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78篇
  免费   1253篇
  国内免费   3125篇
安全科学   2656篇
废物处理   402篇
环保管理   2834篇
综合类   10160篇
基础理论   1649篇
环境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1659篇
评价与监测   1022篇
社会与环境   1111篇
灾害及防治   854篇
  2024年   83篇
  2023年   356篇
  2022年   570篇
  2021年   697篇
  2020年   717篇
  2019年   556篇
  2018年   462篇
  2017年   654篇
  2016年   778篇
  2015年   768篇
  2014年   840篇
  2013年   1099篇
  2012年   1217篇
  2011年   1345篇
  2010年   930篇
  2009年   1035篇
  2008年   781篇
  2007年   1187篇
  2006年   1193篇
  2005年   1031篇
  2004年   916篇
  2003年   858篇
  2002年   743篇
  2001年   622篇
  2000年   575篇
  1999年   541篇
  1998年   374篇
  1997年   309篇
  1996年   206篇
  1995年   198篇
  1994年   163篇
  1993年   151篇
  1992年   92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14篇
  1974年   5篇
  1973年   7篇
  1972年   5篇
  1971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51.
通过在Na+-MMT表面生长MoS2来提高窄带隙半导体光生电子分离速率及稳定性.利用阳离子填充法及水热法成功制备了复合光催化剂Na+-MMT/MoS2,并通过FT-IR、SEM、TEM、Raman、XRD、TG、XPS、UV-DRS和ESR等表征进一步证明了材料的成功负载及光、电化学性能. 同时,以有机染料罗丹明B为待降解染料来评价光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发现其在80 min可有效降解罗丹明B,降解率达96%.经过5次循环使用后,Na+-MMT/MoS2复合光催化剂仍具有较好的光催化性能.因此,利用MMT的表面电负性及稳定的片层结构负载MoS2,可形成光生电子迁移通道进一步提高电荷迁移速率及光催化剂的稳定性.本研究可为黏土材料调控窄带隙半导体制备环境友好型光催化剂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52.
为研究海拔变化和退化过程中高寒草甸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海拔活动斑块、非活动斑块、恢复斑块和高寒草甸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利用冗余分析对细菌多样性和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发现,3种类型斑块中主要的土壤细菌门均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细菌优势属为RB 41 、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RB 41 和慢生根瘤菌属相对丰度随海拔升高而下降,随斑块演替而增加,但3种类型退化斑块相对丰度均显著低于高寒草甸(P<0.05).退化斑块土壤碳固定功能的细菌丰度,大于健康高寒草甸.不同斑块的细菌Chao1指数和物种数显著高于高寒草甸(P<0.05).冗余分析发现,生物结皮盖度和全氮是海拔4013 m处细菌优势门的主要影响因子;生物量、全氮和pH对高海拔4224 m细菌优势门影响较大.生物量和全钾显著影响海拔4013 m的细菌属分布,海拔4224 m地区莎草科盖度和速效氮为细菌优势属的主要影响因子.生物结皮和pH对细菌多样性影响较大.不同海拔地区细菌的影响因子发生着较大变化,在研究细菌多样性变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高寒草地退化的影响,还应考虑海拔高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653.
通过实验室模拟富营养化水体进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鲴(Plagiogathops micrloepis Bleeker)混养,结合同位素标记与微生物检测,研究其中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及其对氮素迁移转化的影响,揭示鲢鳙鲴混养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54.
为不同富营养化程度水体筛选出净化能力强的植物种类,文章采用模拟人工湿地系统处理人工配制污水的方法,以7d为一个采样周期,比较了5种植物(满江红、槐叶萍、四叶萍、黑藻和慈姑)在轻度、中度和重度富营养水体中TN、TP、NH4+-N去除能力.实验结果表明:5种植物处理能力随着富营养程度提高而增大.在重度富营养条件下,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655.
低温条件下对水解酸化-A2/O(PACT)-混凝沉淀组合工艺处理印染废水进行了中试研究。考察印染废水中COD和色度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低温对工艺负面影响较大,未加粉末活性炭时好氧段COD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42.6%和58.9%;投加粉末活性炭后,去除率分别达55.8%和65.4%,提高了13.2%和6.5%,显示出低...  相似文献   
656.
通过对齐齐哈尔市自来水公司铁锋水厂除铁、锰工艺的分析,得出曝气接触氧化除铁、锰是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657.
利用实验室培养的活性污泥吸附絮凝预处理中纤板废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研究结果表明,当污泥投加量为6~9 g/L,废水pH值为6,吸附絮凝时间为30 min,沉淀时间为30 min时,处理效果最好,对废水中SS,COD和SCOD的去除率分别为29%,24%和17%左右。该方法为含高悬浮物、高有机物工业废水的预处理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658.
果蔬废弃物两相厌氧消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永亮 《能源环境保护》2011,25(4):19-23,28
厌氧消化在处理果蔬废弃物具有较高的处理效率,同时可获得甲烷等能源气体,具有很大的技术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研究两相厌氧系统启动及试运行,深入分析了该系统处理果蔬废弃物的消化特征。酸化初期,苹果和白菜两种底物在酸化过程中均降解迅速。约10d即可分解70%80%的还原糖;当系统运行40d后,pH稳定在7.5左右,反应器已形成较好的缓冲体系:氧化还原电位稳定于-460--540mV之间。适宜产甲烷阶段的进行。挥发性脂肪酸的分析表明,果蔬废弃物置于循环反应体系中。仍有一段时间的酸化过程。该过程中丁酸由2000mg/L增加至2600mg/L,戊酸由600mg/L增加至1300mg/L。乙酸含量基本稳定在1000mg/L左右,丙酸含量略有提高,由450mg/L增加至600mg/L。此阶段发酵类型为丁酸型发酵.各挥发酸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丁酸、戊酸、乙酸和丙酸,所占比例分别为45%、23%、20%和10%。  相似文献   
659.
针对钱塘江杭州段水污染现状,对钱塘江杭州段12个采样断面的沉积物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Fe、M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05%,449 mg/kg,变异系数分别为16%、27%。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Fe、Mn、K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代表沉积物的自然来源,Fe、Al的分布情况反映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同源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Fe、Al、K均与粘粒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反映了地球化学作用和水文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Mn与有机污染(OM)呈显著负相关,说明Mn的污染源与OM不存在同源性,相反,有机质污染导致沉积物锰含量有所降低,两者可能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60.
To turn current patterns of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in a sustainable direction, solid and understandable market information on the socio-ecological performance of products is needed. Eco-labelling programmes have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communica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what gaps there may be in the current criteria development processes in relation to a strategic sustainability perspective and develop recommendations on how such presumptive gaps could be bridged. First a previously published generic framework for strateg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described and applied for the assessment of two eco-labelling programmes. Data for the assessment is collected from literature and i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discussions with eco-labelling experts.The assessment revealed that the programmes lack both an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sustainability, and a statement of objectives to direct and drive the criteria development processes. Consequently they also lack guidelines for how product category criteria might gradually develop in any direction. The selected criteria mainly reflect the current reality based on a selection of negative impacts in ecosystems, but how this selection, or prioritization, is made is not clearly presented. Finally, there are no guidelines to ensure that the criteria developers represent a broad enough competence to embrace all essential sustainability aspects.In conclusion the results point at deficiencies in theory, process and practice of eco-labelling, which hampers cohesiveness, transparency and comprehension. And it hampers predictability, as producers get no support in foreseeing how coming revisions of criteria will develop. This represents a lost opportunity for strateg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se problems could be avoided by informing the criteria development process by a framework for strateg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backcasting from basic sustainability princip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