科学   208篇
废物处理   59篇
环保管理   198篇
综合类   616篇
基础理论   59篇
污染及防治   57篇
评价与监测   33篇
社会与环境   38篇
灾害及防治   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2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3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与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性、危害及在我国的生产和使用情况,重点分析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我国水体、大气、土壤和农产品的污染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控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32.
为减少因电动自行车违规操作而造成的消防安全事故,杜绝电动自行车进电梯的违规行为,基于深度学习SSD目标检测网络,使用VGG16、EfficientNet、MobileNet 3种主干网络,研究SSD网络对电梯内电动自行车检测的可行性,分析比较3种网络的检测效果,并提出基于双摄的检测方法,进一步提高电梯场景下检测准确度,减少误检误报警。研究结果表明:SSD检测网络对电梯内电动自行车检测效果良好,其中SSD_MobileNet网络更适用于工业领域,双摄检测方法的检测准确率均大于90%。  相似文献   
933.
针对目前电除尘技术存在亚微米(0.01~1μm)粉尘捕集难的问题,进行了微细粉尘的交变电场荷电凝并及对电除尘效率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气体粒子动量、电场强度的增加,离子浓度也在增加,最大离子浓度为1.97×109/cm3;在电离电场强度峰峰值为1.75 kV/cm,频率为100Hz的交变电场里,中位径为0.2μm硅粉中的粒径<2μm的质量为71%,凝并后降至53%,粒径为5~10μm的硅粉质量增加了162%;中位径为0.2μm硅粉质量除尘效率提高了27.6%,除尘效率提高了近1倍;粉尘浓度对电凝并后的除尘效率影响有限.高流场中微细粉尘的交变电场荷电凝并技术为电捕集亚微米粉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34.
我国核电与煤电环境影响的外部成本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子英 《环境科学研究》2010,23(8):1086-1090
应用影响路径分析和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建立了核电能源链与煤电能源链的外部成本计量框架,对二者的环境影响的外部成本进行了比较评价.结果表明:煤电能源链向环境排放的污染物直接导致酸雨、降尘和全球变暖等环境效应,对人体健康、植被、生态系统、材料和清洗等造成明显影响;而核电能源链未发现可察觉的环境影响.从污染物(SO2,NOx,PM和CO2)排放看,煤电能源链比核电能源链高2个数量级;煤电能源链的辐射影响是核电能源链的40倍;煤电能源链总的外部成本是核电能源链的115倍.比较可知:①核电是清洁的能源,其比煤电更有利于环境;②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③现行的能源价格机制中没有合理地体现环境成本.应通过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外部成本内部化以完善能源价格机制等途径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35.
原油电脱盐含油废水由于乳化带油严重,破乳分离困难,处理难度大。文章对目前工业化应用技术成熟的旋流油水分离、化学破乳及电化学3种电脱盐含油废水除油工艺,在工艺流程、工业应用现状、应用效果等几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电化学除油工艺具有除油率高、效果稳定、费用低、设备简单、抗冲击力强、占地面积小等优势,除油率和COD去除率大于90%,对悬浮物、胶体、重金属等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36.
介绍了二恶英的结构、毒性,并论述了电弧炉冶炼过程中二恶英的生成途径,重点对电弧炉尾气处理技术中,几种二恶英的防治措施进行了节能方面的比较,提出了电弧炉炼钢工艺中最节能的二恶英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37.
根据2009年4月在福建北部海域(24°47’17.0"~26°48’02.9"N,119°29’36.0"~120°57’13.8"E)所获浮游植物网采样品和同步观测的理化参数,并结合2007年"908专项"春季航次相应范围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分布特点、年际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航次共记录浮游植物3个门类85种,其中硅藻75种、甲藻9种、蓝藻1种.物种组成以广温种为主(占47.06%),其次为暖水种(占36.47%),温带种仅占7.06%.调查区浮游植物丰度平均为137.89×104cells m-3,其平面分布呈现从近岸往外海、从北往南递增的态势.聚类分析显示本海区浮游植物可划分为2个群落,群落Ⅰ主要由近岸低盐种组成,仅分布于受浙闽沿岸流影响较直接的闽江口以北的近岸测站;群落Ⅱ主要为外海高盐种和广温广盐种,广泛分布于受台湾暖流影响较大的闽江口以南及三沙湾外侧水域.主成分分析(PCA)表明,对本海区浮游植物的分布起主导作用的是温度和盐度,而与营养盐的关系不密切,反映调查期间浙闽沿岸流已基本退出本海区,浮游植物的分布主要受制于台湾暖流.浮游植物丰度的平面分布格局与以往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但其群落结构存在年际变化,"908专项"春季航次的优势种为近岸低盐种和广温广盐种,优势种突出,多样性指数低;而本次调查外海性广温种成为优势种之一,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均较高,这可能与考察期间受东北季风强度所左右的浙闽沿岸流强弱有关.  相似文献   
938.
主要研究了不同pH值对高氨氮垃圾渗滤液的电化学氧化的影响,重点考察了pH值在电解过程中的电解速率、电流效率、能耗以及三氯甲烷生成情况。结果表明:pH对电化学氧化垃圾渗滤液过程有重要的影响。在弱碱性条件下,电解垃圾渗滤液过程中氨氮及COD的降解速率、电流效率及能耗均要比在强酸、强碱条件下高,当pH为8.09时,经过6 h降解,氨氮的去除率达到100%,氨氮的降解速率为7 mg/(L.min),电流效率为45.23%,氨氮能耗为0.09kWh/g,COD的降解去除率达到50%,三氯甲烷产生的随着电解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电解6 h后三氯甲烷浓度从低于检测值升高至0.636 mg/L。  相似文献   
939.
污水处理设施作为废水排放的处理终端,在区域水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以长江经济带沿线1117座污水处理设施为样本,以单位污水处理能耗作为污水处理设施的投入变量,BOD5等污染物的削减率作为产出变量,在考虑各类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异质性影响下利用WSBM模型对污水处理设施的减排效率进行测度,并运用CLAD模型对影响污水处理设施减排效率的外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污水处理设施综合减排效率较低且差异较大,设施单位污水处理能耗冗余率较高以及对总磷污染物减排效果不理想是制约其减排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长江经济带污水处理设施的减排纯技术效率总体呈现"东高西低",以上海、湖南、云南三省份形成"三极"的空间分布特征,而设施减排规模效率则呈现出"中部高、东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设施减排效率外部影响因素的驱动效应差异明显,并据此提出了排水管网合理规划、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40.
Turbulent velocity profile in fully-developed open channel flow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determination of velocity profile in turbulent narrow open channels is a difficult task due to the significant effects of the anisotropic turbulence that involve the Prandtl’s second type of secondary flow occurring in the cross section. With these currents the maximum velocity appears below the free surface that is called dip phenomenon. The well-known logarithmic law describes 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 in the inner region of the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but it is not adapted to define the velocity profile in the outer region of narrow channels. This paper relies on an analysis of the Navier–Stokes equations and yields a new formulation of the vertical velocity profile in the center region of steady, fully developed turbulent flows in open channels. This formulation is able to predict time averaged primary velocity in the outer region of the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for both narrow and wide open channels. The proposed law is based on the knowledge of the aspect ratio and involves a parameter CAr depending on the position of the maximum velocity (ξdip). ξdip may be derived, either from measurements or from an empirical equation given in this paper. A wide range of longitudinal velocity profile data for narrow open channels has been used for validating the model. 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 measured and the computed velocities is rather good, despite the simplification u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